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3679 1
2008-06-18
<p>京杭运河中江苏境内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四个地级市。其中苏北占三个市。</p><p>长期以来,苏北城镇依河而建,因河而兴。但是现代以来,运河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渐衰退,苏北宿迁、淮安两市对开发运河产业愿望强烈。也曾有过呼吁,但效果不明显。现将有关文章献出,请大家发表高见。</p>腹地崛起:一千万人民的期盼<p></p>——关于优先实施淮宿运河产业带发展战略的建议<p></p>2008-04-16<p></p>【字体:大 中 小】<p></p> <p></p>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1747公里,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四省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自运河开凿与贯通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使运河区域成为繁荣昌盛的新的经济带,始终处于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中心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发挥京杭运河的作用,先后进行了数次整治,使古老的运河再度焕发青春,如今京杭运河沟通南北、通江连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是国家重要的能源、航运、灌溉命脉,也是中华文化影响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显著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运河的复兴,沿线的省、市都十分重视运河的开发。如北京市通州区制定了运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每年举办运河文化艺术节,通州运河文化景观带已被列入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六景区之一;山东省提出精心打造以济宁、聊城为中心的运河文化经济区。京航运河江苏段全长683公里,是京杭运河航运价值最高和经济效益最好的水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运河经济的开发利用,《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构建大运河水系和灌河水系现代内河航运系统,着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省发改委会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对沿苏北运河(徐州—扬州)产业与航运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加速沿河地区产业开发、重塑其辉煌已是理所当然、势在必行之举,这既是整个沿河地区的迫切要求,更是未来江苏省经济、社会、文化实现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从运河的经济地位和作用看,苏南地区的沿江和沪宁线是产业布局重点,苏北运河沿线的徐、宿、淮、扬四市中,徐、扬两市分别以沿东陇海线和沿江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地区。因此,现阶段处于全省经济发展腹地的淮安、宿迁两市对加快开发沿运河产业最为迫切,对加快运河产业开发认识高度统一,迫切希望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沿运河产业战略,将优先实施淮宿运河产业带提升到全省发展战略层面上来,促进这一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繁荣发展。 <p></p>    一、优先实施淮宿运河产业带的战略意义<p></p>    (一)有利于保护和开发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大运河是一条在世界上足以承载和见证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历史文化长廊。运河在淮宿两市留下了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保留了几百处运河文物遗迹,产生了绚丽多彩的运河民间艺术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哺育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留传了许多千古佳话和传奇故事。实施沿运河产业带发展战略,可以切实保护好运河,不断挖掘它蕴藏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为现代人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p></p>    (二)有利于打造大运河“清水走廊”。京杭运河淮宿段属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干线区,是国家的一条重要的“清水走廊”和“绿色廊道”。长期以来,我省沿运河区域由于缺少一个全面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随着沿河区域产业开发的不断加强,河水污染和沿线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也日益增多,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受到威胁。当前,我省正处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环保优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和陷入“未富先污”困境,对沿运河的产业开发就必须未雨绸缪、规划先行,保住大运河这条“清水走廊”和“绿色廊道”,推动沿运河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为实现科学发展、实施环保优先战略奠定坚实基础。<p></p>    (三)有利于优化全省的生产力产业布局。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四沿”(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战略,在这“四沿”重大产业布局中,尤其需要纳入运河产业带,从而形成闭合的框架支撑。实施沿运河产业带,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交通指向、资源指向和集聚指向”的产业布局原则,将有利于整合我省苏北、苏中的资源优势;向东与沿海产业带、向南与沿沪宁线、沿江产业带将在地域上和产业分工上交相呼应,形成江、海、河联动开发的大格局;向西可与安徽省实施的“东进战略”接轨,策应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进一步扩大江苏发展的腹地支撑,增强对黄淮海地区的影响力,从而培育出一条贯穿江苏南北的新的经济增长轴,构筑起支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载体。<p></p>    (四)有利于推动淮宿两市跨越发展。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淮宿两市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奋力赶超,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两市经济增长的基础仍然薄弱。两市现有人口1060万,占全省的14%;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9%,加快淮宿两市的发展,对于实现全省“两个率先”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淮宿两市要实现跨越发展、缩小与苏中苏南的差距,迫切需要国家和省重点发展战略的带动。位于苏北中西部的淮安、宿迁两市,虽然处在东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但所能接受辐射强度很小,对两市的发展推动作用不强。优先实施淮宿沿运河产业带战略,并列为省级重点开发战略,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淮宿两市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加快淮宿两市腹地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步伐。<p></p>    二、实施淮宿运河产业带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p></p>    (一)航道基础建设得到加强。淮宿两市拥有大运河里程166.2公里,占运河苏北段的41%。 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全面实施,淮安、宿迁段京杭运河航道“三改二”、船闸扩容、港口建设以及岸线整治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大大改善了两市水路运输环境,全程可通行2000吨级船舶。苏北运河是整个运河最繁忙的黄金水道,年货运量近1.2亿吨,其中煤炭运输量达7290万吨,约占全省煤炭消费总量的50%,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能源河”,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p>    (二)沿河城镇带迅速崛起。历史上,淮安、宿迁两市因运河而兴,是典型的运河城市,也涌现出了一批重镇。后来虽然随着运河航运地位的降低,一些城镇逐步衰落。但近年来,随着两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沿河地区的古城镇也焕发生机,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纽带、重点城镇为基础的城镇发展体系,特别是皂河、洋河、码头、王营、淮城等节点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p></p>    (三)现有产业基础较好。目前,淮宿沿河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旅游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已具备了良好的农林牧渔业基础,形成了若干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和众多名优品牌;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化工、纺织、机械、电力、食品等为主导的产业基地;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产业等初步兴起,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升级空间;支撑沿河地区产业发展的公路、铁路、航道、航空、港口等基础设施体系也正在加速完善,有条件成为全省生产力布局的重要轴线。<p></p>    (四)面临难得的宏观政策机遇。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实施运河产业带战略,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首先,淮安、宿迁两市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依托大运河的生态优势、运输优势,大力发展沿运河生态产业,是实现两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运河航运占地少、运能大、能耗低、更安全、更环保,同时航道整治与维护可有效地保护和优化两岸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航运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谐发展,大力发展运河航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体系的必然要求。<p></p>    三、目标内涵及实施重点<p></p>    指导思想: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产业带相互传导、相互补充的原则,落实《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运河要“重点发展生态产业、观光旅游业及符合环保要求的加工产业”的要求,推进淮宿运河文化产业带、运河特色经济带建设,实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协调发展,彰显历史文化特色,打造生态竞争优势,提升城乡经济实力。<p></p>    区域定位:淮宿两市拥有大运河岸线的地区具体包括六区一县(淮安的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楚州区、宿迁的宿豫区、宿城区和泗阳县),但两市境内水网密布、河湖相通,实施运河产业带战略,要以运河为主线,把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河湖开发利用纳入运河产业带总体实施规划,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整体联动推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p></p>    主要目标:用8年时间,分二步走。第一步,前两年即2007至2008年,通过广泛调研,做好规划,由省委省政府作出统一战略部署;第二步,从2009年起开始实施,2010年纳入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六年建设,把本地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特点鲜明、水平一流、经济类型先进、发展水平较高、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持续利用的经济文化产业带。到2015年,本区经济文化产业规模对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达到60%以上,使运河文化产业、生态经济产业成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品牌产业。<p></p>    实施重点:实施沿运河产业带开发,突出以运河文化、生态环境为主要竞争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突出重点产业,明确发展方向,实施错位发展,实现快速突破,迅速形成产业规模。<p></p>    1、打造运河文化产业带。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个性化原则、功能互补原则和保持历史风貌的原则,对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一是打造富有文化底蕴和发展魅力的城镇带。从两市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出发,研究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运河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运河城市文化品位,建设富有特色和魅力运河城镇带,以城市点缀运河,以运河提升城市。二是打造运河文化旅游景观带。制定整体开发规划,以发展运河文化大旅游为目标,以运河为纽带把沿线人文自然景点串联起来,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线和运河文化游览区。保护、发掘可利用的民俗文化,对丰厚的民俗文化,如淮安的淮剧,宿迁的云渡桃雕、锣鼓等民间文艺,有选择地发掘和利用,以充实于运河文化旅游中。加强淮扬菜等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三是打造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走廊。利用运河申遗的机遇,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对淮安的明祖陵、宿迁的龙王行宫等大量的运河文物古迹,以及河下古镇等运河古街区、古村镇,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做好运河水利工程遗址和运河两岸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 <p></p>    2、发展运河特色的产业经济带。通过做好京杭运河淮宿段的功能更新和空间组合,以发展生态农业、沿运工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力争把两市沿运地区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绿色生态经济区、新兴产业密集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沿运河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在全省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关乎到全省的粮食、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该产业在沿河地区发展基础较好,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依托运河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和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向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沿河地区建设农产品出口示范区,根据苏北运河沿线各县市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分别建设优质小麦、水稻、蔬菜、水果等基地。二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食品产业;发展以富士康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木材加工、家具加工为主的木材加工产业;发展以工程机械、建材机械、船舶修造等为基础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以淮安针织业、宿迁棉纺等为主体的棉纺织产业;发展以港口和化工工业园区为依托的盐化工产业;建设以华能淮阴电厂、沙钢淮安特钢集团为龙头的能源基地和冶金工业基地;发展以宿迁苏玻、太平洋玻璃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三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沿运河产业带战略,要顺应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外包、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商贸流通业。重点依托运河港口建设,加速运力结构调整,组建一批有经济实力和资本优势的港航企业,港口物流成为拉动沿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p></p>    四、需要重点提供的保障措施<p></p>    实施淮宿运河经济文化产业带发展战略,必须要在领导、政策、资金等方面提供作为重要保障。<p></p>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开发合力。实施沿运河经济文化带是一项跨地区、全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统一步骤,协调行动。建议成立省沿运河经济文化带发展领导小组,对生态经济带建设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科学决策。淮安、宿迁两市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经济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规划,组织实施。<p></p>    2、制定实施规划,列为生产力布局重点区域。省里参照沿江和沿海开发编制省级规划,从江海河联动发展战略出发,将实施沿运河产业带列入全省的重要发展战略,强势推进。特别是在环保项目、生态项目的布点上予以倾斜,争取有更多的审批类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十一五”规划盘子。<p></p>    3、明确工作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革不利于运河文化产业和生态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对各地区和各级干部的目标考核体系中,突出人居环境、文化与生态资源保护、生态优化等指标。政策扶持方面要突出对开发区的扶持,尽可能列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园区,享受相应税收、项目审批、土地征收的权限和政策;突出对文化产业、生态产业的特殊政策扶持;突出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针对淮宿两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苏南苏中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给予税收留成、土地开发等倾斜政策。<p></p>    4、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功能配套。沿运河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需要国家和省里帮助,提高通航能力。对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要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投入,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租赁、股份制、BOT等多种形式参与运河产业带建设。<p></p> <p></p>【来源】:<p></p><p> </p><p> </p><p>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6-20 00:23:00
好啊,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