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和王宁先生对中国变革之路的描述和分析,是比较精准和客观的。从毛某某时代开始,中国走上一条模仿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道路,这样的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政治权利集中以及社会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基础之上。实践证明,这样一种经济体系是不合理的,社会经济难以健康发展下去。
中国上层政治建筑和下层民众经济生活需求,二者间如何有效互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让私有、市场经济从边缘角色逐渐变成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力量。变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执政党的理论基础以及政治现状,而实用主义在经济活动中一次次展现了它的有效性,上层对下层实行宽松的政策,让试验区在体制的模糊地带进行尝试,一方面验证变革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通过现实案例推动上层政治改变。这样一种“自下而上实践推动自上而下设计”的方式,是中国目前为止,变革成功的重要方式。科斯关于中国经济变革的分析,在其他一些西方学者的著述中,能找到很大的重叠,例如傅高义《邓小平时代》中的分析也很相似,并没有非常独特的解释,应该说是比较精准和客观。
全书真正突出的是第六章《从单一市场经济到多元市场经济 》,在这一章中,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变革的主要阻力集中在国有经济体制垄断资源,对私有经济形成挤压;户籍制度以及福利体系的不均衡,造成社会阶层分化,不能创造更大的市场活力;缺乏活跃的思想市场,不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力。关于前两个因素,在国内各种媒体和著述中,大家都进行了各种充分的讨论,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共识。真正需要我们警醒的是第三点:活跃的思想市场。
历史上的伟大时期,无论中外(古希腊、先秦、汉唐),均是思想市场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百家争鸣”。思想市场的活跃,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在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等领域,无不需要活跃的思想市场。当下中国的思想市场,毫无疑问是没有活力的,教育、新闻传媒、广播电视、出版物这些重要的思想市场,无不在政治意识形态的监控之下。思想只能为政治和意识形态服务,不允许创造脱离意识形态的思想,所以高等教育系统被党委掌控、新闻传媒、广播电视和出版物需要通过“审查”。因此,扼制思想的钳子才是改革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