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有些公司福利好到要「违反劳基法」,但是怎么挤破头到这些公司?第一次在美国找工作,我就发现这个国家招聘的期待以及选才过程注重的点,和台湾很不一样。
#履历要改50-100次
在台湾求职的时候,受惠于台清交的学历,再来个书卷奖或是几个全校性的课外活动,要拿到外商公司或是本土代表性公司面试机会,夸张点说,不费吹灰之力。美国就不是这样,除了管理顾问公司跟投资银行之外,学历只是锦上添花(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招聘经理是有学历洁癖的,一定要M7 *或是Ivy league),他们更看重的是,你到底工作几年、有没有高度相关的经历、履历够不够具体;当这些都具备,履历又刚好被HR海选系统或招聘经理看到,才可能拿到面试机会。所以在台湾,快速地强调学经历,花几个小时就可以写完的履历,在美国,要改50到100次,而且,光我认识的MBA同学里面,大家手上同时有10份拿的出手的履历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台湾学生,很多人是第一次到美国「生活」,这对招聘经理来说,已经是一个风险,也因此,相关相关再相关,尽可能让自己的履历有「被HR履历系统」选上的机会,就是拿到面试门票的第一步。
再者,美国职场,尤其是比较大的代表性公司,分工非常精细,所以偏向雇用专才,而非通才,这也是为什么高度相关很重要。在台湾,一个新鲜人可能从新产品pre-launch到launch management,post launch甚至sunset都可以在进公司的前三年涉猎,但是在美国大公司是不太可能的(当然,start-ups就另当别论,不过因为人力吃紧,ㄧ开始也应该只会专注在前端的customeracquisition(客户获取)等等,而不会马上配置管理整个产品周期的团队);北美市场非常大,以前在台湾可能ㄧ人负责多条产品线,在美国就比较困难,这也凸显了履历相关性的重要,不管是行业类别、产品类别、产品周期、你的功能等等,都要跟公司开出来的工作内容越相关越好,才有可能「说服」招聘经理你是完美的人选。
#3-6个月等待期
不管是在就业博览会投履历或者被推荐,有幸拿到面试机会,是不是就完成任务了?
通常比较有制度的公司,先由HR电话面试,一切符合高水平的期待,才会由招聘经理进行另外ㄧ次电话面试,决定是否进行现场面试;现场面试通常都是一整天,二到三轮的行程,意思就是说,在你真正拿到工作机会前,可能已经跟10到15个未来同事见过面了。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除非是急缺,不然一到三个月,有的时候甚至是六个月,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公司的职缺都非常抢手,所以在面试你的时候,也同时在面试多位候选人,所有合格候选人电话面试完ㄧ轮,一个月可能已经过去,前几篇文章提到美国工作文化,workfrom home、旅行、PTO(放有薪假)样样来,光在紧凑的行程挪出空档面试ㄧ个人,已是很大的挑战,更何况要找齐10-15个人同时面试,其中还包括每天忙到不见人影,负责向CEO报告的副总裁。
#职场培训是奢侈的行为
过关斩将到公司面试了,招聘经理跟将来同组同事最常问到的就是你的domainknowledge跟hardskill。职场培训在美国是奢侈的行为,他们需要一就位就能进入状况的队友,老板也需要可以让他"looksgood"的下属,再加上美国公司文化比较少hand-holding,独立完成计划是很基本的功夫。
要应征联盟营销经理,请预期这样的问题:
Q:如果有$100万美元的预算,你会如何发挥最大效益?
产品经理可能被问到:
Q:公司要推出新产品,请问你要如何执行上市计划?
Q:你最欣赏的社群媒体活动是?为什么?
招聘经理会拿工作上的困境考你,或请你谈专门领域的「新闻之我见」,例如:
Q:关于比特币,你觉得对公司的威胁是什么?我们的机会又在哪里?
这些其实都没有ㄧ个100分的「正确答案」,老板们看的是思维过程,逻辑,还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回答的过程中怎么阐明问题,清晰、明了、简短、有逻辑地表达复杂的答案,就是关键。
#临门一脚:总是要有点"chemistry"
同组的同事之外,其他组的同事也会面试你,他们更看重的,就是你到底好不好相处,好不好配合?所以他们会问很多行为方面的问题,来「推论」你会不会是他们想要一起工作的同事。譬如:
Q:假设同事迟迟不交报告给你,你怎么处理?
Q:最令你感到骄傲的是什么?原因是?
Q:最近读了哪本书?它的重点?
Q:你最欣赏的老板具有什么特质,为什么你欣赏这些特质?
Q:五年之后你想做什么?
Q:假设不做营销,你会走哪一行,为什么?
#完美的句点在smartquestion
面试官最后ㄧ定会留十分钟左右的提问时间,这时候,又是另外可以展现个人特质跟魅力的机会。什么是smartquestion?问到关键却不激进,让位面试官可以「游刃有余」且「侃侃而谈」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让他们有兴趣回答、愿意而且有足够的知识跟你分享,又不会触及敏感的公司内部机密或者是个人隐私。
#「外国人」的基本功
硅谷以华人多著称,很多念理工的朋友上班根本没讲过英文,但是在以市场营销为主的Salesand Marketing或是Strategy部门,常常全组只有一个英文非母语的外国人。这时候,流利的英文、随时可以上台侃侃而谈的气度、对美国以及当地市场的了解,都只是基本功,而其他技压群雄的能力,就是我们的leverage了。
每个面试的过程,都无法准确地知道面试官要的答案,我在他心中分数有多高?但是,ㄧ份好的工作应该适合自己,而且是互利的,太刻意地塑造成ㄧ个不是自己的样子,即便真的拿到梦想中的工作机会,也可能几个月或ㄧ两年就工作倦怠。不用刻意揣测面试官的心意,只要把最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面对未来老板的自信跟坦然的态度,也会是脱颖而出的原因。
* M7:M7是MBA界的七间排名很前面的顶尖学校
英语联想:用英文形容面试过程会碰到的情况
citidiot:城市乡巴佬,就是city idiot组成的一个字。
I was at my wit's end:绞尽脑汁,再想也想不出来了。
ogle with someone:向…抛媚眼。
have a nose for sth:说谁对什么东西或什么方面很敏感,或是有很敏锐的触角。
stick someone's nose into something:刺探、干预,有的时候我们也会用pokesomeone's nose into something。■
本文收录于英语岛English Island 2014年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