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曾提出,汇率机制是联结这些独特事件的纽带。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该如何在暴风雨肆虐的大海上航行。
首先,我们应该将全球经济视为一个整体。各个经济体的全球化程度越高,就越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全球经济。那么,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我们对全球经济已经了解了哪些问题呢?答案是,至少就短期而言,全球经济正在遇到资源方面的限制。
我们的文明是以矿物燃料为基础的。但是,自2001年末以来,石油的实际价格已经上涨了近6倍。今天,石油的实际价格已经比上世纪初以来的任何时候 都高。正如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其《2008年全球开发金融》(Global Development Finance 2008)中所指出的,全球石油供应在2007年没有增长。报告提出,这“导致了2007年下半年库存的大幅下降以及油价的急剧上涨”*。这种上涨也许会 像上世纪70年代那样,仅仅是暂时的,但也可能会是永久性的。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能源价格的跃升至少会对经济产生三方面的影响。
首先,它们会提高总体通胀率。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出乎意料的恶性通胀如今已成为常态。
其次,它们会降低潜在供应。它们会挤压高耗能经济活动的利润,迫使企业放弃能源密集型产能;同时,它们也会提高投资于新能源及高能效产能的必要性。
在其最新一期《经济展望》(Economic Outlook)中,经合组织(OECD)讨论了这类负面供应冲击对其成员的影响**。该组织提出了两个要点:第一,当前潜在产出水平及未来增长的不确定性已经增加;第二,由此带来的负作用可能相当巨大。
经合组织估计,石油相对实际价格最近的上升,已经使美国的不变产出下降了4%,欧元区下降了2%,并使两地的中期潜在增长率分别下降了0.2和 0.1个百分点。这可不是小数目:就美国而言,潜在产出增长率的这种降幅至少相当于人均潜在产出增长率的10%。在较发达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在中国这样 增长迅速的工业化经济体,潜在增长率的降幅也许更为惊人。
第三,能源价格的跃升改变了全球需求的水平和格局。油价从2007年初的每桶约53美元涨到如今的136美元,令消费者每年的负担增加了约2.6万 亿美元,相当于对全球非石油产出征收了4.5%的税。在这种转移中,约有三分之二是从石油进口国转移到石油出口国,至少在短期内,也是从支出者向储蓄者转 移。
这种转变本身,将会抑制全球需求的增长。美国和其它高收入国家的金融危机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几个大型房价泡沫的破裂,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经合组织 估计,高收入国家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放缓至略低于趋势水平。正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降幅最大的将是美国,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预计为 1.2%,几乎全部来自净出口的增长。美国曾经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如今已开始依赖于其它地区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