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1799 1
2008-07-01

作者:尤采夫•库玛尔(Utsav Kumar)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但印度却成为了世界的后勤部(back office)。制造业在印度到底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印度能够赶上甚至超越中国吗?答案是印度能够做到,但也可能做不到;关键是如何克服目前的障碍。

另一类历史遗产

总体上,印度的政策向公共部门倾斜,私营部门虽然被允许存在,却受到严重的管制。1947年印度独立后,主要倚重公共部门塑造印度经济,实现工业化。由于希望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外汇和私有企业的依赖,印度主要运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手段来实现进口替代和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从1981年起,所有的关税壁垒被大幅度调低,对进口的数量限制也大体上被取消了。

同一时期里,印度私营部门受到许可证制度的严厉管制——许可证不仅管你生产什么,还管怎么生产、生产多少和在哪里生产。小企业部门(small-scaled sector)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有关政策要求预留一些产品给这些小企业(small units)独家生产,但是这些小单位的投资规模和生产范围都不能超出规定。这些限制至今仍然存在。只是自今年2月8日开始,小企业的产品清单从1000个产品削减到了25个。

另一个印度经济政策的重要特点,是苛刻的劳工法规。劳工法着重限制大公司重新分配资源的权力——大型企业要得到政府的许可才能裁员,甚至改变工人工作地点也要提交申请。

两种驱动力

一般来说,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增加,农业占经济的比重会有所下降,接着是工业和制造业比重的增加,然后是服务业的比重提升。用这个标准来进行中印比较的话,可以看到在2005年,农业在中国的份额与中等收入国家基本持平,制造业和工业比重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而服务业的比重略低;在印度,制造业和工业比例与中国相似,农业份额偏低,但服务业却占到了整个经济56%!——这已经接近中上收入国家的水平。

看起来,印度似乎拥有了一种不寻常的发展模式。而中印经济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有2/3来自工业,而印度经济增长的2/3则来自服务业。

这样的差异会对生产率增长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中国在包括服务业在内的所有领域领先于印度——特别在工业方面,印度的生产率增长水平仅为3%左右,远远落后于中国11%的水平。

图:在所有领域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都领先于印度(1990-2004)


数据来源:Output Data: For China, WDI; For India, CSO. Employment Data: China, OECD(2002), Total Economy Database; India, GGDC (2007)

然而,如果将各自整体经济的生产率水平作为基准值(=100),会得到一幅不太一样的图景。首先,相对于整体经济的生产率,两个国家的农业生产率一直都在下降。其次,1990年中印两国的工业生产率大致相同,印度实际上还略高于中国,各自都相当于整体经济生产率的两倍。随后的15年中,工业发展在中国起飞,印度生产率水平相对整体经济却有所下降。然而15年后,中国服务业的生产率水平大致只超过整体生产率水平10%;印度的服务业生产率到2004年则达到了整体经济的2.5倍。

图:相对的生产率水平更能说明印度制造业的实际和服务业的优势


数据来源:Output Data: For China, WDI; For India, CSO. Employment Data: China, OECD(2002); India, GGDC (2007)

“二元”的印度制造业

1948年实施的“印度工厂法”(the Indian Factories Act),造就了印度制造业“二元”的特质。该法规定,雇用20人以上或者雇用10名工人但使用电力的公司,就必须向政府注册。随着时间推移,经过注册的公司及其产业活动变得更加正式和有组织性,而未经注册的那些公司也成为一个非正式的板块。理解印度制造业这一的二元特点,对于判断印度制造业的未来至关重要。

图:印度的“二元”制造业


数据来源:For China: Economic Census, 2004 and Banister (forthcoming), For India: ASI (2000-01) for registered and NSSO Round 56 for unregistered manufacturing

目前,印度的非正规部门包括近4000万工人,但正规部门只有700万工人。而在中国,大型企业员工近5600万,中等规模公司工人大约2400万人,小规模公司也有2300万员工,另外还有2400万人属于家庭小作坊。

从对GDP的贡献来看,占印度劳动力13%的工业正规部门创造了制造业75%的附加值,非正规部门的贡献仅为25%。

总体而言,印度制造业的规模小于其他国家,但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印度具有较大的优势。过去的政策遗产一直在阻止印度的工业化进程。鼓励小企业的政策,死板的许可证制度和严厉的劳动法规,导致大部分劳动力进入了效率不高的非正规领域。所以,印度工业化的悖论就在于,这样一个劳动力充裕但资金匮乏的经济体,对于正规的、有组织的制造业利用很少,却使用了太多的资本。

那么,印度制造业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根据世界银行和印度CII组织对2000名印度企业家的访谈调查,45%的企业家认为公司和业务增长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基础设施,12%认为是公司治理,27%认为是税收——企业家们呼吁降低税收、减少政府补贴。

因此,印度亟需通过大型的基础设施投入释放低成本资源。但印度的财政实力较为薄弱,随着补贴额度的不断增加和公共领域工资的提高,维持目前经济增长所需要的4000亿美元的基础建设投资难以寻觅。

然而,印度在IT、工程和流程外包领域的优势非常显著。虽然最近中国提出要快速发展外包和离岸业务,但由于各种结构性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很难复制印度在外包领域的成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限制性因素恰好促成了“中国制造”在全球风行。

未来,印度将得益于其最好公司——有20到30家印度企业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就在中国沿着制造业价值链向上攀爬的时候,印度企业在这些领域已经先行一步,在全球版图上占据了有利地形。中国将面领来自这些印度制造业公司的严重挑战。

(作者为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经济学家,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李鑫对本文也有贡献)

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20226&pg=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7-1 16:53:00
中国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也在削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