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1253 1
2014-11-03

浅谈『现场管理』

-   制造经理、课长、组长、领班篇


一、淡季的气氛

在驾驭公司的会议室之中,充斥着一股诡异而凝重的气氛,一群经理人沈思不语,任由陆总经理责斥,『这个月营业额为何如此低?到底你们这群经理在做什么管理呢?』于是乎资材部邱经理开始一个一个产品线解释发生什么的问题点,有物料质量不良、工程设计不良或模治具数量规划错误等等问题,相关部门经理接着开始说明自己采取的改善措施及预计完成日期...六小时过后,经理人们深深呼了一口气,走出会议室,脸色明显地轻松多了,这星期总算熬过去了。

「这一季是淡季,而我们也拥有许多剩余产能,为何依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依然无法完成订单?」这个疑问在这些经理人的日常工作中,从来没有人思考过,总经理也没有………

在工程部的办公室,制造部彭课长与工程部王经理正在做“议价”,因为制造部支持工程部的人员所产生之「异常成本」必须要有工程部王经理签字认账,方可入系统结案,只见王经理正在挑战彭课长为何这么的样品制作数量,竟然要发生如此多的异常成本,彭课长开始解释,王经理再次挑战……,一小时过后,王经理就是不签,彭课长如战败公鸡回到办公室报告,制造部杨经理劈头大骂:「搞什么,这点小事都办不好,下一次不必支持工程部了。」

不久在另一间办公室,制造部杨经理主持生产检讨会议。

「每一个组长对人员的掌控,必须做到斤斤计较,需支持到别组一定要写明原因,让我签准,再由生管排程,才能调动,每一个机种每一站都要控制成本,不能有人员超用的状况发生,尤其对其他部门,不到非必要,禁止支持。」杨经理一再重申部门的资源绝不能浪费。

当天的日班组长请夜班组长排人预先加工某工件,得到夜班组长的回答竟然是:「老板要求成本控制,你提出申请给生管扁平电缆,我再做。」协调生管之后获得生管的回答竟然是:「你做出的产量低于IE的标准,为何要生管再排生产?」日班组长愣在当场,怎么办?没有这些前置加工,明天的产量绝对冲不出来。

在MIS副总办公室。

「是、是,我们想办法在七天内,写好一支异常成本的管理报表,供你使用。」陈副总放下电话,满脸愁容,接不完的Case,「实际单位成本」、「标准单位成本」、「异常成本」、「各组效率」,ERP系统已经改得愈来愈庞大,MIS内部已经没有人有把握能在短时间内搞清楚各种数据链路,进而完成各事业部总经理所要的程序。


二、林副总的到来

制造林副总新到任一周,参加无数次的会议,他深深觉得,只要是跨部门议题,几乎都难以达成共识,各部门都强调各自发生的成本及资源浪费所造成的影响,而这样的气氛也传染给外包商了,他们的配合度相对地降低了,因为怕出问题而被强调「异常成本」的客户给扣款。

「既然全公司都能重视成本及资源利用,为何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林副总心中非常清楚问题出在那里,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改变现有管理模式,改变整个公司的文化,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想法。

林副总召集资材部邱经理及制造部杨经理来开会,主题是:

为何有一大堆多余的人力设备,仍然无法满足客户之订单?

经过一番解释说明,得到的答案是:「模具不稳定」,「喷涂质量不稳」,「某一制程缺人」,「某一制程产能不足」以及「组装治具不足」等………

同一天,林副总召集另一批人制造彭课长,现场的陈组长,吴组长来开会,主题是:

如果要做完当月订单,应该怎么做?

得到的答案却是:

「夜班可以帮日班先加工组件」

「另一制程的技术现场人员可以加入这个机种制程生产」

「工程部打样技术人员可以加入制造的某个瓶颈制程」………等。

「彭课长为何你不能自己调动制造部内部各组呢?」林副总询问彭课长。

「经理要求各组人力调动需经过核准,可是经理每次都强烈质疑,组长何必调动人员,以IE标准人头用人就好,问完话之后才勉强核准,所以组长们不再写单子,不再互相调动支持,省得麻烦。」彭课长回答。

面对这样子的回答,让林副总更确定驾驭公司整个组织系统的问题所在,因此决心扭转整个公司管理模式,但先得从制造面着手。

三、另类想法

林副总再次与制造杨经理及资材邱经理开会,首先提出一个问题:

公司的营业额不好,是那一个部份在决定的?

「工程开发能力不好。」制造杨经理回答。

「不对,市场订单不够。」资材部邱经理提出他的看法。

「我同意。」杨经理附和。

「既然订单不够,为何工厂没办法生产出来,每一制程都有多余的人力,到底都浪费到那里去了?谁告诉我?」林副总再次提出疑问。

「我已经要求各组组长要严格控管人力,不能任意费在其他地方上,这部份我可以保证绝没有浪费的情事,即使有,也只有浪费一点点而已。」制造杨经理非常激动地回答。

「杨经理说固然没错,可是无预警的异常状况一旦发生,停线再修复时,以原来的人无法提高双倍以上的产能,快速完成移转给下一站生产,造成订单延迟,却也是不争的事实。」邱经理一边思考一边回答。

「难道不能让其他组的人过来帮忙吗?当然可以,因为可以帮助营业额的增加。」邱经理自问自答。

「这违反总经理的政策,如果投入更多任务时,成本一定会增加,他会问我们支持工时的合理性,因为支持的人,对制程一定比较不熟,效率当然不好,一连串的责难接踵而来,不行,絶不能允许这种事,让总经理来质疑我。更何况,我那里有那么多人。」杨经理已经快发飙了。

「我非常了解杨经理的考虑,确实我们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在经理人的身上。」林副总心平气和地说明。

「请问你,既然你无法完成排定的订单,那么厂内一定有产能上的瓶颈,对不对?」林副总问杨经理。

「对!有一个机种是在排Key站,另一个机种是在冲切站。」杨经理回答。

「那么这二站你都有让它保持不停线吗?」林副总继续追问。

「有啊!只要没状况发生,都是不停线的」

「你是说24小时不停线,吃饭时间,休息时间或上厕所时间,皆有人在生产,对不对?」林副总盯着他问。

「…………」杨经理无言以对,显然不是如此作业。

「该站组长有没有盯在生产线,事先排生产排程,提早计划,并随时回报生产状况?」

「没有。」杨经理回答,明显心情已经稳定下来了。

「你同不同意瓶颈站的重要性,重要到应该要有专人管理排程,并保持24小时生产?毕竟瓶颈站是决定产出的关键,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同意!但是吃饭休息时间,我并没有人可以去轮替生产。」

「真的没有吗?想一想,淡季没有多余产能吗?人可以从那里来呢?」林副总毫不气馁地鼓励杨经理。

「只好从这二个瓶颈站以外的站抽出人力。」杨经理不情愿地回答。

「没错,就是这种想法,所以对这二站以外的组长,你就不必太计较他们的人员调动,他们的任务就只有全力配合瓶颈站的工作,让瓶颈站能够24小时全开。」林副总做了结论。

「成本呢?怎么办?」杨经理再次提出质疑。

「你能用厂内同样多的人,做出更多的营业额,不是整体的表现更棒吗?成本不是相对降低了吗?何必局部衡量各别机种或各别制程的表现呢?」

「如果这样,现场干部要用怎样的管理技巧管理生产线呢?」杨经理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明天召集生管及制造现场干部,我来说明。」林副总结束会谈。

四、现场的聚焦能力

该到的人都到齐了,林副总开了头:「为什么本月做出来的额业额,只有上个月的一半呢?」

「因为没有订单。」有人回答。

「这么说,瓶颈是市场没有订单,没有订单可以生产,所以营业额达不到,对不对?」林副总问

「对!」奇怪,大家似乎不太敢回答。

「那么为什么生管排在本月份的订单仍有没办法百分之百做完呢?」林副总提出质疑。

「没办法,状况太多,不是材料质量不好,就是设备不稳。」组装线魏领班勇敢地回答。

「很好,制造现场的特性就是,随时随地都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所以当你想要完全按照原订的生产计划,分秒不差地完成订单,是絶对不可能的,就像你没有办法确定自己能够在几点几分到达公司,毕道交通状况谁也料不准,只能凭经验大约抓时间。制造现场应该也是这样,何时有状况,谁也料不准。」林副总停下来,等大家吸收,然后又继续。

「如果生产每一个机种的每一制程都管,那么再多的生管也无法百分之百掌握异常状况,天天都在忙于救火,根本没办法静下来做事,同意吗?」

「同意!」生管们异口同声,似乎林副总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管理者最糟的情况就是无法聚焦,或者说没有聚焦的能力,整天忙,却掌握不到重点。告诉我,生管是根据那一站来排日出货量的?」

「瓶颈站!」生管争相回答。

「既然根据瓶颈站,那你们生管有专人监视它的状况吗?」

「没有,我们只注意出货数量,出不了货再往前制程找问题。」生管颜课长据实回答。

「那制造部总该有专人管理它吧?」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那一机种那一制程是瓶颈站,所以只依照一般正常作业生产,并无特别监控。」停了一段时间,终于组装线姜领班回答。

「现在有谁可以告诉大家,现场管理者应该如何聚焦?」

「盯着瓶颈站,不要让它出状况!」喷涂线领班小邱头一次发言。

「没错,聚焦的第一步就是找出瓶颈站,接下来第二步要充分利用它的产能,千万不要让它出状况,一定要让它24小时不停地生产。」

「可是我的制程设备是人在操作,总要吃饭休息上厕所吧!」喷涂线领班小邱再一次发问。

「非常好的问题,直接切入聚焦的关键第三步,也是工厂最难突破的一步,就是非瓶颈站全力配合瓶颈站,如果你是非瓶颈制程,你愿意牺牲你自己的产能,在吃饭休息时间,由你的人员接替瓶颈站的工作吗?」

「不太可能,我的制程设备稼动率降低,会被老板K,而且我的人对其他制程的操作不熟悉,效率一定低于正常水平,因此单位成本也会变高,老板又K一次。」小邱回答。

「非常好,大家知道为何第三步是最难突破的一步了吧?明明牺牲非瓶颈站的产能可以增加瓶颈站产出量,也就是提高工厂的出货数量,而偏偏我们的管理方式所用的衡量指标却禁止我们这样做?」林副总再一次停下来,等大家吸收,然后才继续。

「许多人都无法了解,为什么非瓶颈站的产量做再多,也无法提高整体出货量。主要的关键在于各别制程的绩效不重要,整体的出货绩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管理者的观念必须做180度改变,瓶颈站才是决定工厂出货量的唯一工作站,整体的绩效决定在瓶颈制程,所以保护瓶颈制程是所有人的目标。」林副总准备作成今天会议的结论。

「我将今天大家讨论的过程做个结论。现场管理者聚焦的前三大步骤:

一、 找出瓶颈站

二、 充分利用瓶颈站的产能

三、 非瓶颈站需全力配合瓶颈站的所有决策

瓶颈站是工厂最宝贵的资源,希望大家能够将以上的技巧应用在实际的现场管理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3 09:20:06
现场管理对主管的要求高:经验丰富、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行为果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