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我也曾遇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去买西瓜,看到瓜摊旁赫然有一个告示:买者自己挑西瓜5角钱一斤,卖主帮买者挑西瓜保证熟但要6角钱一斤
这无疑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为什么讨论一下背后的经济学道理呢?
技术地,假设所有顾客都知道西瓜的好坏服从某一分布,比如均匀分布。请问:市场竞争性价格大概是多少?瓜农能攫取额外利润吗?瓜农行为的经济学原理有哪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0 9:39:04编辑过]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这大概就是甄别消费者类型的好方法,实行差别价格就是要甄别消费者的需求。
没有垄断也有差别价格。还有什么好的分析,好帖子一律有奖励。
原贴有些条件不够清晰,这次修改了。
夏日炎炎,讨论西瓜的问题的确很清凉!
我也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和楼主的问题有些相似!
我们这里很多西瓜有两种销售方式,一种是一切为二,一次可以之买一半。另一种是整个买,价格完全相同。我总是一次买半个,应为这传递了完全的信息,眼见为实。但是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买整个西瓜的。不过半个也很好卖。
一次我让他们帮我挑一个生一些的,要切开买半个,他们不愿意,说是生的切开了卖给谁?
切开的西瓜质量分布和非切开的肯定不一样,但是却同样的价格?不过卖者保证瓜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0 20:16:43编辑过]
按照nie的设定,我感觉是瓜农能够取得超额利润。
这是不是完全竞争倒是值得商榷。看看大家的意见。
如果说瓜农挑瓜技术一流,经验老到,从不失手。那么这多出来的一毛钱可以认为是该技术应当获得的报酬。
如果说瓜农自己还是新手,根本还不具备挑瓜经验,那么这一毛钱就算是风险补偿吧。
我买瓜,多半会买半个的,或者多花些钱让瓜农挑,因为我自己不会挑。但是最亏的是既出了高价,又买到不好的瓜。因此,nie版主说的卖瓜的情况应当出现在住所附近。
假设顾客知道瓜的成熟质量服从均匀分布,那么他们自己挑的出价就应该是1/2的瓜的保熟的原意价格(及自己对熟的瓜的主观评价)。如果,在他看来,1/2的熟瓜效用可以弥补1毛钱的价差,那么他就愿意接受瓜农的服务。
我想这是瓜农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获得的一种西瓜的质量的价值增殖把。
以上大家的讨论,似乎把瓜农挑瓜作为增值服务看待,这意味着5毛钱一斤是竞争性价格。但是,这个前提本身的逻辑是什么?我们还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推出这个“前提”?
换言之,如果5毛是竞争性价格,那么是不是所有瓜农都提供挑瓜服务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2 21:56:32编辑过]
楼主此话题我亲身经历过,就是一车西瓜,寻价,答曰:自挑五毛,助挑保熟六毛。当时我的反应是换了另一家。
此事情背后必定是有不熟瓜,瓜农没有凭经验花费力气挑出来,卖给客人又怕出问题,比如割了不熟送回来,倒不如丑话说在前面。瓜农肯定没有经济学的分析,只是凭经验,让价格作用起作用。估计此方法只是在对价格较在意的低收入人群中有市场,有其特定的适用性。期待有高手能给出经济学分析。
搂主说我们论述的前提是5毛钱的价格是竞争价格,这一点我觉得好像没多少必要。或者说,没有必要要求5毛钱就是竞争价格。
试想,此市场上的瓜农并没有形成充分竞争。那么,5毛钱的价格便是该瓜农的自身定价。其提出的6毛钱一斤他给挑瓜并包熟的做法。是否可以认为,这也是瓜农的区别定价策略。就像在一些垄断市场上一样的,厂商依然可以采用区别定价的策略。
也就是说,6毛钱的价格,只是该瓜农的自身定价。是其在对自身提供的服务的一种定价(也就是包熟的情况下多加1毛钱)。在这种意义上说,仅仅针对他提供的这种依靠人力资本(他自己也并不确知哪个西瓜是熟得和生的,但是却可以通过运用自身的人力资本发掘出来),这一毛钱,也就是他的价值增殖。和基础价格5毛钱之间,联系是否有那么密切。我觉得也许值得商榷以下。因此,5毛钱的前提定价并不必然要求这是一个竞争定价!
不客气地说,我认为多数人陷入了单个厂商与消费者的局部均衡分析之中了。试想一下,如果竞争性价格不是5毛,1)假如是4毛,那么5毛自选就一个瓜也卖不出去,给定其他条件不变;2)如果竞争性价格是6毛,那么利润最大化的瓜农一定会将消费者自选价格定为6毛,而将瓜农自选价格定在6毛以上。但是这第二个推理又建立在另一个假设上,就是大部分瓜农不具备挑瓜包熟的本领。看起来,这里的假设是一个接一个,少一个都不行。
只有推断5毛是竞争性价格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讨论另一毛钱的价值何在。很显然,它是垄断利润,也可以如网友所说是自身人力资本的定价或者价格歧视的结果。我的下一个问题是,这一毛钱的垄断利润可以在长期中维持吗?
回答完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等待我的另一个问题,从微观经济学到产业组织的拓展性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们所买的西瓜商品:瓜贩子向瓜农买西瓜时,通常是成批购买的,会对其中的一部分西瓜进行检验和挑选(我经常购买的那位瓜贩子曾经告诉我是其中的30%)。一般情况下,同一块地里的西瓜质量差异相对较小。但可以肯定的是质量差异总会存在,特别是瓜农自行卖瓜或西瓜短缺时(如连续下雨或下雹子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同一车里的西瓜质量差异更大。
在西瓜存在质量差异时(如楼顶所假设的质量服从均匀分布),从瓜贩子角度来说,他通常有能力对西瓜进行分类出售,也就是对所有西瓜进行分等,然后分别出售。如果买者具有瓜贩子相同的能力,也就是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市场可以形成竞争性价格,好瓜卖高价格,生瓜卖低价格。
但是,多数买者通常不具有这种能力,不对称信息影响了竞争市场的有效运行。同时,如果这样分类,生瓜就可能卖不出去。因此,瓜贩子把西瓜进行分类出售本身可能是无效的。另外,瓜贩子也有失手的时候,对于瓜贩子保熟的承诺也不可信,特别是对于那些退瓜成本较高的消费者更是如此。
不对称信息、消费者鉴别能力和退瓜成本的多样性(当然,消费者中有的愿意购买半个瓜,而有的愿意买整瓜)的不同,决定了瓜贩子可能采取的不同销售策略。楼顶所说的不同价格策略,不应该认为是垄断利润,而是西瓜质量差异引起的,事实上,如果所有消费者都以6毛买保熟瓜,瓜贩子就会有一部分西瓜卖不掉;如果所有消费者的鉴别能力都不比瓜贩子差,情况同样如此。果真如此,市场上的西瓜竞争性价格就要上涨到高于6毛钱。
就楼顶的问题,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可以认为5毛是合理的市场价格,另外1毛是消费者能力、瓜贩子可能承担卖不掉西瓜损失等的贴水。
首先,5毛钱不一定是竞争性价格。有可能这个价格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垄断利润(如地理条件、瓜农的数量、店主的声誉等);也有可能为了薄利多销,低于市场平均价格。所以我觉得不能断定。(其实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大量的单一瓜摊与消费者之间的局部均衡市场,如校园里某校区里的水果摊)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瓜农都愿意实行这样的定价措施。一方面是技术问题,有些瓜农不具备。还有一方面是交易成本的问题,定价的差异(可以认为是菜单成本)、挑瓜过程的繁琐、卖瓜后的扯皮等都会增加交易费用,有些瓜农会觉得这样做太烦,不值得。
最后,这一毛钱的垄断利润有可能维持较长时间,不仅有回头客,甚至还做出名气来了,这当然以瓜农的挑瓜技术为前提。反之,若常有扯皮事件发生,买主流失,瓜农也会主动放弃。还有一种情况是自然因素决定的,大家都知道每年到了一定时间西瓜普遍成熟,遍地都是好瓜,哪还用得着挑。
信息当然要收费的了,可以说是一种能力租。谁买哪类瓜,看他对瓜的质量判断的能力,高者,买0.5元,低者0.6元(如我)。
长期:这类能力如是邓丽君类,维持时间较长。如卖瓜、切菜类,学习成本低的,较短,不易维持。
这类互动很有创意嘛,说明真经与制度版相关度很高嘛。
我指出一种现象,大家看看是否可以在均衡中维持。
众所周知,很多瓜都是注射色素或者干脆闷熟的,这导致一批“不合格的”西瓜极有可能全都是熟的。在这种情况下,瓜农是否都能攫取那一毛钱的租金或者垄断利润?此时的竞争性价格又该是多少?
我将对此问题的回答给予适当奖励。
瓜农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利用手上的垄断信息来获得垄断超额利润的手段,
消费者只能选择接受或自选,当然自选是要冒奉献的,比如说我,今年夏天就连续吃了n个生瓜,但都是以瓜农帮选的价格,本想通过交些学费学会选瓜,可惜!失败了.
本来卖瓜就有提供熟瓜的义务,可是由于帮选要多花前已经成了卖瓜人人为设定的潜规则,消费者只有接受的份,因为大部分买瓜人不知道如何挑瓜
辨认这个瓜是不是真好,是真好,还是人为好(如注东西),这种能力说到底是一种商品品质的考核能力,统一用考核费用来度量好了,再细分是真好你没本事辩认,还是人为的好你没本事辨认,没有必要,重要的是真实区分不同买者属于哪一类,成本分布情况如何。
这里的问题确实在于不同的买者之间,由于具有不同的能力。而挑选西瓜这一交易活动中间,由于甄别商品的次级属性需要花费成本。伴随着挂的质量分布,每个消费者拥有自身的私人信息[及自己是否具有挑选西瓜的能力],进而做出决策。瓜农的策略在于怎样通过手段来识别不同的消费者,进而出售自己的人力资本。
确实nie版主的问题本身已经有答案了。如果可以以次充好,造成了所有的瓜都是好瓜的假象,既然已经没有生瓜,那挑瓜(保熟)的一毛钱租金难以维持。
不过此时换一声“吆喝”可能又会产生新的租金:我挑的瓜保证是自然成熟的,不含色素的!
以下是引用minqinwang在2005-7-19 8:43:19的发言: 确实nie版主的问题本身已经有答案了。如果可以以次充好,造成了所有的瓜都是好瓜的假象,既然已经没有生瓜,那挑瓜(保熟)的一毛钱租金难以维持。
当我们说信息是对称的是,可以说当事人对于代理人类型的概率分布是共同知识,但是委托人仍然难以判断每个代理人的类型。这矛盾么?
同理,尽管我们从报纸上知道很多西瓜是注射了色素的,但是我们就不买西瓜么?因为我们仅仅知道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或者有一个先验概率,但是我们不能准确地判断究竟某地的西瓜是否完全以次充好。毕竟,真正好的西瓜也是有的。此时,我们会让瓜农帮助挑瓜么?或者,瓜农此时的承诺内容是否改变?
以下是引用nie在2005-7-19 9:18:52的发言: 尽管我们从报纸上知道很多西瓜是注射了色素的,但是我们就不买西瓜么?因为我们仅仅知道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或者有一个先验概率,但是我们不能准确地判断究竟某地的西瓜是否完全以次充好。毕竟,真正好的西瓜也是有的。
尽管我们从报纸上知道很多西瓜是注射了色素的,但是我们就不买西瓜么?因为我们仅仅知道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或者有一个先验概率,但是我们不能准确地判断究竟某地的西瓜是否完全以次充好。毕竟,真正好的西瓜也是有的。
可能版主应该把话倒过来说,绝大多数西瓜是好的,尽管也有西瓜注水的现象出现。
如果真如版主所言,逆向选择一定会没有人买西瓜的,正如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暴光后,销售量便大幅下降。
实际上,大兴瓜农早已形成共识,必须保住大兴西瓜的声誉,不得发生任何类似西瓜注水的行为。
我始终认为,楼顶所说的定价不应该为垄断利润,而人大校园内的瓜摊定价才是一种垄断性行为。
请问nie“你从报纸上知道很多西瓜是注射了色素”或者说,客观上存在“西瓜是注射了色素”这一事实,而你没有能力辨认“西瓜是注射了色素”与否,这两种情况对你的行为选择有区别吗?对每一个具体行为选择个体而言,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与客观上有没有“西瓜是注射了色素”没关系,只与个人能力有关系。当然,如果知道“西瓜是注射了色素”这一信息,我会增加对这方面的能力投资,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