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852 3
2014-10-31
从最初接触金融开始到现在,学习过一些外国的经典的教材,并阅读了外国学者和从业人士著作的书籍;
从最开始的阅读国人翻译的中文版,到现在的阅读中文版并参照英文原版,以及少数只读英文版的过程,深深感到对于外国经典教材的翻译状况确实堪忧。

从整体上看的国内翻译市场:对于高深些的外国经典著作,国内翻译的版本乃至数量都比较少;更多的是面向初级人员,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在内的外国书籍,翻译的数量较多,同时版本也较多——这反映了一个问题。

对于更加先进的理论和著作,国内接触的较少。一般的专家学者教授,所研究的领域较为狭窄,并且他们的关注点往往是自己的课题,而不是将这些理论和著作传播给更广大的中初级学者。相反,对于基础理论和面对本科生、研究生水平的著作和教材,国内反而关注得过多,很多出版社和一些非专业的翻译人员都参与其中,翻译质量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国内金融水平整体上无法提升的局面始终保持。

而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还反映了更深刻的问题。

首先,中文版是非看不可。看中文版理由不是因为看英文版吃力,而是有它内在的必然性和客观的要求。具体来说,在中国从业或者进行学术研究,如果仅仅是熟悉英文的说法和发表英文的论文,固然可以获得更快的晋升,但是却很难融入国内的实务体系,也很难将研究成果普及到国内更初级、具有巨大潜力的读者的范围。提到一些专业术语,仅仅知道英文的表示,而没有统一规范的中文标准表达,对于国内无论是行业发展还是当局监管都是很大的一种局限。因此中文版的发展是必然的。

其次,就目前的国内针对外国教材和其他著作的翻译的行业的监督标准或准入门槛十分欠缺。对于专业类的书籍的翻译,不仅仅是市场化的行为,同时更不能忽略其公益性质的一面;翻译者和出版商牟利的同时,应该考虑到自身的翻译质量,应该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感受,应该考虑到对国内相关领域发展的作用,应该考虑自身对于国家建设的责任。

几乎全部的出版商和翻译者都会对自己的责任感表达出正面积极的回应,但口号与行动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而不是误差。
现行体制下,出版行业的顶层设计有余,而摸着石头过河不足。在缺少行业监督和准入门槛出台前,至少各翻译者应该自省这样几个问题:

1.自己对于即将翻译的这本著作是否已经反复阅读、充分吸收并且真正的可以达到非常熟悉的程度。
翻译著作不是翻译句子的组合,而是翻译内在联系和逻辑,只有达到融会贯通,翻译出的作品才能让读者易于理解,或者至少不出现低级的、愚蠢的错误。这点在各翻译院校或翻译专业的书籍中会有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讲解。

2.自己对于自身的翻译能力是否有过专门的院校学习背景或经历,是否接受过一定培训。
即使是已经熟悉了该外国著作,但自身的中文功底是否足够胜任翻译,是否有能力将原作者的真实意思用中文来还原,并不是任何一个学者乃至专家就必然能够胜任的。这点在中文专业的书籍中会有更加深刻的讲解。

3.如果已经达到以上的程度,还要衡量自己是否有足够多的精力、足够多的时间来完成这项有可能对国家发展起到一定意义的任务。
一些翻译者在书籍的说明中表明自己如何辛苦,在出差的旅途中、火车上、飞机上……完成了翻译工作。可以想见在如此劳累的状态,翻译出的作品的质量,至少是初稿,多么令人堪忧,而翻译者自身竟然还以此为荣,也同时令人无可奈何。

4.翻译之后要找更加广泛的人进行阅读、评价、修改。
很多翻译者都会在书中表达对于修改者的感谢,但是可以看到这些修改者要么是好友,要么是自己助手,要么就是一个圈子中的其他学者教授,前两者敢怒不敢言,无法毫无保留的提出自己真实想法,后者惺惺相惜,思路类似,很难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见解。所以对于读者试读,更广泛的寻找修改者是必要的。

5.翻译者应在书中附有自己的联系方式,哪怕仅仅是电子邮箱。
很多翻译者都会表达自己学术水平有限,愿意接受读者批评或建议。但是通书一个联系方式都没留下,实在是自己扇自己的嘴巴,搞得人啼笑皆非。

总结一下本文的思路:
首先,国内翻译的著作现象:高深的较少,基础而经典的过多且质量堪忧。
其次,表明中文版必须有,而且必须提高质量。不是因为英文原版读者看不懂,而是对于国家发展有中文版的必要。
再次,建议翻译者在接受翻译任务时,
(1)先问自己有没有能力完全理解著作
(2)再问自己有没有具有深厚的中文功底
(3)再问自己有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再次,建议翻译者在翻译后,扩大试读人群和修订者的范围,多方争取意见。不要找自己关联方来进行修订。
最后,留下自己与读者的交流方式。
对于翻译的层次,希望多一些高深的翻译著作,而针对个本科、研究生院校会指定的教材,翻译工作请细之再细,严格要求。
同时,对于同一个外文专业术语,请保持其一贯性,也希望业界能够出台统一规定,并作为行业规范出台。



如果说包子是对于身体的充饥物,那么书籍则是人的精神食粮。如果说美味的包子对于品尝者是一种享受,那么准确的翻译过来的书籍则是精神上等的营养品。必须看到,翻译工作不是将作者嚼过的东西呈现出来,而是将作者烹饪的技艺学过来,对于外国美食,结合中国料理方法的再加工。

如果某家包子铺卖了毒包子,严重者,必定追求其刑事责任,因为损害了就餐者的身体健康,有形的公众利益;
如果某本翻译书籍粗制滥造,损害了读者的精神阅读感受,特别是翻译错误,犹如毒物,损害的是无形的公众利益,无形利益虽无形但是其背后的意义不亚于甚至超过了有形的利益,特别是当其已经危害国家金融和相关行业的潜在的整体发展,更应该追究其民事、进行处罚乃至追究刑事责任!

我们不想给下一代喝有毒的奶粉,吃有毒的大米,更不想让下一代阅读错误百出的书籍。

最后,也请各大出版商不要为了利益而在书籍的外包装进行过分的追求,对于这种成本转移并且可以提高价格不提高实质的做法,只会遭到明白经济含义的读者的唾弃。经济一词在英文中的原意是节俭,不是吗?书籍最宝贵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不是吗?本末倒置,不好吧?不允许送烟、送酒、送月饼,送书也就不必搞得过分奢华了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仅是嘴上的一句跑凉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0-31 11:41:2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31 11:56:40
thomastc 发表于 2014-10-31 11:29
从最初接触金融开始到现在,学习过一些外国的经典的教材,并阅读了外国学者和从业人士著作的书籍;
从最 ...
从英文翻译到中文,无论如何总会有偏差的。尽量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31 14:18:06
相当一部分是手下研究生赶工翻译的,质量不高可以理解。
当然,专家本人也不见得好哪去。
突然想起了常凯申那个笑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