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福特汽车公司的历史始于上个世纪初,凭着创始人亨利·福特“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的梦想和卓越远见,福特汽车公司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卡车制造商和第二大汽车公司。目前,它拥有世界著名的八大汽车品牌:福特(Ford)、林肯(Lincoln)、水星(Mercury)、马自达(Mazda)、沃尔沃(Volvo)、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路虎(Land Rover)和捷豹(Jaguar)。此外,还拥有全球最大的信贷企业—福特信贷(Ford Financial),全球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Hertz,和客户服务品牌Quality Care。1903年,亨利 · 福特(Henry Ford)创建福特汽车公司,公司名称取自创始人亨利 · 福特(Henry Ford)的姓氏。 福特汽车的标志是采用福特英文Ford字样,蓝底白字。由于创建人亨利·福特喜欢小动物,所以标志设计者把福特的英文画成一只小白兔样子的图案。1913年,第一批福特T型车销售到中国,开始了福特在中国的汽车之路。
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为"装在汽车轮上的美国"立下了不朽功勋,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这一创举使T型车一共达到了1,500万辆,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记录(后被大众-甲壳虫以累计2000万辆的记录打破)。福特先生为此被尊为 “为世界装上轮子” 的人。
福特汽车公司成立于1903年,由亨利?福特和11个股东用最初的28,000美元共同创立。福特基于“为全世界大多数人造车”的理想,首创了工人日工资5美元/8小时的标准(当时是2.34美元/9小时),造就了千千万万的有车阶级,亨利?福特也被尊称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在1999年的世纪末评选中,福特t型车被评为“世纪之车”,亨利?福特本人也获得了《财富》杂志“二十世纪企业家”的称号。
福特与中国
福特在中国的历史追溯到1913年,当时福特将大约250辆t型车销到中国。1924年现代中国之父孙中山致函亨利?福特,请他帮助建立中国的汽车工业。1928年福特公司在上海设立了一个销售和服务分支机构,该机构的业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终止。福特汽车与新中国的联系始于1978年6月,当时亨利?福特二世和其他福特主管拜见了邓小平,这是第一家美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开拓业务。在一次有记录的会谈中,亨利?福特二世提到福特汽车公司“非常有兴趣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从此,福特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福特汽车设立了中国事务办公室。1995年10月25日,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成立。福特目前拥有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30%的股份,并于1997年底成功推出了transit(全顺)商用汽车。
丰田
员工总数 65,798人 员工总数 285,977人
营业收入 101,918亿日元 营业收入 210,369亿日元
经常利润 11,047亿日元 经常利润 20,873亿日元
纯 利 润 7,659亿日元 纯 利 润 13,721亿日元
联合结算子公司共523家(日本国内292家、国外231家)
控股相关公司共56家(日本国内37家、国外19家)
丰田(トヨタ豊田)是世界十大汽车工业公司之一,日本最大的汽车公司,创立于1933年。早期的丰田牌、皇冠、光冠、花冠汽车名噪一时,近来的克雷西达、凌志豪华汽车也极负盛名。TOYOTA在汽车的销售量、销售额、知名度方面均是世界一流公司之一。特别在汽车销量上,位列世界第三名。TOYOTA生产包括一般大众性汽车、高档汽车、面包车、跑车、四轮驱动车、商用车在内的各种汽车。其先进技术和优良品质倍受世界各地人士推崇。丰田创始人为丰田喜一郎。1895年,丰田喜一郎出生于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机械专业。1929年底,丰田喜一郎亲自考察了欧美的汽车工业。1933年,在“丰田自动织布机制造所”设立了汽车部。丰田喜一郎的同学隈部一雄从德国给他买回一辆德国DKW牌前轮子驱动汽车,经过两年的拆装研究,终于1935年8月造出了一辆GI牌汽车。该车是二冲程双缸,木制车身,车顶用皮革缝制。丰田公司的三个椭圆的标志是从1990年初开始使用的。 此标志发表于1989年10月,TOYOTA创立50周年之际,设计的重点是椭圆形组成的左右对称的构成。椭圆是具有两个中心的曲线,表示汽车制造者与顾客心心相印。并且,横竖两椭圆组合在一起,表示丰田(TOYOTA)的第一个字母T。背后的空间表示TOYOTA的先进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延伸,面向未来,面向宇宙不断飞翔。
基本理念
·遵守国内外的法律及法规精神,通过公开、公正的企业活动争做得到国际社会信赖的企业市民
·遵守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通过扎根于当地社会的企业活动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以提供有利于环保的安全型产品为使命,通过所有的企业活动为创造更美好更舒适的生存环境和更富裕的社会而不懈努力。
·在各个领域不断开发和研究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为满足全球顾客的需求提供充满魅力的产品和服务。
·以劳资相互信赖、共同承担责任为基础,造就出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个人创造力和团队力量的企业文化。
·通过全球化的创造性经营努力实现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开放性的业务往来关系为基础,致力于相互切磋与创新,实现共生共存、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关系。
1992年1月,丰田基于“正因企业处在外部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非常时期,更应意识到坚守理念认准前进目标的重要性”这一认识,制定了“丰田基本理念”。(1997年4月修订)
皓月集团
皓月集团是以肉牛屠宰加工为主业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始建于1998年,坐落在长春市西部,占地面积7.5平方公里,资产总额23.5亿元人民币,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投产以来,公司围绕主业,充分发挥国家政策优势,吉林地域优势和清真特色,深化循环经济理念,形成了覆盖6大产业,12个相关联的生态农牧产业集群。经过全体皓月人多年不懈努力,皓月集团已取得了行业内产业规模第一、品牌影响第一、出口创汇第一、发展潜力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业绩。
皓月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生命,坚持“安全、绿色、营养、健康”和清真品牌定位,产品供不应求。皓月商标被国家认定为国内清真肉牛产业的“中国驰名商标”,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清真民族品牌;皓月牌牛肉被认为“中国名牌”产品,第6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牛羊肉产品唯一指定供应商。是麦当劳、康师傅、双汇等产业客户的主要牛肉供应商,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及亚洲地区肉牛产业最大的系列加工企业,也是最大的优质牛肉出口基地
美国电影业
“通过电影,美国实现了对世界的‘文化殖民’。” ——[法]列奥•罗斯登
好莱坞位于洛杉矶西北角,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工业中心,被誉为世界电影之都。19世纪80年代,好莱坞还是一个意为“绿色的橡树林”的小村庄,到20世纪30~40年代电影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好莱坞现有许多规模宏大的电影制片厂、现代化的拍摄和制作设备以及180多个现代化摄影棚,集中了美国众多最大的电影公司,影响着全球电影业。ノ蘼鄞拥缬暗呐纳愕氖量、质量,还是票房收入、观众的喜爱程度等等众多方面,美国的电影业都占据了不可撼动的领导地位。每一天,这里都有或是震撼惊世的大片,或是浪漫感人的爱情名剧等优秀电影问世。好莱坞,早已成为世界电影业的代名词。好莱坞八大公司米高梅、派拉蒙、福克斯、华纳、雷电华、环球、哥伦比亚、联美
美国与欧洲之争
像其他娱乐产业一样,美国电影产业与政府合作,不仅产生利润,还在文化对世界其他地方实现了殖民。根据2003年4月28日泰勒•科恩在富布斯网站上的说法,“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电影占有了欧洲大陆市场35%的票房收入,而今天这个数字是介于80%至90%之间”。
科恩总结说,“好莱坞电影技术先进(比如采用了特技),而且舍得花重金在大众传媒上宣传和做广告。而典型的欧洲电影,其观众只有典型的好莱坞电影的1%,而且这个差距还在扩大。美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而欧洲电影则日受冷落”。
欧洲电影节奏较慢,对于非常活跃的美国观众来说,就像是塞满观点、哲学评论和各种不同关系的厚书一样令人无法忍受。而且就像科恩指出的那样:“美国和欧洲对于电影人才的培训就反映了这些差距。在许多方面,美国的电影学院就像是商学院。”
将美国最好的电影学校(如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纽约大学和南加州大学)与20世纪50年代曾培养处罗曼•波兰斯基和安德列•瓦依达的克拉科夫大学的电影课程加以比较。波兰的课程注重文学修养和人文科学,而不是为行业职位进行培训。在五年学制中,只在最后一年才开设一些关于舞台灯光、摄像机操作和声学方面的实践课程。而美国的电影学校从一开始就是“训练”而不是“教育”。它们承诺,它们的学生一毕业就能成为助理编辑或者助理制作人——弗莱得•艾伦称之为“能与制作人合作得唯一人员”。
从艺术到商业
到20世纪初,商业法则就浸润美国电影业。企业家想出种种办法把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转化为商品,它能吸引广大受教育不多的观众,他们很可能为了观看更精彩的电影而在下一周再度光顾。经过几十年时间,技术的完善取代了艺术创作成为创新的动力。事实上,这个行业响遍全世界的声誉就建立在好莱坞工匠们模仿现实的能力之上。它向所有外国竞争对手和独立制片人挑战,自认无人能敌。好莱坞把诸如动画技术与特级效果是否完善提升为基本原则,成为大众传媒评论家们对电影给出的第一印象时的基础。所有没达到其技术上的完美标准的电影无异于提供了一辆漆面上有刮痕的新车。追溯电影业的发展史,从无声的种族主义诗史《一个国家的诞生》到21世纪的音乐剧《红磨坊》或《芝加哥》,技术作为一种艺术赢得了观众。
除了审美标准以为,每一部好莱坞最重要的时要有一个商业计划。要使一部电影构思得到通过,电影公司的高层会做一个盈利的蓝图,他们会要求作者:“给我们一些能吸引观众来剧院并使他们再次光顾的剧本。”这个成功方程式使好莱坞自身和在糖果、苞米花与软饮料业方面的盈利一起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并从中催生出无数其他的行业。自然地,在电影业出现的前60年时间里,影片公司同样拥有自己的电影院。
好莱坞的电影工作室通过提供欧文•肖所称的包括明星培养系统的“可见的美国梦”来增加观众。在无声的屏幕中那些较弱迷人的女郎和辉煌的英雄背后,坐着操纵“才干之士”的身价数百万美元的电影公司的老板们。
技术
在21世纪来临之际,技术挽救了一度受到挑战的电影制作人,使他们无需真地寻觅拍摄场地,无需思考怎样通过镜头与剪辑而使场景更加真实可信。如今,软件与数码技术“制作出”大峡谷或大丛林的场景。技术已经增强了这个行业商业化设计或制造电影魔术的可能性。然而它并没有提高构思的质量。世纪上,很少会有期望得到这种“高品质”的构思。
买了电影票就意味着人们相信票房,票价物有所值。灯光暗去,美丽非凡的任务登场了;无论是在急速的追逐还是从不可思议的高空中坠落,他们都是不会丧生的。
成功背后的真相
在光芒的背后,电影产业为了两个原因而生产:利润和再生产。电影产业和汽车工业很相像:其产品外表看起来硕大而耀眼,但不要看车蓬的下面,不要看剪辑室的地板上有些什么。
这两种产业都是依靠美女和引人入胜的风景来推销产品的。你应该看到过那种商业广告,所拥有一辆新的运动型多功能车就可以给你带来权力、性感、声望和地位。
商业世界吸引公众进入一个虚拟的环境——剧院里,灯光打在屏幕上,那里有一张脸(在化妆间几小时的化妆和接受美容专家数年的保养之后),让你爱上它,为它共鸣,为它担心。美国默片时代的女影星莉莲•吉什称好莱坞为“情绪化的底特律”。那完美的容貌下面通常掩盖着艺术才能的空虚。
好莱坞在市场上的成功开始于如下假设:年轻和营养不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审美标准。我那十几岁的孩子把这些原则当真,并且因此拒绝陪伴我们去看电影。她不想和我们一起出现在公众面前。
我问我的女儿:“为什么关于电影明星或者流行歌手的谈话节目使你如此兴奋?”
“它们真实!”她回答说。
既然我已经年纪太大,无法什么事情都去弄明白,我想我应该回忆一下40年代的情形,那时,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为“瘦皮猴”法兰克•辛纳屈(爵士乐演唱家)而疯狂,后来。这位精瘦的歌手就成了全国的偶像——成了这个造星体制的又一件产品。
浪漫的爱情故事一方面非常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又有很大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凭借它推销一切。这些电影真的会激发人们去模仿那些虚构的任务角色。
好莱坞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其产品包含有“美国价值”,包括约翰•韦德所谓的服从爱国指令的刚毅或勇敢概念,也包括“衣服数量怎么也不够”的观念——就如瑞茜•威瑟斯彭在《律政俏佳人》中扮演的角色那样服饰可以不断翻新,无穷无尽。
在运用高超的摄影术、特技、布景设计、服装、化妆、配合情绪的音乐和各种不同的拍摄技巧所装饰的单薄的故事情节和故事线索中,人们找到了一个用来让我们所有人愉悦——至少给普通人带来娱乐的世界。
(1893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经济和中下层居民数量迅速增长,美国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入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 5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这些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当时的产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鲍特,E.S.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艺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来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电影收益高,竞争激烈。自1897年开始,爱迪生即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08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该公司拥有16项专利权,并与电影胶片专营者之一的伊斯曼柯达公司达成协议:只有专利公司成员组织方能购买伊斯曼胶片。到1910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人为中心的体制。““好莱坞”此时已成为“美国电影”的同义语。由于在明星制度鼎盛时期有些明星的行为不检点招致公众的抨击,美国电影业乃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在W.H.海斯的主持下这一组织制订了“伦理法典”,以便在审查影片时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国公众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对话和场面。法典对美国电影的控制和约束一直延续到1966年。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长期以来,美国只把电影看作是娱乐手段,把好莱坞当成生产故事和幻想的工厂,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业价值。但是,70年代前后,美国电影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1967年,在华盛顿和洛杉矶两地成立了美国电影研究院(AFI)。8大影片公司于60年代先后解体或转产之后,影片和档案大量捐赠给上述资料馆和各大学的电影研究中心,对研究本国电影传统、保护本国电影文物起着很大作用。 60年代后期以后,美国的专业电影制作和理论教育有了发展。)
在美国,电影业以大工业生产方式运作,
“它不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段。影片的生产只是为资本家提供有利的投资机会。”
正因为如此,为了追求利润,美国制片商必须维持一定的生产量,
而当这一生产量超过国内市场需求时,
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外输出。因此“美国电影企业的巨头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乃是对市场的
全部控制,以便为他们的产品获得确实可靠与经常性的销路”,
而“各大影片公司的继续扩张和由此而产生的生产过剩的危险,
促使他们进而企图垄断国外的市场,
它们在本国所获得的大部分的收入使它们能够在国外实行倾销政策,
继这种倾销政策而来的则是市场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