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系某211大学的教师,去年晋升为教授,当时40岁,应该不算早,也不算很晚。回想自参加工作以来到现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真是很有感慨。对于评职称的种种规则和条条框框深有体会,更多的是不满,我已经评完职称了,说说实话不算发牢骚了吧。
      本人2006年晋升为副教授,当时正赶上五年规划,更改晋升标准,不论从文章、课题、获奖等方面都在2005年之前晋升的标准上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幸亏本人有些存货,本来打算晋升副教授后才发表的一些东西都在这一年发表了,最后成功,记得当时学校只晋升了6名副教授和1名教授(2005年的数字是40左右和20左右)。晋升为副教授之后才发现许多年长些的同仁,如果跟我一起评根本就评不上,这就是既得利益着的优势。
     2013年本人晋升为教授,因为有2006年的“有惊无险”,同时也因为教授是最后的一级,所以这几年没有像之前的那样还留点存货备用,按照规则算,材料合理拆分为2份,2份都够了最低标准。结果又成功了。但是,2014年学校又重新制订了新的评职称的晋升标准,作为刚刚晋升完的我,衡量了一下,惊出一身冷汗。。。。幸亏去年整完了,否则,至少还得奋斗3年5年的。
     这种事儿公平吗,上车的时候,考核的非常严格,标准极高,等上车以后要么根本不考核,要么象征性地走走形式,为什么就不能下车,为什么就没有下车的规则(真正的规则)。或者说,职称为什么要“评”呢?!
     除了教学工作,我现在越来越怀疑我之前做的工作是不是真的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