众所周知的某位名人说过,退潮的时候,才会知道谁在裸泳。对于今天,中国的p2p玩家们,在退潮前,最好提前准备好内裤或是一片遮羞布都是必要的,即使没有,最起码也要知道捂在上面远比捂在下面有作用。
美国的70、80年代,垃圾债金融浪潮很是汹涌,垃圾债券支付高收益,但是它最大的风险在于缺乏流动性,不过弄潮儿却是很多。
巴菲特所持有的投资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在此次浪潮中获利颇丰,虽然巴菲特在后来2009年的《巴菲特警告:别碰垃圾债券》中, 警告投资人小心垃圾债券,想要回报率两位数纯属是在做梦。
而赫赫有名的“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正是在这个时代里练就数天便可成功募集数百亿垃圾债的超凡能力,遗憾的是,米尔肯最终落得锒铛入狱的境遇,但是垃圾债金融理论仍然非常流行。
参照网贷之家《2014中国网络借贷行业上半年报》,2014年上半年我国网贷行业成交量约为818.37亿元,全年成交量将达2020亿元,成立平台数量近1500家。人们理解新事物,总是要求套用已有的概念,参考历史,以致很多文章已将中国p2p的发展比喻成美国垃圾债的发展史。这点有很多相似之处。
垃圾债的产生是有个大背景的,是随着二战后美国保护投资人制度上的制度漏洞产生的。1974年,美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攀升双重困局,企业信用收紧。基金公司手中握有的投资组合中的高回报债券,也因此被债券评级机构降低了信用等级,沦为了“垃圾债券”。没有回报是投资者对它的直接定义。不过美国在二战后出台一些保护政策,旨在保护投资者不会因为企业的破产或拖欠债务而遭到损失。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这类大公司是不准许破产的,它的股票并不会停止交易。此类债券的信用等级越低,其违约后投资者得到的回报越高,投机机会自然是跟风而来。中国除了大而不倒的保险企业、小也不倒的国企,其它企业还没有太多这方面保护。
信用极度膨胀的亏虚,最终结果只能是以坍塌而重构。1987年,美国发生股灾,市场信心下落到谷低。垃圾债高利率的支付不再持续,违约现象开始出现,并成为常态,衰退潮到来。退潮后的狼籍表现在市场上,就是储蓄信贷业的破产、杠杆收购的恶性发展、债券市场的严重混乱及金融犯罪增多等诸多社会经济问题。
从2007年第一批p2p的开拓者,到不断平台跑路的今天,网贷行业鱼龙混杂!中国网贷行业的形态模式也是层出不穷,票据、小贷债权、融资租赁、仓储式金融、传统的抵押贷款、担保贷款、信用贷款、保理。但是相比其他成熟的固定收益市场规模(信托11.73万亿元、债券30.5万亿元、小贷0.84万亿元),网贷行业的发展还只是婴儿蹒跚学步期。
即使我们用包容态度面对网贷的发展,但是在国家制度不明朗、征信体系不完整、投资人风险意识较弱的大环境下,p2p平台的运营者们,要提前做好准备,风控、运营功夫还要做足点。
要退潮了,提前穿好内裤!哪怕找块遮羞布!毕竟捂脸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