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3278 13
2014-09-18

[摘要]“信息茧房”的出现,不仅使得吴老精心准备的演讲被睡觉屏蔽,也说明主流化共识越来越难以凝聚。这才是最令人担心的。但这些“趴下”的年轻人,真的“敬”字缺失、不见“大师”?我并不担心。



92岁的吴良镛院士作报告,台下学生却成片睡去,这反映的是圈层固化导致的兴趣窄化,是社会共识的越来越难以凝聚,而未必是对大师、知识的不尊重。由此说这代年轻人“不可救药”,有些想多了。

呦呦君台鉴:

见信如晤!

今天想向你说个事儿:9月16日,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在大会堂作报告,台下六千余名各高校研究生新生中,成片趴在桌上睡去。吴老诚恳已极,谦逊已极,92岁的他,坚持站着用35分钟讲完。须知,吴老上一次站在这里接过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证书,在台上的时间也不过5分钟。吴老倾心相待,新生们成片睡去,这种对长者不敬,这种对学术高峰麻木无感,岂不令人心痛?

这一代年轻人,奇葩着实不少。这两天,某名牌大学历史学院一位同学就和我说,在他开始上研究生课时,被生生惊呆了:一位史学研究生,把竖排书籍横着读;《明史》课上,教授安排同学们课前购买或借阅二十四史正史,结果上课时,有同学带来的竟是某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明史故事》!他对绿皮点校本二十四史闻所未闻。

这位同学大为困惑:他们十几年的书是怎么读的?为何就失去对知识与学术的敬畏?这一代年轻人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无可救药了吗?

从“成片睡去”的一张张照片上,我看到了一个个“信息茧房”[1]。要看到,如今转型中国恰遇信息时代的网络社会崛起。社会越来越多元的同时,形成一个又一个圈层与群落。这些圈层和群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话语体系。人们越来越只爱听自己想听的声音、看自己想看的图景。信息多了,沟通方便了,但孤岛也越来越多了。人们只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沟通,关心自己的事情,沉浸其中,很少有兴趣、有精力去接触、讨论、钻研其他领域的和公共领域的事情。

于是,圈层固化、群落极化,圈层与圈层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在此背景下,即便吴良镛是建筑大师,是科学高峰,台下六千多名年轻学生,如果对建筑无感,对科学迟钝,只关心发表本领域论文,只关心未来工作福利待遇,麻木地睡去,也就不可避免了。

“信息茧房”的出现,不仅使得吴老精心准备的演讲被睡觉屏蔽,也说明主流化共识越来越难以凝聚。这才是最令人担心的。但这些“趴下”的年轻人,真的像网上所批判的那样“敬”字缺失、不见“大师”吗?我并不那么担心。

这次“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有其特定的价值承载,但也要看到,之前有不少报告会动辄倒鸡汤、搞教条,弄得不少学生已心怀警惕;以至于,当吴良镛先生真情实意地与其交流人生顿悟的时候,很多人已预设了心灵隔离墙。

再者,该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其实也可改进:比如,主办方事先采取以研究生资格主动领票制,以吴老的号召力,感兴趣的人想必会群涌而至;为避免后排听众看不清,还可以更合理地设置大屏幕;在时间安排上,也更讲究等等。如此一来,睡觉的人想必会少些,而吴老一番苦心,也不会就此被辜负。

实质上,今天的大学里真实情况是:凡是像样的讲座,要抢座占座,同学们踮着脚、仰着脖子听几个小时的场景,比比皆是。种种景象让我确信:这一代年轻人的求知欲望,并不弱于他们的前辈,且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一两代学人的知识准备、社会的经济准备,现在这代年轻人拥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而这,若辅以更接地气的网络化表达方式,想必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致。

所以不要着急,不必担心。随着时代变化,我相信学生们会走出一个个“信息茧房”,而他们对大师的尊敬、对学术的敬畏,也不会轻易“趴下”。

你觉得呢?

顺颂 大安!



来源(介意者请勿回复,仅为鼓励顶贴分享):腾讯文化

本帖隐藏的内容

http://cul.qq.com/a/20140918/012200.htm


注解:

[1]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

早在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就已发现,民主社会天然地易于促成个人主义的形成,并将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扩散,在桑斯坦看来,网络信息时代在带来更多资讯和选择,看似更加民主和自由的表象下其实也蕴藏着对民主的破坏。从网络茧房的个人表征方面观察,可以发现,网络茧房以“个人日报”的形式彰显。
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开篇生动地描述了“个人日报(dailyme)”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和网络信息的剧增,我们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我们关注的话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报纸和杂志,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dailyme)的可能。这种“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选择行为会导致网络茧房的形成。当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使个人生活呈现一种定式化、程序化。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中,沉浸在个人日报的满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

注解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经济新闻社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collection&action=view&ctid=952


经新社由原学术界、财经界文库改组,于2014年9月4日成立,是以经济新闻通讯为主导,集经济热点信息、股市风云、学术论文发表经验、学术期刊信息资源、毕业论文写作技巧、优秀经管学术论文作品等于一身的资源宝库!其目前唯一运营报刊——《鹰报》创办于同年9月8日,本报将以“鹰眼观世界,世界大不同”为理念为大众献上源源不断的精品。在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我们将秉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宗旨,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喜欢,请一定不要错过!欢迎加关注本人或免费订阅本文库!


加关注方法:点击头像下方的“加关注”按钮,精彩等你来!

订阅方法:进入文库后,点击“订阅”按钮,即可轻松实现免费订阅!在这里,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鹰眼观世界,世界大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9-18 16:50:06
最想指责的是对长者的不敬不仅仅是90后,只不过他们在那个环境里才凸显出来了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8 22:41:57
不要把整个帽子扣在90后上,是一部分学生的态度、道德问题;无论什么样的理由都是无力的,只有35分钟而已;我们几个小时的会议也见多了,何况是自愿去的,没人强迫你必须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9 07:13:43
支持这些90后!我看他们才是真正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代,敢于对洗脑(无论什么人的)说不和表示藐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9 07:16:03
你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别人,试问你们自己做得怎么样?你们从小学到博士,从来没有在课堂上打盹、睡觉、听音乐、看电影、看课外书、交头接耳过?对院士就该洗耳恭听,对自己的老师就无所谓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9 07:19:04
尽管那张照片可能选择了特定角度,但仍能看出大部分人在听讲,至少大部分人没有睡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