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信朋友圈上问国内的同行们该买什么股票,大家都笑而不语。开始还很疑惑,是不是怕我也跟着买就顺道占了人家的便宜。后来多问几次,关系不错的几个就发私信过来说,你不知道最近国内到处在抓传播内幕信息吗?
自从6月初中信证券的医药行业首席张明芳因为在微信群发送内幕信息惊动了证监会调查,整个金融行业就风声鹤唳。
卖方研究员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客户群,若是不群发点猛料,自然没法吸引客户。
但是只要一两条信息的尺度把握不准,下面一定会出现一长串买方研究员、基金经理退群。说不定就有好事者把这个盛况截屏,共享到朋友圈。再接下来,此事会惊动何方神圣,就不好预测了。
内幕信息监控得更严格了,短期是感觉有些不适应,但长期来说肯定是好事。
1930年美国股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幕信息满天飞。正是吸取了大萧条的教训,美国证监会在1931——1934年设定了一系列证券交易法律,也同时成了我们这些金融专业留学生每次考试的噩梦。从内幕信息的定义上,美国法律就规定得比较清晰。
内幕信息必须满足内部和实质性两个条件。比如非内部的所属行业信息肯定不受管控。再比如,公司一名普通工程师离职虽然是内部信息,但不够实质性,也无需管控。因为这和首席工程师的离职对股价造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2009年华尔街日报上曾经讨论过乔布斯的健康状况是否应该被归属于内幕信息一事。因为这些信息属于私人信息,并不属于公司经营信息的范围。但它显然会实质性影响苹果公司的股价。
所以每次乔布斯主持新品发布会,如果身体瘦弱、中气不足,都会被分析师们热议。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公司高管的健康状况列为内幕信息管控起来。
在美国从股票分析的工作,你能感受到内幕信息的管控是贯穿始终的。毕业后刚到公司报到没几天,我就被老板叫去,说要按照美国法律的要求打指纹送到FBI留档。和很多新人一样,我当时大吃一惊。
虽然在美国念了几年书,FBI在我们看来还只是类似007电影里才会出现的单词。老板说,作为公开发表研究报告的分析师,必须要接受跟踪监督,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用内幕信息获利。
跟着地图上的指示,我来到了我们波士顿金融区某一栋楼昏暗的地下室。这是一家专业打指纹公司,唯一的业务就是作为中立机构专门替入行的新人打指纹。
里面坐着一个老头,他正在帮另外一个亚裔女生打指纹。我小声问她是不是中国人。她说是,并且她正在富达基金(FidelityInvestments)实习。
离开的时候,老先生对我俩说:“我在这个位子上打很多很多年指纹,见过很多伟大的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他们入行的时候都像你们这么年轻。这几年,来我这里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相信不久,你们也会成为伟大的分析师。”
对于像微信、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美国很早就做出了跟踪规定。
2009年Facebook和Linkedin兴起之后,公司接到通知要随时监控。为此,我还不得不额外添加了一个好友,我们公司。这个帐号由同事每天负责查看我们在网上都说了些啥,有没有泄漏内幕信息。
隔了几天,电梯里遇到监察部的这个同事,抱怨我怎么老写中文。而且翻译软件翻出来都是乱七八糟的,没法理解。我掏出手机一查,原来我那天引用了几句周星驰的台词。
在和上市公司打交道的时候,管理层对内幕信息的把握也是非常严格的。如果是公开信息,一般都可以在新闻简报上查到,或者通过季报发布会的电话录音上可以听到、问到。
但是如果关于公司经营额外有什么问题,公司要么以内幕信息不方便透露拒绝,要么以公平交易为由,拒绝单独向你透露这条信息。基本上可以说是密不透风,守口如瓶。
像谷歌、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如果分析师有问题,可不会像国内一样有董秘、证券事务代表来接待你。对不起,大牌分析师也一样,请你自己去打800电话。
美国对于内幕交易的处理是非常严厉的。
去年,常春藤毕业生们心中梦想的传奇对冲基金SAC被美国证监会打得满地找牙,就是因为被证明在一系列有关Intel、AMD、雅虎和黑莓公司的交易中涉及内幕信息。
公司不但要赔创纪录的18亿美元,还有一名交易员被判刑。老板SteveCohen不得不把声名狼藉的公司改名为Point72。《今日美国》评论说,美国证监会事实上关闭了这家对冲基金,因为他们已经被剥夺了接收外部投资者资金的权力。
证券行业其实是一个人的行业。既然是人的行业,就不同于造城修路,可以大干快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们对内幕信息的认识和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
和美国上百年证券交易的历史不同,中国人理解股市的时间本来就很短。虽然常有老鼠仓的案件见诸报端,但所交学费跟美国的历次股灾相比已经很少。
只有有足够的信心和时间,未来中国证券业对内幕的监管一定会更加进步,最终也将让市场参与的各方长期受益。
文章来源:博览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