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6095 9
2008-05-27
制度、增长与平衡:30年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by 陆铭

读者们多次问起的书出版了。这本书是:陆铭、陈钊、王永钦、章元、张晏、罗长远,2008,《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可惜的是,为了保持全套书的风格统一,出版的时候,封面上的作者信息只写了“陆铭等”,为此,我对其他几位作者非常抱歉。事实上,每位作者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在后记里作了仔细的说明。此书的原题是“制度、增长与平衡”,也为了保持与其他几本书统一而删去了。这里,我将书的开头放在这里,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建立一个分析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历史的框架而有所贡献。

  
第一章 导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开放之路

从经济增长走向发展平稳,这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市场化道路,一条不断调整其适宜制度的改革开放之路。

1978年,刚刚结束“文革”的中国百废待兴,灰色仍旧是人们衣着的基调,春天的新绿已经悄然绽放。这一年的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92年,在经历了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的中国,对于市场化改革的疑虑笼罩华夏大地。这一年,邓小平在南方中国说,“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发展才是硬道理。”[1] 

2008年夏天,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举行,这是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走向一个经济大国的标志性事件。此时,正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代表大会之后的一年,距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大约正好30年。30年前,奥运会对于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的经济地图已经为之改变。

然而,改变的还不只是经济地图。正如美国政治学家汤森和沃马克(Townsend and Womack, 1986)早在20年前谈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候所评论的那样,“这表明了一种日益增强的信念,即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它应当有一个不同的标签。”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个年头之后,她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给世界留下的不只是惊叹,还有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究竟与人类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有什么不同?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发展道路对其他同样处在发展进程中的国家有什么启示?

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前苏联和东欧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以激进的方式实施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中国则在30年的时间里一直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战略。曾经有一度,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的成功在于用渐进的方式进行了改革,避免了激进的改革方式所造成的经济衰退。现在,用标准的经济学理论来看待中国的转型,她已经基本上建立了以价格自由决定和要素自由流动为标志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民营经济也在中国的经济总量中占有了绝对多数的比重。此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发展道路所具有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从计划到市场”这样一个“转型”的叙事,我们必须重新理解“发展”二字,重新将30年改革开放放在一个更大尺度的发展中大国的背景下去审视。

在这本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道路的书里,我们将尝试超越通常的数字罗列和历史描述,把经济发展的历程放在一个大国治理结构中去理解,把“发展”理解为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互动过程。[2]我们的理解是,“发展中大国”的特征是影响中国30年的发展道路的最为根本的特征。作为一个在人口、面积和经济规模等方面的“大国”,中国拥有一个广阔的国内市场,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同时,在国家层面的公共品提供方面也可以获得规模效应(包括国防、尖端科技和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为了获得大国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保证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同时,为了克服高度集中的弊端,中国对地方政府采取了经济分权的经济治理方式,地方政府在制定有关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方面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并且可以通过财政税收分享当地经济发展的收益。因此,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的治理结构适应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大国治理结构之下,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大国发展的奇迹。与此同时,在经济分权体制的大背景之下,市场化改革也导致中国出现了发展的“双重失衡”,对内出现了城乡间和区域间的发展失衡,以及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不均等,对外,近年来出现了贸易和国际收支失衡。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另一个结构性特征是社会关系广泛地存在于交易过程之中,形成了所谓的“关系型社会”。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关系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一旦社会关系网络嵌入到新生的市场体制中去,就可能加剧人际间的不平等,成为高速增长下的“双重失衡”的又一重要的结构性背景。当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的治理结构下的公共权力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时候,就可能加剧不均等。同时,社会关系的“本地化”又会加强分权体制下经济的“本地化”,不利于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实现。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双重失衡”的挑战成为推动中国进一步调整大国治理结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力机制。正是在这一时刻,中国站在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经济、政治和社会互动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她还必须面对自己深厚的历史和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特殊性。在经济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通过推动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开放而获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由于有了“发展的共识”,中国政府通过构建价格体系、实施有效激励和催生民营部门做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事。无论这条发展道路在今天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中国在过去30年里已经创造了大国发展的奇迹,不仅因为她所获得的高速增长的成就,更因为她走出了一条不太一样的发展道路。

今天,中国,而她的目标是“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3]为了这些目标,中国如何迎接发展失衡的挑战?

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必须根据过去、为了未来,研究现在。”[4]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而言,理解改革开放的起点同样是必须的。

…… …… 


--------------------------------------------------------------------------------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2] 在本书之前,吴敬琏(2003)和Naughton(2007)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基本上采取了分部门和断代的叙述方式。

[3] 引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艾尔弗雷德•马歇尔传》,滕茂桐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1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5-27 08:27:00

有书没?好像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 20:47:12
楼主,东西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 12:20:44
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政策分配以及一系列的国家推动行为和不公平的各种制度为动力的,抛开这些问题来谈中国增长的“奇迹”是不实际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22:42:15
想看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7 00:59:09
只手遮天 发表于 2009-12-3 12:20
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政策分配以及一系列的国家推动行为和不公平的各种制度为动力的,抛开这些问题来谈中国增长的“奇迹”是不实际的!
有道理。可惜很多人一向只看到改革的收益,忽视了改革的成本。在去年北大举行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高层国际论坛”上,我可能是极少数提出批评的发言嘉宾。当时怕别人听不清楚,我还用中文翻译了一句。可惜搜狐直播时居然删除了关键的几句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