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五月末的时候和华西的一个分析师讨论过三个月内加息的可能性,当时他说三个月内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前几天发改委突然上调油价和电价,市场的加息预期骤然增大,我那朋友也改口说这事儿悬了。我一直想就这个做一个分析,今天才抽出时间。
央行要加息,原因只能是一个,平抑通胀。按货币学派那一套的说法,一切通胀都是货币问题。加息到现在为止也是已知的平抑通胀最见效的办法,但是管理层管制价格,调高准备金率,却迟迟不动用加息工具,这是一个很直的分析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对本轮通胀做一个大致的分析,去年年中到今年4月毫无疑义是主要食品推动的通胀,5月以后则应该是转向大宗工业原材料推动,即从PPI传导过来。食品通胀一般认为是两个动力:一是农产品期货传导,一是国内成本推动。农产品期货的上涨又要分几个原因:一是美元持续贬值,所有期货均以美元结算,价格自然一再上升,二是次贷危机作为导火线引发的美国经济衰退,金融市场一片哀鸿遍野,6月26号$INDU已经击穿3月份最恐慌的时候的的低点,跌途不可限量,整个美国经济从就业指数到房产指数到不断上升的通胀,已经全面宣告了经济周期进入了衰退阶段,从去年六月左右开始,大量的资本抽离了美国股市和房市这两个最危险的市场,分为两部分开始新的逐利之旅,一部分进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一部分流入发展中经济体其中进入期货市场的热钱直接迅速抬高了农产品价格。其实第一个理由美元贬值,也是美国经济衰退的后果,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肯定全球都是要为之买单的,这部分分析很多,这里略过。还有第三个原因是供给的紧缺:产量没变,但是消费量由于植物能源(乙醇等)的开发迅速放大,也导致了全球农产品价格抬高。国内的原因也应该看做四部分,一是郎咸平鼓吹的二元经济失衡,热的部门过热,冷的部门过冷,导致调控政策事实上的低效,二是新的《劳动合同法》带来的成本压力(本质是劳动力价值的重估),三是农业人口持续外流出去打工而累积起来的食品供给短缺,四是突发事件:雪灾和地震、洪水等。
五月CPI轻微下降,有很重要的意义。下降的理由有:1、食品价格增速回落 2、五一假期的调整 3、翘尾因素开始生效。换句话说,宏观层面的因素并没有任何突破性的改变。但是五月CPI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转折点,推力由食品转向PPI增速的压力。而PPI绝大部分的推力还是由于大宗工业期货的走高。这就是本轮通胀到现在为止的基本内容。
截止4月CPI创新高的时候,央行是没有动用利率工具的,主要动用的是准备金率和财政政策还有价格管制等等。先来看看利率的负面作用:1、股市,楼市再受打击,沪市甚至有探2000的危险 2、中美利率本身就已经倒挂,再升息会加剧热钱流入,不利于稳定。3、进一步放缓经济增速。我觉得第一、二条是管理层主要担心的问题。再来看国家现行平抑通胀的主要措施:1、对农业的高补贴财政政策:今年国家投入三农问题的资金已经占到了总财政支出的9.67%,但是收效甚微,一方面国家财力毕竟有限,另一方面农业补贴很难有效率地发放。再者经验上来说,真正能刺激产量,打开供给的办法只有一个:提高粮价,其他任何办法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迅速失效,而高粮价是绝对行不通的。2、价格管制,弊病自不用说。发改委的调价动作实际上已经释放了改革的信号和决心,放开油价和煤电联动都是长远可以期望的。但是年内不大可能有其他的动作了。一般认为这次的调价对CPI影响并不大,因为工业能源在CPI中比重比较小,但是考虑到上游对中下游的迅速传导,情况就不是那么乐观了。3、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忽略,工具主要是准备金率和汇率,准备金率四次上调,企业们银根都已经吃紧得很了。汇率一直是小幅升值。本身汇率突然大幅升值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通胀的问题,但是对出口和外汇储备的打击太大,决不可能,而小幅升值本身也是饮鸩止渴的做法,代价就是持续上升的外汇储备。再加上高准备金率带来的利息负担,央行的对冲成本已经几乎到极限了,这两方面也难有作为。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货币政策只能延缓流动性,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关于热钱的流入,一直是灰色数据,但是数量之庞大肯定是共识。热钱的危害不在于来的多,而在于走得快,极其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按照现在的情况下,在中国的热钱应该大部分在银行,小部分投资于实业(这个比较有争议,投资实业的或许不能算热钱了)。但是按资本的本质,仅仅无风险地套利息热钱们肯定是不满足的。有一种说法是这部分钱很难大举进入股市等市场,这个本身没错,但是进入其他市场逐利势必分流其他的国内资本进入股票等市场。但是加息本身我觉得和这个没有很大的利害,因为加息只是加剧一定时间的流入,而不是影响流入后的逐利方向。
问题在于,不动用利息工具的话,全年的CPI控制在4.8%无疑是天方夜谭,但出于食品增速跌的下降和翘尾效应,加上紧缩政策的累积效应,PPI的影响再大,通胀总体上还是应该下行的,暂时还不可能超过警戒线形成恶性通胀。在通胀最严峻的时候没有动用利息工具,现在动用似乎有点说不过去。而且现在管理层的最大目标是求稳定,加息带来的股市楼市的暴跌是不能容忍的。特别是在奥运期间,所以整个第三季度以内,我认为仍然没有加息的可能。但是年内就难说得很了,因为已经几乎没有其他什么宏调工具可以生效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9 17:00: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