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与网下的路径
保险公司们都在盯着微博微信的时候,一路不通再试一路,终于爬到了新的风口:O2O——线上获客、线下成交。虽说走了弯路,但再回头也来得及,这不是合众、太平都有了一点点心得吗?
穿上了O2O的新鞋,但路数还是老的,不过是十几年前数据挖掘营销的新叫法。当大家都聚焦到伟光正的微博微信,埋头瞎撞的代理人们,却无畏地闯进另一番新天地、趟出一条新路:陌陌!
虽说有知名大腕儿的微博也有几十万的粉,但除了满足虚荣心毫无效益。倒是陌陌脚踏实地地提供了周边的各种生意圈——啊不,兴趣群,加群、聊天,再加微信、走到线下……相识于陌陌、相交于微信、成交于线下——路径清晰,效益明显。
或许,连陌陌和微信自己也没想到,彼此之间的前后链条关系,在保险行业中居然是被这样定位的。
√ 二维码误区
好东西却未必能用出好的效果,弄出来了发现没人扫!
原因不在于二维码,而是用错了地方。二维码提供的只是个信息入口,而不是信息全部,既不能把所有东西都装进去,也不能在错误的时机出现。
没有任何引导的情况下,即便是免费的也不会有人去扫保险二维码。毕竟,扫不扫二维码的决定权,不在手机而在人,人是读不懂二维码的。
——接触频度与内容运营
保险——尤其是长期人身险,被归入耐用消费品,一直不受待见,保险公司没办法与客户高频互动而苦恼不已:要是客户不出险、不作变更,只能每年借着催收保费的机会套套近乎。
别惦记让消费者关注你的微信号或者下载APP了!
你不改变缴费频次,就永远别指望消费者关心你——除非你帮TA赚钱,才有机会名正言顺地接触用户,这也可以理解为保险公司力推理财保险、引入健康元素的额外考虑之一。
但是——内容运营才是真靠功夫的地方——即便真的有机会多次接触用户了,你能给用户什么?连二连三的促销活动,还是新品推介,或者是灌输什么姿势、理念?或许过不了三个月,你就会发现自己技穷,哪怕是找外面的代运营也无法改善,仍然是拼凑和重组的软文。
别气馁,这一尴尬不独保险行业才有,所有行业都差不多,憋不出没完没了的花样,所以解决办法也简单,就是别总惦记卖保险,单纯一点,“玩”——带着客户一起玩就是了。
——品牌怎么办
互联网上,品牌的影响力比线下更重要。在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的情况下,唯一能让消费者优先选择你的,只是品牌,因此花心思、投资源做品牌是基础、是第一要务。
小公司取道理财保险产品脱颖而出,也是这个道理。一笔小钱试几个月就拿到了承诺的收益,信任、品牌也就有了。理财类保险能迅速蹿红、其他保险始终无法突破,就是这个理儿。
这是很多保险公司没想到的意外收获,恰好用“可以验证的短期收益,无意之中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进而可以借此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也会对其他渠道的销售有间接的促进作用。
所以,在互联网上为品牌花银子,实在很划算——只是,钱得花对,别傻乎乎地光投百度关键字。
“沟通”部分小结
首先,这个环节应该叫“沟通”,而不是“传播”,不要单向光说不听,还要降低姿态、平等交流,得真拿用户、客户、消费者当回事儿。
其次,沟通渠道得“清淤”,为品牌值得花钱,别网上网下各管一块,得有人统筹、协同作战。
第三,沟通有序,选用正确的渠道,还得琢磨好前后次序、内容运营。别板着脸说教,用户会无感的。
总结
上述内容,要么是陈年经验的翻新,要么是站在别人窗外窥探之后的揣测,要么是自己胡乱try的总结,各位看官就当走累了、喝杯茶,千万不要低头狂奔、错过了一路美景。
行里有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排列组合就是创新。前面啰嗦了那么多,其实无非是创新方法的组件儿,还够不上“方法论”。所以,最后的总结只是这一张图,你要玩的时候,就按图索骥,在每列中挑上那么几项、重新设计、串联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