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前言
90 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证券界掀起了一股回归本杰明·格雷厄姆价值投
资观念的热潮。这一方面是由于以沃伦·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学派在同
主流的效率市场理论和其他形形色色依赖艰深数学工具的证券市场理论的竞
争中不断发展并取得令人信服的成就,从而用市场成绩本身验证了价值理论
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由于各种新金融工具的引入带来市场风险显著
增大,投资者难以控制的负作用。由于投资者无法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他
们就不得不转向更加倚靠某种长期的、稳健的和更加一贯的投资策略,以图
在混乱的急剧变化的市场中为自己找到一块稳定的立足点。特别是在由金融
天才们(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在内)操盘的,高度依赖
现代金融产品定价理论和种种风险控制模型的长期资本公司等各类对冲基金
纷纷遭到惨重损失之后,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开始重新认识格雷厄姆的教
导。
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本的理论似乎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在格雷厄姆
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年代,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还很不完善,内幕交
易丑闻不断,黑箱操作屡屡上演,而格雷厄姆方法的精髓就在于指导投资者
如何透过种种市场假像去分析和获取上市公司的各种真实数据。在本质上,
他对任何公司所公开的资料均表示怀疑。在他看来,信息只有在经过分析和
整理之后才可能对投资决策有所助益,而这种通过数据材料的分析揭露公司
报表和其他公开资料中的种种隐瞒、歪曲甚至欺骗等企图混淆视听的伎俩的
方法也正是当今中国投资者所迫切需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