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重组的五合三方案,被有些专家称为“庸医杀人”,这也许有点过于耸人听闻了。重组总比拖着好。而且,说实在的,很容易能想出更糟的方案,例如重新合并电信、网通并吸收联通,来个双寡头制,就更糟。
这个方案里面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是中国电信并未廉价得到中国联通的C网,一是中国电信得到了中国卫通基础电信业务。
一、早期流传的五合三方案的问题
早期流传的方案,一是没有注意到卫通与中国电信的关系,一是中国联通的C网将以低得多的价格(预测从600到800亿不等)售给电信。
>>> 那是一种最有利于境外投资者的结局:
——得到C网的中国电信将一心一意沿着CDMA1x/2000方向发展。显然,受益最大的将是CDMA知识产权国,美国。
C网用户属于忠实用户,一方面是因为C网更“绿色”、性能也更好一些,特别地,在号称2.5G技术的CDMA1x与GPRS的对阵中,用户体验上CDMA1x明显占优(在上网方面,联通的CDMA1x比中移动的GPRS更为畅快、稳定一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C网手机与G网不兼容、用户迁移的成本不可忽视。
中移动网络是G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假如中国电信拿到的是G网,在整合的不稳定期,由于服务质量的不满以及对实现服务承诺的忧虑等原因,可以预料,G网用户将大量流失到中移动。
而假如中国电信是廉价地拿到C网,美国华尔街的人的确有理由感到高兴:中电信在相对发达一些的南方,CDMA2000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掌握CDMA知识产权的美国企业会极大受益;华尔街的人早就押宝——种种迹象表明他们还通过种种影响力来鼓动——这种五合三的方案,他们的投资,或投机利益,也体现在最终实现五合三方案上。
——保留了G网、但覆盖范围远次于中移动的新联通,按照境外投资者的主意,似乎只有唯一的一个选择,就是使用技术上更成熟、商业风险最小、终端产品最齐全的WCDMA,以期以最少的每用户成本和费用,重新得到用户的青睐。
在这个过程中,新联通的用户将大量流失,因为对用户而言,从新联通的G网转向信号更好、网内用户群大得多、能够得到网内优惠也更多的中国移动,迁移成本接近于0——也就是去营业厅换张卡,甚至不需要去营业厅,中移动吸收中国铁通之后,有能力通过陡然暴增的销售业务人员去提供上门服务。即使说铁通是以子公司的身份“独立运营”,承担移动电话用户卡的销售业务还是做得到的,也很容易核算。
用户一旦流失,没有足够合适的理由,他们不会回来。
>>> 新联通受到多重打击
——士气的打击
——市场信心的打击
——已有客户群的流失
——恶劣的先例:谁还敢冒投资使用先进新技术的种种风险?
>>> 而中国的厂商或消费者都不可能是赢家。
——面对合并中国铁通之后巨大的人员成本压力(尽管短期而言中国铁通只是“子”公司,独立核算,但亏损总得弥补,人员待遇的巨大差异总不能视而不见),以及应对新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竞争,中移动的利润将大幅度下降,用于TD-CDMA的建设资金会受到严重挤压。人们有理由感到TD-CDMA的发展前景堪忧。
凯明的困境能够说明一点问题。
——消费者的选择实际上更少了。
在短期之内,中移动一枝独大,而且是在低服务水平上一枝独大。在长期,新联通基本已经出局,可以不必考虑;中国电信倒是可以逐步恢复元气,但对于用户:在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两家G网、C网竞争状态下、用户迁移成本高,用户并不能真正享受到竞争带来的消费者剩余,反而造成运营商的低水平重复。
或曰:如果联通把GSM甩给中国电信呢?那将是连中国电信也得不到便宜的双输结局——对于新联通而言C网用户群还太少、发展新用户的成本太高;对于中国电信而言,在交割网络的不稳定期内,用户早就纷纷转向中国移动了:不就是换张卡的事么,三五十块钱而已,也许还不到。
二、变数的影响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天灾如此,人祸也一样。
初看起来,所公布的电信重组方案是一个给各家都背上包袱的全盘削弱的方案,国内的运营商、厂商、消费者谁都没有受益,而鼓吹这一方案的美国华尔街人士则不在此列。
不过,一是新联通拆分G网、C网的方案还有待于中小股东批准,一是中国电信拿回了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所以有以下可能:
1、假如新联通下定决心双网并发
如果新联通的中小股东否决拆分G网、C网的方案,下决心沿着既有的营销策略、用户迁移策略走,那么:
——不需要对G网进行更大的投入。做好维护即可。
——保护了对双模手机的投资。双模手机比单一模式的GSM或CDMA手机的全球通用性都更高,有理由受到高端用户的青睐。
新联通所要做的,无非就是呼叫转移的计费和双号合一的计费问题,技术上容易克服,只是资费政策问题而已。
{G网、C网在调制-解调层面不同,但在包括计费、认证在内的基础设施方面,和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的增值应用方面,可以大量“复用”,从而节约可观的开支。}
而且,与网通合并之后,新联通充分发挥固网的基础覆盖作用,C网可以大大加强覆盖,性能更好;
2、即使C网销售给了中国电信,如果新联通能认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不上当去搞什么WCDMA,而是坚定地跟在中移动后面搞TD-SCDMA,则还有机会。
最怕的就是,新联通上了国外WCDMA厂商的甜言蜜语的当,以为使用这种所谓更“成熟”的技术,风险、成本会比较小,从而有能力以低价策略,从中移动或中国电信那里抢回用户。
甭指望了。且不说WCDMA商业上也并不成功,要考虑到移动电话用户的忠诚度是很高的,尤其是所谓ARPU每用户收益较高的“高端用户”。要知道,语音收入仍是移动通讯的主要收入,数据业务不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假如用户在选择网络时,就要考虑选择好手机,那么,拥有更多联系人的中国移动,其网络所能兼容的手机,将是用户的第一选择;将来即使3G用户因为价格的问题怦然心动,想要转到新联通,就要换掉手机、使用与中国移动不相同的3G手机,这个转换成本是很高的,无论是用户自己购买、还是新联通赠送。当然,国外厂商(以及其国内代言人)是期望新联通使用赠送手段了。
为了确保用户利益,不应该出现互相完全不兼容的技术长期对立的现象,当已经能够判断出高低优劣之后,应迅速决断,以形成规模经济。蓝光DVD与HDVD的经验教训可作为参考。实际上,既然已经确定让中国移动搞TD-SCDMA,TD-SCDMA作为三大3G技术中最适合高密度通讯(在基站密度都足够高时,TD-SCDMA的用户容量更大,包括语音用户的密度也可以更大)的技术,非常适合国情,那么新联通如果能够恰当地认识到,自己必须以一个落后者的身份,去追随国内的主流标准,才能得到用户的青睐,那么,新联通就应该坚决跟随中国移动上TD-SCDMA。理由有两个:采购成本低;用户转换成本低。
只有这样,新联通将来才有机会从中国移动的用户群中争取回来足够多的同情者(给了中国电信的C网用户,大概永远也不会再回来)。
3、对中国移动,由于网络效应已经充分体现、用户的忠诚度也比较高,可以不用过多担心用户的流失,除非在定价策略上产生重大失误。
只要下定决心做好TD-SCDMA,并充分发挥铁通固网的覆盖能力(虽然不大),则无线数据业务的增长潜力也是可观的。
4、中国电信的高端形象可以很快建立
——卫星通讯是真正的全球可达,有那么一帮大佬,以及发烧友,乐于使用这样的东东。如iPhone,如MAC笔记本,性能价格比其实不怎么样,然而不缺忠实用户。
——利用固网的覆盖,有条件建立接近于小灵通基站密度的微蜂窝。在城市环境下,密度越高、造成信号快速衰减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越小、所需耗费的基站功率和手机功率越小,电磁污染越小、对健康的可能损害也越小,信号也越清晰。
5、各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电信和新联通,在所拥有固网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微蜂窝和飞蜂窝技术,以及先进天线技术,都可以为客户提供性能价格比更高的服务
由于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建设微蜂窝基站的每用户成本(每线成本),远低于移动通讯发展初期时的每用户成本。
如果使用更为先进的飞蜂窝(或称“微微”蜂窝)技术,则可以实现家庭用户无绳电话、手机与无线上网的统一,对用户而言将更为方便,通讯质量更好。
>>> 最终:国内消费者受益,信息交易成本降低,移动通讯税大幅度降低,而服务质量能够得到极大提高。
http://blog.163.com/jaglee@yeah/blog/static/67743380200854102946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