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宏观经济:全球通胀如何了结——当前全球通胀与1970 年代通胀比较 08.06.16 pdf 48页
在大宗商品价格不断飙升的背景下,近期全球通胀显著恶化,不禁使人们联想起1970 年代的高通胀时期。近期全球
通胀和大宗商品价格高涨的原因何在?本轮通胀属于趋势性通胀还是周期性通胀?本轮通胀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
的周期性因素将如何终结?若油价继续上涨,中国将如何应对?本文比较了此轮通胀和1970 年代通胀的背景与政策
反应,以回答这些问题。
♦ 本轮全球通胀最终放缓之前,仍将进一步恶化:本轮通胀与1970 年代的通胀相比,既有明显相似点,也有重要不同
之处。1970 年代与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都是大宗商品供应紧张、经济高速增长产生的强劲需求,以及反映
了纠正全球失衡需要的美元疲软。与1970 年代不同的是,本轮通胀中,非欧佩克产油国剩余产能的不足降低了全球
石油产能对油价上涨的反应能力。高度能源密集型的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增长,在新增大宗商品需求中所占的份额显
著扩大。由于欧元作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崛起,而欧洲中央银行对通胀采取强硬应对措施,美元的疲软将持续更
长的时间。
♦ 持续的油价和食品价格上涨将使最弱的新兴市场经济率先崩溃:1970 年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胀均远高于当前
水平。70 年代后期随着美国大幅加息,油价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并导致了1980 年代早期严重的经济衰退。与
此相比,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已上升到明显无法持续的水平,而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通胀近期才有所抬头。
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胀水平的差异,反映了发达国家能源使用效率较高,而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所占比例
较低。我们认为,终结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因素,更有可能是某些新兴市场经济在08 年下半年和09 年急剧的
政策与经济增长的调整,而某些主要发达经济体有可能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加速这一过程。
♦ 中国应从自身利益出发,提高国内能源价格: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已低于某些石油出口国水平。作为能源进口大国,
这一能源价格政策有损中国自身利益。中国应将成品油价格提高50%,以使国内炼油毛利与国际水平一致。这将在
诸多方面有利于中国经济,包括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长期通胀预期的下降;由于对投机性资本流入的担忧限制了
利率、汇率政策等货币紧缩工具的有效性,提高能源价格不失为当前宏观调控之良策。同时,目前中国财政状况依
然良好,因此当前提高国内能源价格将被视为中国的实力的象征而非弱点的暴露。更为重要的是,对能源价格的合
理化调整还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应对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周期。我们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紧缩政策所带来
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只能消除大宗商品价格面临的周期性压力;而对大宗商品的结构性需求却将由于新兴经济体持
续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保持强劲。
♦ 中国的能源价格改革不仅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世界:国际油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能源价格政策,因
为中国已占全球新增石油消费的40%。我们的模拟结果显示,若不进行能源价格改革,中国经济将持续过热,2009
年通胀率将上升至8.7%。相反,若2008 年中期中国将成品油价格提高50%以,则中国2009 年通胀率能够降低至7.3%,
且其他经济体的通胀也将放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6 22:38:5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