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080 0
2014-11-06
  禽流感是一种可以引起禽类以及人类和其它动物共患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国际兽疫局 (OIE)定为A 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近十年来,我国禽流感疫情频繁出现。仅2013年3月受H7N9禽流感的影响,全国禽业的损失就将近200亿元。截至2014年5月20日,全国共确诊病例439例,其中死亡111例,且老年人多于年轻人,男性多于女性。随着疫情的扩散,还带来了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致使人们谈禽色变。因此,有效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发生与流行是关乎人类生存的重大课题。
  禽流感流行性病学研究
  目前为止已确认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9N2、H7N2、H7N3、H7N7、H4N8、H10N7、H6N1、H7N9,症状表现各不相同,如呼吸道症状、结膜炎症状甚至可导致死亡。其中,高致病性H5N1亚型和2013年3月在人体上首次发现的新禽流感H7N9亚型尤为引人关注,不仅重创了家禽养殖业,还造成了人类的伤亡。H5N1亚型于1997年在香港首次发现能直接感染人类。截止到2013年3月,全球共报告了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622例,其中死亡了371例。病例分布于15个国家。2013年3月,我国首次报道了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案例。国家质检总局给出的疫情风险排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20日,在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北京、河南、山东、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共确诊病例439例,其中死亡111例,且老年人多于年轻人,男性多于女性。
  目前研究发现,传染给人的禽流感病毒源自携带病毒的禽类。研究指出,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密切接触病死禽,如从事活禽交易、禽类产品生产加工的人员或儿童暴露于带有禽流感病毒的家禽粪便等。目前认为,H7N9禽流感病人是通过直接接触禽类或其排泄物污染的物品、环境而感染。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仍处于散发状态,存在疑似家庭聚集病例。迄今所获得的证据还不足以证明该病毒具有持续的人与人之间传播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H7N9病毒已经发生了变异,正在逐步适应人类。东京大学医学研究院的Watanabe T教授等发现从人身上分离得到了H7N9,其表面抗原血凝素发生了变异,使得感染人类细胞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能力大大增加。2013年5月25日,香港大学医学院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研究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可在哺乳类动物之间传播。他们利用雪貂进行动物实验,因为雪貂的流感病症与人类的流感病症最为相似。结果发现,在感染的第1天,H7N9禽流感病毒便开始在雪貂体内复制并透过紧密接触传播,感染率甚高。同时,病毒亦可以透过飞沫在空气中有限度传播,反映病毒有人传人的潜在危险。
  研究人员又指出,受感染的动物不一定出现发热等征状,表示人群中可有隐性患者,而患者会在发病前排出每毫升含近10万粒H7N9病毒的高浓度病毒,故防控工作不可掉以轻心。《中国-世卫组织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联合考察报告》也曾指出,H7N9在人际间传播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的禽流感病毒都高,绝对不可忽视。2013年5月1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机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发现,突变型H5N1 HA蛋白具有结合人源受体的能力,有可能感染哺乳动物上呼吸道,并会侵染肺部组织,进而造成严重感染。之后,利用晶体学方法解析了突变型H5N1HA蛋白-人源受体复合物,发现Q226L氨基酸突变在两者的结合上起到了决定作用,同时也证明HA其他三个氨基酸的突变有助于该病毒获得空气传播能力 。一旦发生Q226L的氨基酸突变,就会获得和人类上呼吸道细胞结合的能力。Q226L氨基酸突变早已广受关注,这正是历史上H2、H3型流感,由禽流感变成了人流感的原因。
  禽流感病毒抗药性研究
  研究表明,某些禽流感病毒已经出现了抗药性。2013年7月18日,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圣祖德儿童研究医院的流感病毒学家理查德·韦比博士在研究考察了一例感染H7N9患者后,发现患者体内约有35%的病毒对达菲和瑞乐沙具有抗药性,65%的病毒对这些药物敏感。如果H7N9发展出人传人的能力,其抗药性可能成为更大问题。2013年5月29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袁正宏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在临床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过程中H7N9禽流感病毒的耐药性可以被诱导出来。即该病毒在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压力下,发生了基因突变,从而呈现出耐药性。因此,仅仅依靠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来实现禽流感的防控是不切实际的,并且还有可能带来可怕的后果。同时,WHO也建议除非在禽流感大爆发时,健康人群应尽量不使用抗病毒药物来预防流感。
  禽流感难以防控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近年来,我国禽流感防控任务十分艰巨,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养禽总量持续增长,家禽饲养密度过高。在山东、江苏、宁夏等几个地区,家禽饲养密度特别高;尽管国内的家禽饲养方式日益规范化和规模化,但仍有70 %以上的家禽是在防疫条件差的小规模养禽场或庭院中饲养的;水体或林地放养的现象仍然很普遍,消费者对此类禽类产品的追捧也刺激了这种模式的发展;传统的活禽销售仍是禽类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这些基本的家禽饲养和销售状况都有助于禽病的传播,对禽病的防控极为不利。第二,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和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极大增加,野生鸟数量和采食栖息地不断扩大。而野生鸟往往携带禽流感病毒等多种禽类病原,对家禽尤其是对散养的和小型养禽场中的禽类构成了严重威胁。第三,禽流感病毒,谱系多,变异快,使传统疫苗免疫难以彻底地、有效地控制这些禽类疫病。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执行如下禽流感防控策略:1、设置国家级、省级家禽防疫隔离带。使得家禽养殖区域点状分布,从地理上阻断禽流感等禽病疫情的传播;2、通过宣传教育和政府施压,加快小型养禽场市场退出速度;3、禁止在开放的水体或林地饲养家禽,降低家禽染病概率;4、推广电子活禽市场,逐步取代防疫条件普遍较差的传统活禽市场;5、加大养禽场和活禽市场的防疫监察力度;6、加强国际合作。与一些具有家禽饲养优势的国家合作,降低国内家禽饲养密度,从而降低国内疫情发生的风险。
  禽流感新型疫苗研发进展
  一直以来,接种禽流感疫苗都是防治该病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禽流感疫苗大致可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两类。其中传统疫苗主要以灭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为主。灭活疫苗不能诱导有效的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无法有效抑制呼吸道中流感病毒的复制,且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弱毒疫苗存在着毒力返强、基因重组等一系列潜在的风险,使得多国政府对弱毒疫苗的使用非常谨慎。由于传统疫苗存在上述问题,新型疫苗的研发迫在眉睫。
  目前研发中的新型疫苗主要有DNA 疫苗、病毒载体疫苗、表位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等。其中病毒样颗粒疫苗更是研究中的热点。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1es,VLPs)是指将编码病毒结构蛋白的基因插入到蛋白表达载体中,再转入原核或真核细胞中进行蛋白表达,从而获得的高度结构化的病毒空壳颗粒。采用此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禽流感VLP疫苗有几个显著优点:1、安全性高。VLPs不含有核酸,不会出现返毒、变异、与宿主基因整合的危险;2、免疫原性强。VLPs具有更接近天然病毒粒子的空间构象,可高密度呈现抗原表位,从而具有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3、易于实现交叉保护。合成的多价混合流感VLP疫苗可在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之间产生交叉保护作用;4、稳定性好,不易失活;5、不需要鸡胚,可直接利用昆虫细胞制备病毒样颗粒,成本低,生产过程简单,且符合了国家对增加实验动物福利的要求;6、设计合理的病毒样颗粒,可以进一步用于诊断试剂盒的开发,以区别病毒的自然感染和非自然感染;7、不会出现变异或传播的危险,可提高禽流感的防控水平和禽类产品的质量,对禽流感无疫区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目前由美国的Novavax公司研制的人用季节性流感 VLP 疫苗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且免疫效果良好。而针对动物用的禽流感VLP 疫苗仍多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诺华生物科技(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的“千人计划”入选者许雁博士研发的动物用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样颗粒疫苗属国内首创,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该公司现已联合其他几家具有农业部兽药生产资质的企业共同完成了临床前研究的所有工作。待临床研究结束后,即可申请农业部新兽药注册证书。届时必会大大增加禽流感的预防力度。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加快禽流感病原学研究步伐和做好禽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研制安全、高效的新型禽流感疫苗。采取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方针,形成对禽流感病毒的合围之势,中国家禽业市场必能度过“寒冬”走向“春天”。
  户国达,硕士,武汉诺华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技术部研究员许雁,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诺华生物科技(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源自千人智库EWW141106CYX).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