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336 2
2014-09-15

一、秦国的崛起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转变的一个重要时代,铁耕、牛耕等农业工具和技术出现和成熟,农业作业的效率大幅度攀升。这个时代的社会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大转变,也就是所谓的土地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就是由当时席卷全国的变法运动所推动的。变法运动的核心,是打破传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解放束缚社会发展的传统生产力,使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大发展。

我们知道,所谓的井田制,就是一块田均分九块,中间的一块田的收入是国家的,边上的八块田的收入是自己的,它是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它反映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的情况下,社会收入分配的情况。当社会生产力发展起来后,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但是由于全国土地公有,没有多余的土地分配给多余的人口,土地数量和人口数量严重脱节,导致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没有工作,社会矛盾突出,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改革土地所有制,推行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拓荒、垦荒,这就是战国时代变法的核心。由于土地私有制大大释放了生产力,各国人口数量大大激增,并且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提升公粮缴纳的比重,各国都供养了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所以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急剧扩大。春秋时代战事规模一般不会超过几万人,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几十万人参战的大规模战事,稀疏平常。

在这样的战争中,有一个国家迅速崛起,它就是秦国,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者。而推动秦国变法运动的极其重要的人物,就是商鞅。商鞅不仅仅是一个伟大政治家、法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农业问题专家,没有商鞅,就没有秦国的征服六国、一统天下,也没有后来汉民族的大发展。商鞅堪称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一个影响中国二千多年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人物。那么商鞅变法和六国变法有什么不同呢?到底是什么东西支撑了一个落后国家崛起为一流强国呢?很遗憾,在这方面我们过去对商鞅的认识是狭隘和片面的,很多人只是把商鞅看成了一个法律制度的奠定者,甚至认为秦国就是凭藉严苛的法律战胜六国的,这是对历史的误读,极大的掩盖了商鞅思想的历史光芒。

二、重农抑商,历史尘埃掩盖下的思想光芒

商鞅对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颠覆性的贡献,或者说商鞅变法和六国变法的根本区别,就是他的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实际上都是这个政策的遗风。商鞅变法规定:土地可以买卖;男子成年而不分家,加倍征收赋税;多产粮食者,免除徭役;经商致穷者,全家没入官奴。说到重农抑商或者闭关锁国,很多人都会批判它的保守落后、固步自封,批判它如何制约经济发展。这种批判在今天的世界环境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历史的来看,这个结论就太草率了,罔顾历史发展的事实。为了揭穿历史发展的真相,我们先来分析一个经济学案例。

一个农民生产粮食,一个渔民捕捞海鱼,农民可以有三分之二的余粮,渔民可以余有三分之一的海鱼。如果农民和渔民之间没有生意往来,且两者的国家都是单一品种的生产国,大约农民所在国家可以保持一支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军队,大约渔民所在国家可以保持一支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军队,所以我们看到农民的生产效率比渔民的生产效率更高、所在国家军事实力更强大。这个效率只是在双方不开展贸易条件下的效率,如果开展对外贸易,那么两个国家的效率有平均化的倾向。最终的贸易结果就是,农业国家的生产效率下来了,渔业国家的生产效率上来了。每个国家的综合效率,随着贸易的程度,在两个行业的自身效率之间变化。比如说农业国家每个农民只有百分之五十的余粮,渔业国家每个渔民却有百分之四十的余粮,一个是减少,一个是增加。道理很简单,就是粮食吃得饱,而花同样时间打来的鱼吃不饱。然而从贸易的结果看,每个国家的国民收入都是增加的,否则无论是农民还是渔民,都绝对不会和对方做生意。国民收入增加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在增加,也就是所谓的GDP在增加,这个增加的GDP是商业或者说对外贸易创造出来的,无论它是农业生产国还是渔业生产国。然而实际上,这个世界的总产品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只是GDP,这个GDP是一种主观感受,也就是比较于过去你生产的那些东西,你更倾向于你未来要换的那些东西,你的主观感受后面的这个东西比前面的那个东西价值更高。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行业看成一个个的小国家,每个小国家分成两部分人,其中一部分人用来生产基本生活资料,另一部分人用来生产本国的特色产品,那么衡量这个小国家的生产效率的指标是什么呢?就是看这个国家生产特色产品的人口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重,这个比重实际上就是社会的积累率,马克思有一个更有阶级色彩的词汇,叫剩余价值率,和我们上述概念很接近。这么一来,我们每个国家都有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剩余产品,这个剩余产品我们可以自己消费掉,也可以把它用于交换。如果用于交换,那么每个国家的GDP(这个GDP是外贸创造的)都会增长,但是这里面积累率高的国家最终生产效率会变低,积累率低的国家最终生产效率会变高。由于每个行业(这里指国家)的生产效率不同,所以带来的人口增长速度彼此也是不同的,只有生产效率高的行业才可以保持人口高速增长。这种增长或者是指人口出生率,或者是指劳动力的流动。

商鞅敏锐的发现了这个现象,最早提出了重农抑商的学说,并付之实践,在两千年后的欧洲,才首次出现了所谓的重农学派,但是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很快就被时代的发展给淘汰和湮没了。虽然也有指李俚(李俚变法)首先提出重农抑商,但是这些只是只言片语,并未落在实处,况且手工业也代替不了商业。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通过压制其它产业、限制贸易行为等经济行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大幅度提升了人口繁殖率,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国家武装力量。我们看到,战国时代,无论是国民素质、军事造诣,无论是土地富饶、物产丰盛,秦国和六国比较,都多有不足,地位和今日中国的大西北差不多,但是秦国保持了一支军力源源不断的武装力量,敢于打持久战,敢于打消耗战。说到底,秦国的胜利来源于国家的实力,来源于强大的农业生产效率。这个重农抑商的政策,也被后人继承了下来,它体现在了人口的繁衍上面,无论中国曾经历了多大的战乱,消耗掉多少人口,我们总是能在和平年代,快速复原和增长人口。

中国是世界最为典型的农业生产国,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其它国家农业生产国家不同,在和平年代,我们农民的税负是最轻的。在欧洲,农奴长期被压迫,受到领主的残酷剥削,领主多半建有恢宏的城堡,拥有自己的军队。和大清朝同一时代的日本,自耕农的负担是中国自耕农的五倍,即使是佃农,中国佃农的负担也只有日本的60%。正是依靠我们强大的农业,依靠对强大农业的保护,依靠农业较低的税负,汉民族成为世界单一血统的最大民族。其它所有的民族,规模远远不及汉民族,即使规模较大的,往往也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不具备血统的单一性。

三、闭关锁国和改革开放,针锋相对与殊途同归

和这个重农抑商相辅相成的,就是闭关锁国,通常我们只看到明朝的封海政策和清朝的闭关政策,它被理解成一个政治行为,对这个政策的正面的解释就是有利于打击走私和海盗行为,但是它在经济政策上被理解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认为它导致了国家的贫困化。这个结论显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实际上闭关锁国的目的,在于重农抑商。要是你生产大豆,我生产高粱,这个闭关锁国还有个什么意思呢?闭关锁国的意义在于不仅是我重视粮食生产,我自己不生产旁门左道的东西,我还不和生产旁门左道东西的人来往,不和你们做生意。商鞅的这个思想,在秦始皇时代和随后的汉王朝继续发扬光大,那个时代我们和我们的北方邻居关系处不好,经常和匈奴打仗,就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和人家有生意往来。当然了,这样的游牧民族生产效率都很低,打不起消耗战,战争的最终结果就是他们亡国、亡种了。

这个政策到了唐朝的后期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对外贸易开禁了。这个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空前发展。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时代,北方国家基本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这些国家在经济制度上,早就脱离了对游牧业的依靠。或者和汉民族保持大量贸易,通过贸易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或者占有汉民族的广域领土,直接占有汉民族农业劳动成果。借助于外贸和农业生产的高效率,游牧民族可以供养一支强大的职业军队,并且人口数量也显著增长,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五代十国之后的宋朝,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弱的一个朝代,这个说法很片面。宋朝在政治制度、文化科技、经济发展上,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登峰造极的时代。按照北宋咸平三年的税率和国家岁入(以黄金为统一计量单位进行换算)推算,中国的人均GDP为2280美元,同时期西欧的人均GDP为427美元,中国的人均GDP超出西欧五倍有余(这种GDP算法有争议,这里暂且不论)。为什么宋朝会出现这么空前的繁荣呢?因为我们改革开放了,我们不仅是在经济上打破农业的束缚,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我们的对外贸易也空前繁荣起来。然而这一切的繁荣背后都难掩一个可怕真相,就是我们的对手也利用对外贸易快速成长了起来。以辽国为例,不仅是从后晋石敬瑭手里拿到了燕云十八州,获得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而且檀渊之盟后,辽宋进入了自由贸易阶段,两国维持了近一百二十年的和平,这对游牧民族帮助极大,由此揭开了游牧民族崛起的序幕。经历了辽、金、元的不同阶段,北方游牧民族优势逐步扩大,最终成就了元朝的天下霸业。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游牧民族的崛起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要获得农业的支持,一个是要有自由贸易的保证。

商鞅思想告诉我们,如果你的生产效率高,你就要限制和你的对手们做生意;反过来说就是,如果你的生产效率低,你就要尽量保持多的和你的对手做生意。前者商鞅做到了,后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也做到了,我们今天正在做的就是后者,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发展对外经济。如果我们反商鞅的思想行之会怎么样呢?宋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表面上看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生活收入大幅提高,但是社会生产效率下降。也就是说宋朝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但是整个国家的积累比重下降,国家供养一支军队的成本增加,战争开支过大,是一种典型的民富国穷。在和平年代,这种体制问题不大,一旦进入战争体制,后果就很严重,特别是自由贸易的不利影响。相反我们的竞争对手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快速成长。到了明朝,我们痛定思痛,重新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子上来了,这就是明朝的海禁政策。那么到了清朝,我们依然是推行闭关锁国,这就显得十分滑稽可笑了,因为这个时候,中国不再是过去的中国,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游牧民族,而是远在西方的列强,近在亚洲的俄罗斯、日本这两个后期之秀,它们统统建立了先进的工业文明,生产效率远远比作为传统农业国家的大清帝国效率更高。所以真正应该推行闭关锁国的,是西方列强,只要西方对中国关上贸易的大门,我们就可能长期的停留在农业生产阶段,永远都追不上西方文明。

四、历史转折中的伟人们

如果我们把中国五千年发展的历史看成一幅卷轴,有能力和魄力打开这幅卷轴的,古往今来只有三位人物,他们代表了中国历史转折的三个伟大时代,是拨动中国历史车轮前进的巨人,他们就是商鞅、邓小平、毛泽东。也许历史开了个玩笑,他们的出场次序有点问题,否则效果一定更好。我把次序调整一下,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无论是商鞅,还是邓小平,本质上都是为了追求社会生产的高效率,而且他们都做到了,那些曾经和他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对手都被他们远远的扔在后面,但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为全民谋福祉,所有的效率最后都要体现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上。而决定效率的是整个社会的积累率,不是社会制度,不管你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说到底,是决定社会产品如何分配的,认识到这一点,社会制度孰优孰劣,而谁又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巨人,也就一目了然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9-15 14:28:46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势造英雄,那个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7 07:02:06

【为了方便阅读,附上简写版】

一、秦国的崛起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转变的一个重要时代,铁耕、牛耕等农业工具和技术出现和成熟,农业作业的效率大幅度攀升。这个时代的社会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就是由当时席卷全国的变法运动所推动的。变法运动的核心,是打破传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解放束缚社会发展的传统生产力,使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大发展。

在这样的战争中,有一个国家迅速崛起,它就是秦国,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者。而推动秦国变法运动的极其重要的人物,就是商鞅。商鞅变法规定:土地可以买卖;男子成年而不分家,加倍征收赋税;多产粮食者,免除徭役;经商致穷者,全家没入官奴。商鞅对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颠覆性的贡献,或者说商鞅变法和六国变法的根本区别,就是他的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实际上都是这个政策的遗风。

二、重农抑商,历史尘埃掩盖下的思想光芒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行业看成一个个的小国家,每个小国家分成两部分人,其中一部分人用来生产满足本国基本生活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另一部分人用来生产富余的本国特色产品,那么衡量这个小国家的生产效率的指标是什么呢?就是看这个国家生产特色产品的人口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重,这个比重实际上就是社会的积累率,马克思有一个更有阶级色彩的词汇,叫剩余价值率,和我们上述概念很接近。这么一来,我们每个国家都有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剩余产品,这个剩余产品我们可以自己消费掉,也可以把它用于交换。如果用于交换,那么每个国家的GDP(这个GDP是外贸创造的)都会增长,但是这里面积累率高的国家最终生产效率会变低,积累率低的国家最终生产效率会变高。由于每个行业(这里指国家)的生产效率不同,所以带来的人口增长速度彼此也是不同的,只有生产效率高的行业才可以保持人口高速增长。这种增长或者是指人口出生率,或者是指劳动力的流动。

商鞅敏锐的发现了这个现象,最早提出了重农抑商的学说,并付之实践。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通过压制其它产业、限制贸易行为等经济行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大幅度提升了人口繁殖率,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国家武装力量。我们看到,战国时代,无论是国民素质、军事造诣,无论是土地富饶、物产丰盛,秦国和六国比较,都多有不足,地位和今日中国的大西北差不多,但是秦国保持了一支军力源源不断的武装力量,敢于打持久战,敢于打消耗战。这个重农抑商的政策,也被后人继承了下来,它体现在了人口的繁衍上面,无论中国曾经历了多大的战乱,消耗掉多少人口,我们总是能在和平年代,快速复原和增长人口。正是依靠我们强大的农业,依靠对强大农业的保护,依靠农业较低的税负,汉民族成为世界单一血统的最大民族。

三、闭关锁国和改革开放,针锋相对与殊途同归

和这个重农抑商相辅相成的,就是闭关锁国,通常我们只看到明朝的封海政策和清朝的闭关政策,它被理解成一个政治行为,对这个政策的正面的解释就是有利于打击走私和海盗行为,但是它在经济政策上被理解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认为它导致了国家的贫困化,这个结论显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闭关锁国的意义在于不仅是我重视粮食生产,我自己不生产旁门左道的东西,我还不和生产旁门左道东西的人来往,不和你们做生意。商鞅的这个思想,在秦始皇时代和随后的汉王朝继续发扬光大。

这个政策到了唐朝的后期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对外贸易开禁了。这个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空前发展。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时代,北方国家基本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这些国家在经济制度上,早就脱离了对游牧业的依靠。或者和汉民族保持大量贸易,通过贸易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或者占有汉民族的广域领土,直接占有汉民族农业劳动成果。借助于外贸和农业生产的高效率,游牧民族可以供养一支强大的职业军队,并且人口数量也显著增长,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

四、商鞅思想的重要意义

如果我们反商鞅的思想行之会怎么样呢?宋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宋朝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但是整个国家的积累比重下降,国家供养一支军队的成本增加,战争开支过大,是一种典型的民富国穷。在和平年代,这种体制问题不大,一旦进入战争体制,后果就很严重。相反我们的竞争对手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快速成长。到了明朝,我们痛定思痛,重新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子上来了,这就是明朝的海禁政策。那么到了清朝,我们依然是推行闭关锁国,这就显得十分滑稽可笑了,因为这个时候,中国不再是过去的中国,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游牧民族,而是远在西方的列强,近在亚洲的俄罗斯、日本这两个后期之秀,它们统统建立了先进的工业文明,生产效率远远比作为传统农业国家的大清帝国效率更高。所以真正应该推行闭关锁国的,是西方列强,只要西方对中国关上贸易的大门,我们就可能长期的停留在农业生产阶段,永远都追不上西方文明。

商鞅思想告诉我们,如果你的生产效率高,你就要限制和你的对手们做生意;反过来说就是,如果你的生产效率低,你就要尽量保持多的和你的对手做生意。前者商鞅做到了,后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也做到了,我们今天正在做的就是后者,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发展对外经济。当然了,任何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为全民谋福祉,所有的效率最后都要体现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上,而决定效率的是整个社会的积累率,不是社会制度,不管你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说到底,是决定社会产品如何分配的,认识到这一点,社会制度孰优孰劣,也就一目了然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