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39702 202
2014-10-01

    发现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当年相识的时候,他不名一文,甚至连话都说不清,在整个团体中是那个最不起眼的那个,但是多年以后他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不觉成为你所认识的最杰出人士。

    相反的,我们也同样会发现另一种人,当年是班上的积极分子,明星人物,但是多年以后却已经变得籍籍无名,泯然众人了。

    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来,当年那个活泼爽朗的少年,到底是因为什么,把他变成了木讷呆滞的中年人呢?同样又是什么把当年呆呆的自己,变成了老爷呢?归根结底,是社会,是社会阶层的划分。每个人成年以后就会进入自己的社会角色,同时也被划分为了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被区分开来。但是我更关心的是,进入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角色究竟是怎样决定的呢?首先我们会联想到家世。西方有个非常有名的纪录片,讲述的是栏目组跟踪拍摄了一组调查对象一生的轨迹,每隔七年给他们录像。结果惊奇的发现,富人的儿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子弟依然是穷人。这说明社会阶层固化对人未来社会角色的影响。但是更加奇特的是,他们发现在这一组调查对象中,有一个穷人的孩子,令人惊讶的跳出了这个世袭的怪圈,跻身富裕阶层,我们好奇的是他的秘诀在哪里?或者说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非先天性因素是什么?

    这些年的领悟告诉我,答案在于你的选择和专业。

    你的选择在哪,你的未来就会在哪;你的专业是什么,你的未来就是什么。

    我研究身边人的经历,发现一个人最终社会角色的定型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几次关键时点的选择。其实,我们发现人和人在读书的时候差别并不大,或者说,读书时的领先和落后只是暂时的,这个时候还是长跑的起点,每个人都有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的可能。但是我们步入社会,这种形势却在悄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渐变式的,当你从事一项工作三到五年左右的时间,你的社会轨道和角色,就会开始发生固化。往后的岁月,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将在既定的轨道上继续向前,少有人能做出改变。因为此时,你的改变成本太大了。

    是的,我发现改变成本是衡量我们社会固化一个重要的变量,可以这样描述我们成长轨迹:在大学以前我们的改变成本非常低、几乎为0,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有充分选择的权利;上了大学,选了专业,我们的改变成本也开始增加,但是此时的改变收益也具有不确定性,至少对于大多数人,他总能找到一条改变收益大于改变成本的道路;然而进入社会以后,改变成本却在悄然递增,直到你工作5-10年的期间,你的改变成本几乎高不可攀,高到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无法再做出改变的地步。因为,他们清楚,这个时候改变成本很高,改变收益不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改变收益大于改变成本的几率是非常小的,更多的人的选择将是没有选择。所以,我常讲,人到三十最宝贵的不是金钱、权利、身份、地位,而是仍然保有可以做出选择、做出改变的权利。要知道对于许多人工作三年之后,他们就已经丧失掉了这个权利,这一丧失对于大多数人,转眼就是一辈子。

选择对人的重大意义在于决定其专业的方向,而专业将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和未来。

    读大学的时候,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专业,但是这个时候专业分工其实是不确定的,有很大可以改变的余地。我本人不也是从纯理工的专业,转到了经济金融系吗?所以大学的时候其实不必过分迷信专业,大学才短短四年,而你的职业生涯可以是漫长的四十年。也可以说,你真正的专业是从你踏上工作岗位那一天开始的。

    不管你有没有感受到,一旦你进入职业的角色,你的专业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定型了,这也是社会职业开始形成的阶段。对于读书时的小伙伴,你也许从没想到他可能会成为医生、律师、教师,但是一旦他工作了,进入了这个行业,从事了这个岗位,他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就开始显露出来,并且逐步固化,以致大多数人很难从自己以往已适应的专业上再跳出来。

    专业一旦形成对未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因此我们专业定型之前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我对所有年轻人的建议是,不要过早放弃你选择的权利。之前我读《易经》的时候,有个感悟:算命之说确实是可行的,因为人一旦形成了职业固化和性格固化,他的命运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推算出来。但是有一种人的命却很难算,那就是那种会时时对自己做出反省和修正,保有对未来的选择权,这种人他们的命运往往是不确定的,难以揣测,而历史上这种人每每成就了非凡的事业。我想这件事对我们的启发是,放弃执念、追求本心。现代人往往过于执着,考大学一定要靠名牌,读专业一定要读热门,找工作一定要去国企、谈恋爱还要求另一半有房有车,结果机关算尽太聪明,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名牌、热门、国企、房车这些都是别人的标准,是社会的标准,而不是你自己的标准,不是你内心真正的方向。这样的人就容易迷失,就容易误入歧途,最终他们即使物质上再富裕,精神上也会沦为空洞。而精神上无法满足的人,物质上也永远满足不了他。这一群人将会成为迷失的一群,就好像我们在某部世界名著中看到的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0-2 00:02:30
狐言无忌 发表于 2014-10-1 23:57
发现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当年相识的时候,他不名一文,甚至连话都说不清,在整个团体中是那个最不起眼的 ...
写的满实在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 00:26:23
虽然离工作10年还有几年,但是已深有体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 01:33:46
好文章,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 03:47:44
不太同意选择与专业的言论。太功利化,思考的核心也在于仅限于成本与回报,过于狭隘。人在关键点的选择很重要,但完全没有重要到文中所说的地步。
大学被迫/受误导/迷茫中读了不喜欢的专业,或者当时喜欢,几年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另有所在,这样的人大有所在。首先人的兴趣是动态的,它会随着对事物的理解与认知而变化,因而很难预计几年之后的兴趣。其次,社会变化太快,想几年前NOKIA还满天下砸核桃呢,现在都为IPHONE6首发打架了; 三是,受自己知识结构和社会知识限制,对专业领域的理解不可能很全面。即使现在,多少人还都以为大学的数学/哲学专业是培养数学/政治老师的。
所以,单凭多年之后的经验回个马后炮,如果当初如何如何,如今就会如何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此外,言论太悲观,这是因为狭隘的功利性导致的悲观态度。
为什么不敢去追自己的理想,而纠结于所谓的改变成本?30又怎样?40又如何?为什么坚持的不是自己?
不是专业和职业固化了你,而是你选择了被固化,一成不变地走下去。说到底都是懒惰或者浮躁的借口。
如果你不想,如果你不原意,有什么不可以?
现在咨询这么发达,受教育的渠道也向多样化,低成本化发展,世界名校的公开课课程也越来越多,如果你想转,如果你想换,有什么不可以的?
想正式挑战自己,再去读个其它学科的学位。有顾虑的,太忙的,上上网上的公开课尝尝鲜。
不想上课的,多读书也是好的。
有什么不可以的?
我见过很多奔40甚至奔50,出于对某些学科的热爱,重回学校读博士的,还有工作数年后,又重新转行的,从理工科到法律,或者从工科到数学。我特别敬佩他们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那样的人,才是真真正正活着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 08:26:53
狐言无忌 发表于 2014-10-1 23:57
发现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当年相识的时候,他不名一文,甚至连话都说不清,在整个团体中是那个最不起眼的 ...
真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