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博弈论
4488 4
2014-10-17
1992年梯若尔发表的论文《经济组织中的串谋问题》却提出了著名的“防范串谋原理”:为了避免串谋带来组织效率的损失,对于一般性组织,委托人总可以设计一组新的机制或契约,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使得代理人的收益超过他参与串谋的收益,从而抵消了代理人参与串谋的积极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0-17 11:03:10
1992年,在国际经济计量学会第六届世界大会上,梯若尔提交论文《经济组织中的串谋问题》。串谋与勾结是所有的组织或机构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早已为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关注。串谋与勾结会给社会福利带来损失,因而如何在制度设计中解决串谋问题,一直成为政治家和学者们不懈努力的目标之一,并在人类的制度 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重要现象长期以来却一直未能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重视。作为社会科学理论的皇冠明珠,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它在制度分析方面尤其是对于串谋现象的漠不关心和无所作为,无法令人满意。究其根源,仍然是主流经济学家对于新古典主义的完备市场假设这个教条的坚定信 念。
在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等诸多领域,串谋现象造成了产业政策和政府规制政策的严重扭曲,这一点即使在司法体系十分完备的欧美国家都普遍存在(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和世界电信与安达信公司合谋做假账等案件),更不用说许多处于制度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
研究串谋问题的另一个理论上的困难,来自于代理人串谋时所达成的支契约的可执行性。在法律上,一般地,这种支契约是非法的,因而很难将其纳入到契约理论的框架中。
梯若尔则在非合作博弈的框架下,运用他所擅长的声誉模型和重复博弈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指出,串谋往往发生在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组织中,这种长期关系使得代理人在串谋时更重视合作的声誉以及未来的收益,因而保证了串谋契约是自持的。
梯若尔这篇论文建立了串谋理论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基础上,图卢兹学派,尤其是拉丰和马赫蒂摩(Laffontand Martimort)所作的突出贡献使其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17 11:27:42
研究办公室政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3 13:46:10
有时候看了这方面的书,自己又做不到那么高的位置,只能纯粹地涨知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27 01:27:42
感谢楼主分享精彩好文。长期合作的串谋關係的确是個有趣的問題。浅见以为,以非合作博弈的匡架来分析问题,目前流行的假设就是设定当事人将声望纳入自身利益来计算,但在现实中,某些犯罪类型的长期合作的串谋關係不一定都需要倚赖声望,而是利益共生的关系,只是这种情况不会比前者难处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