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31岁的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罗夫发表了《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的论文,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他凭着该论文,摘取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与其他两位经济学家一起奠定了“非对称信息学”的基础,该论文曾经因为被认为“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几经周折,该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结果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什么是柠檬市场?
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也称次品市场,也称阿克洛夫模型。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之前【十分钟读懂系列】做过一篇关于格雷欣法则的帖子,其实就是柠檬市场的一个重要应用。除此之外,小冰再与大家分享两个有关柠檬市场的例子~
例一来自乔治·阿克尔罗夫在其发表的《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的论文中举了一个二手车市场的案例。
我们假设市场中好车与坏车并存,每100辆二手车中有50辆质量较好的、50辆质量较差,质量较好的车在市场中的价值是30万元,质量较差的价值10万元(尽管经过维修,换新后)。二手车市场的特性是卖方(经销商或原车主)知道自己的车是好车或坏车,但买方在买卖交易时无法分辨。在买方无法确知车子的好坏时,聪明的卖方知道,无论自己手中的车是好车还是坏车,宣称自己的车是为“好车”一定是最好的策略(反正买方无法分辨)。尽管市场中有一半好车、一半坏车。但如果你去问车况,卖方必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我们的车是好车。但消费者真的会以好车的价格向卖方买车吗?不会!买方知道,他买的车有一半几率是好车、有一半几率是坏车,因此最高只愿出价20万元(20=10x1/2+30x1/2)买车。
此时不幸的事情陆续发生,市场拥有的好车的原车主开始惜售,一台30万元的好车却只能卖到20万元,有一些车主宁愿留下自用,亦不愿忍痛割爱,因此好车逐渐退出市场。当部分好车退出市场时,情况变得更糟。举例而言,当市场中的好、坏车比例由1:1降到1:3时,消费者此时只愿花15万元(10x3/4+30x1/4)买车,车市中成交价降低(由20万降至15万)迫使更多的好车车主退出买卖,到最后,车市中只剩下坏车在交易,买卖双方有一方信息不完全,因而形成了一种市场的无效率性(好车全部退出市场)。
再说一个离我生活更近的例子。淘宝。
淘宝C2C的模式是一个严重信息不对称的交易。卖家对于商品的了解总是多于买家,即使是买家可以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商品,可以多选择的进行对比,买家也不能全面掌握所有信息。假设两个店铺,一个卖真品耐克,一个卖伪造耐克,伪造属于高仿,后者要比前者便宜很多,但是其相对利润要高于前者,而对于买家来说,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价格成了其考虑的首要要素,在这种情况下,买家会青睐于更加便宜的耐克了。所以假耐克生意会比真耐克卖的好,自然,真耐克的人要么关门,要么也做假耐克。在现实的交易中,假耐克会面临查处没收甚至更严重的处罚,所以其机会成本也很高,但是在C2C的交易中,这些风险基本上不存在。因此,如果淘宝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就只会产生一个结果:所有的优质商品都会淘宝消失,最后剩下的只有劣质商品。继之的是买家的厌倦,最后整个市场萎缩,直到关门。
推荐阅读
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英文版、中文翻译)
就业中的“ 柠檬市场”现象与对策的试验验证(免费,论文)
你对于柠檬市场有怎样的理解呢?欢迎回帖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