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_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_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_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我校2015年拟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约4600人(含“推荐免试”直硕生),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生。各学院(系)根据社会需求的生源情况和学科发展的办学条件,确定分学科(类别)、分专业(领域)的招生人数。我校拟招收推免直硕生人数以上报教育部备案的录取信息为准。
一、 报考
(一) 报考条件
招生对象主要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本科毕业以及具有与本科毕业同等学力的中国公民。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均按同等学力身份报考,须满足以下条件:不得跨专业报考;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相当四级水平);提供大学教务部门开具的相应专业本科的8门专业课程成绩单:初试成绩合格后,加试二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具体加试科目将在复试前通知。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5)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并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
5.报名参加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除满足以上条件外,之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6.报名参加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除满足以上条件外,之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7.报名参加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除满足条件1、2、3外,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二) 报考方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单独考试、强军计划及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工程管理等专业学位的考生应选择我校报考点(3105)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1、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日期:2014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时间:2014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信息即为网报有效信息。
(2)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3)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4)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不得更改。
(5)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统考。否则,将取消推免生资格,列为统考生。
(6)考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对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招生单位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暂行)》进行处理。
2、现场确认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方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逾期不再补办。
(1)时间:2014年11月10日至11月14日。
(2)本考点(3105)考生,包括:在上海市参加入学考试报考我校的考生(含报名参加我校单独考试、强军计划及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工程管理等专业学位的考生),网上报名时须选择“3105上海交通大学”报考点,并登录“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完成本考点的“确认网报信息、上传本人图像照片、缴纳报名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工作。在此期间,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需寄送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在录取当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需寄送提交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寄送地址: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本市闵行东川路800号,陈瑞球楼339室,200240)。
(3)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报考我校的考生应到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
(4)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未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的,原则上不予现场确认、不准考。
(5)在录取当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考生本人对网上报名信息要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后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三) 初试
(1)考生根据教育部安排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2)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3)初试时间:2014年12月27日至28日。
(4)初试均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的考场进行;上海交通大学考点(报考点代码3105)的考场设在我校闵行校区。
(5)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不提供历年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
(四) 复试
(1)招生单位在复试前对考生的有效身份证件、学历证书或学籍信息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凡达到我校复试分数线的考生需登录高等教育学生信息咨询网,进入“学信档案”在线申请学历(学籍)验证, 打印下载本人的学历(学籍)认证报告(如不成功可根据要求申请书面认证,获得“学历(学籍)认证报告”)。
复试考生在资格审查时,需携带①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件②学历(学籍)认证报告③学历、学位证书(所有材料均需携带原件和提交复印件各1份)。如考生持在境外获得学历、学位证书报考,资格审查时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我校对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一律不予复试、录取。
(2)采取差额复试,以面试为主,辅以必要的笔试。原则上按1:1.2的比例确定复试人数,各专业可根据生源情况适当加大复试比例。
(3)我校按照学科门类和不同学位类别确定复试基本分数线。各院系根据招生计划、考试成绩和差额复试比例,确定本单位的复试分数线(不得低于学校公布的复试基本分数线),并以此确定入围复试的考生名单。(4)复试形式和内容由各学院(系)根据各学科(类别)、各专业(领域)的培养要求、相关知识及能力考核标准确定,并在复试前通过各院系网页向考生公布。复试总成绩计入考试总成绩(即初试成绩与复试成绩之和)。
二、 体检
复试考生须参加我校组织的体检(含推免生)。体检须在招生单位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招生单位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提出本单位体检要求。
三、 录取
我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总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及其在校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确定拟录取考生的名单。复试、体检及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均不予录取。
招收定向就业的硕士生均实行合同制。在考生录取前,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均须与拟录取为定向就业的考生签订培养协议书。参加单独考试、强军计划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均录取为定向就业硕士生。
对在报名及考试中有违规行为的考生,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暂行)》进行处理。对弄虚作假者(含推免生),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考试诚信状况将作为考生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招生单位将不予录取。
四、 学费
根据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我校按照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招收的硕士生均需缴纳学费。具体收费标准可查询我校财计处网上的公示学费项目。
五、 其他
1.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代码:10248。
2. 上海交通大学报考点代码:3105
3. 专业代码第三位为“5”的招生专业为“专业学位”,第三位不是“5”的为学术型。
4. 若国家出台新的研究生招生政策,我校将做相应调整,并及时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予以公布。本简章所涉内容若有调整,也将及时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予以公布。
六、 联系方式
1.各招生院系联系方式
2.校研招办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339室
电话:021-62821069 传真:021-34206123-108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浦腹地,红墙映日、梧桐环绕。其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
历经百余年的春华秋实和六十载的风雨征程,医学院秉持“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院训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始终以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真知、践医学之神圣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壮美画卷中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笔触,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医学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国际声誉,优势特色明显,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成绩卓著,集医、教、研以及社会服务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院校。
医学院坚决贯彻“人才强院”的主战略,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师云集、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医务员工22707名,专任教师634名,在职高级职称2433人,博导545名,硕导990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2人,“青年千人”6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6人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教学名师8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2010年,我院王振义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医学院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以基地建设与临床优势为依托,以转化医学理念为内涵的“卓越医学教育”体系建设,注重学生医学与人文、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求真与道德融通培养。
医学院现拥有重庆南路、闵行、南汇三个校区,包含23个学院(系),14所附属医院,1所卫生学校。覆盖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医学八年制(授予博士学位)、口腔医学七年制(授予硕士学位)和6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营养学),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与(4+4硕博班)、临床医学五年制儿科学方向与临床医学五年制英语班是学院的特色班级。目前在校学生6828名,其中本科及长学制学生2723名,研究生3842名,留学生263名。2010年起,医学院深度参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13年,在11家培训医院86个专科基地共招录专科医师397名,占上海市招录总数的52%。
历年来,医学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9门,国家级双语课程3门。同时,充分发挥上海市课程中心常设单位作用,积极推动全市公共课程资源共享与平台建设。学院信息中心图书总藏量达58.5万册,覆盖医学各学科,为国内重点收藏单位,也是全国法文医学特藏中心。
作为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学科组长单位,学院具有临床模拟功能齐备、师资团队雄厚、医疗资源丰富、操作平台先进的基地优势,并通过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临床技能操作、客观化临床考试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创新意识。2012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担任上海市卓越医学教育计划专家组组长单位。2013年举办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基于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PBL教师培训班”。
在全力践行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院严格执行教育部对“985”、“211”部属重点大学成人学历教育与网络教育相关要求,已逐步形成良好的办学氛围,并严格控制教学质量。在2012年市教委校外学习中心办学评估检查中,医学院网络教育学院13个学习中心整体评估排位全市第一。其中瑞金医院与仁济医院两家学习中心荣获“2012-2013年度中国远程优秀校外学习中心”称号。
21世纪恰逢医学生命科学的战略机遇期。学院紧紧围绕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主题,整体布局、重点突出,全力推进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和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建设。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三级学科)16个,即:内科学(含8个)、整形外科学、骨外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口腔临床医学、口腔基础医学、遗传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上海市重点学科18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9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外科、临床医学内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
根据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学院临床医学全国排名第一、口腔医学排名第二、基础医学排名第三、护理学排名第五、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排名第十,标志着我院学科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
医学院瞄准科学技术发展这一重要生产力,聚焦国家《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方向,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注重优先发展领域,统筹实施科研项目,着力推动医工、医理等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医疗卫生水平提升。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高,科研成果丰硕、成绩斐然。
截止目前,医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7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1项。近三年来,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累计达1372项,2013年获得497项,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医学学科第一。2012年度,发表SCIE论文1980篇,医学学科SCI收录论文数再次名列全国一,同比增长29.7%。2005年-2012年学院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奖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