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
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经济指数研究中心
中国贸易报
2007-2008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08)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回顾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
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经济指数研究中心主任 季铸 教授
2007年尽管非洲部分国家战火重然,世界仍然和平。尽管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基本稳定。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世界经济增长进入周期下降过程。中国经济在继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遭遇通货膨胀的阻击。然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与此同时,中国资源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失业问题突出,教育发展滞后、医疗保障不足、社会保障不足问题更加突出。实践表明,代表初级工业经济的“东北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代表高级工业经济的“深圳道路”也已随着无锡水污染爆发而告终结,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全面破产。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增长放慢、通货膨胀双重难题,面对“经济滞胀”陷阱。
实践证明,中国改革开放30年,基本完成了向市场化、国际化的历史转变,取得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经济理论指南,中国经济在取得巨大增长的同时,资源更加紧张,环境不断恶化,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失业增加,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社会代价。按照“效率、和谐、持续”三重原则和理论实践双重检验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有效率,但是没有和谐持续,工业化下的和谐理论与现实冲突,已经没有继续在旧的工业化道路上驰骋的逻辑,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理论的危机和现实的挑战。总结历史,才能面向未来。理论创新,才能发展创新。值得中国人民欣喜的是,结构增长、服务经济、绿色经济理论提供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理论指南,走向服务经济的“北京道路”显露光辉,代表更高发展水平的“遂宁道路”初露端倪。2008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转折的一年。
217373.rar
大小:(60.24 KB)
马上下载
本附件包括:
- 2007-2008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08).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