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3710 13
2005-07-10

现在上市公司正大规模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从已经公布的方案看,主要集中在对价计算(也就是定价问题)和组合方式(单纯送股,还是送股和分红的结合,或者和认股权的结合等)。但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对价水涨船高。

按照新古典金融理论的解释,对价只能反应投资者和公司的最优解,因而公司之间应该差异很大。

按照行为经济学的解释,对价取决于参考点,所以比较集中,差异度小,并且水涨船高。

请各位网友参与讨论这个问题。各抒己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7-10 11:11:00

第二批试点的公司将有相当部分通不过

从我接触的一些上市公司来看,意图都是寻找对大股东最有利的方式然后“说服”公众股东。

目前不少公司的方案是不合理的,对公众让步远远不够,平衡点应该最少满足双方增值率相当,现在连这名义上的公平都做不到。

市场已经用自己的脚投了票

击鼓传花,现在球在尚手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3 14:23:00

这是好题目,有关心的同志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4 08:25:00

首先抛出两个重要问题:

1、如今在股权分置的前提下,流通股股东通过类别表决制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果全流通后,类别表决肯定取消,到时中小投资者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利用累积投票制?

实际上,在全流通的方案表决过程中,其决定作用的是基金,散户可以视为非理性的。果真如此,非理性的散户不仅和基金博弈,而且和公司博弈,非理性的散户的行为如何影响未来的市场?

2、在对价确定过程中,为什么沟通比定价更重要?

在股权分置试点过程中,几乎很少有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精确定价,大多数投资者所真实要求的都是公司如何和其沟通,所谓晓之以情。行为经济学在实际工作中几乎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从来没有见到新古典理论能够用在股权分置试点上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4 10:15:00

现在还在做中小股东的人,除了个别短线炒家,大部分是长期亏损累积沉淀下来的,我认为他们是具有不肯认陪出局的共同心理特征的一个人群集合.基本上无论补偿的对价是多少,都无助于弥补他们的损失的了.而且他们将这种损失归罪于上市公司和证券管理部门而不是自己的投资失误.这时候上市公司的沟通是一个心理安慰的作用.

国内的中小股东大部分没有真正的专业投资能力,投资的依据基本是传媒上的专家建议,或短线的技术指标,全流通后其实也不会有多少实质的改进,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还是用脚投票.在基金主导市场的情形下,基金的选股理念会成为散户投资的重要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4 21:10:00

要明白,这几年的大幅下跌是管理层有意为之的,作为个人投资者,怎么能察觉到这么高的战略层的变化?

责任当然在管理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