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制度的起源
摩西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不能忍受专制压迫而寻找自由的伟人<br/>产生伟大的希伯莱文化的地方——现今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地理环境在四、五千年前比中国夏、商、周要糟糕得多,亚伯拉罕、雅各多次因大饥荒离开家园到埃及,以至他们的子孙在埃及当奴隶4百年。犹太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偏重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的文化。所以犹太人才无法忍受埃及统治者的压迫。<br/>去吧,摩西,<br/>去那远方的埃及<br/>告诉老法老,<br/>“让我的人民离去。”<br/>让我的人民离去,<br/>他们无法忍受残酷的压迫。<br/>去吧,摩西,<br/>去那远方的埃及<br/>告诉老法老,<br/>“让我的人民离去。”<br/>“主是这么说的,”<br/>勇敢的摩西说,<br/>“让我的人民离去;<br/>如果不肯,我就将你头胎孩子打死<br/>让我的人民走吧。”<br/>去吧,摩西,<br/>去那远方的埃及,<br/>告诉老法老,<br/>“让我的人民离去!”<br/>《圣经》记载,上帝听到以色列人的哀声,委派摩西带领他们离开埃及。摩西顺服神的召呼,将神的吩咐正告埃及法老:“容我的百姓去!”为了使法老正视这一从神来的命令,摩西借着神的大能降灾,审判埃及。在这期间,法老数次答应让以色列人离开,可是当灾情有所缓解时,法老竟又出尔反尔。最后神降下了第十灾,这一灾终使法老容许以色列人离开。在降下第十灾的那天夜里,神派灭命的天使巡行埃及全地,天使“逾越”过那些以涂羊羔血为记号的房屋,而将埃及一切头生的都击杀了包括法老的长子。<br/>以色列人出埃及,是这个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以色列外交家阿巴.埃班说:“出埃及是人类民族解放史的最初一幕,也是经典一幕”。犹太民族争取自由的历史正是从那时开始的。在3600年前,以色列人不愿当奴隶,为了自由舍弃了埃及的肉锅、葱饼;在摩西的率领下,几百万人拖儿带小地摆脱埃及法老王的奴役,浩浩荡荡地越过红海,奔向迦南之地时,这个民族无疑获得了自由。但这仅仅只是部分的自由,一种免于异族压迫的自由。<br/>出埃及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而是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的开始。如果说摆脱法老的奴役是以色列人自由的渴望的话,那么回到迦南那流着“奶与蜜”之地则是以色列人新的自由的渴望;人类的进步历史就是由这样一个个自由的渴望而发展起来的。<br/>人类自由之路艰难而坎坷、曲折反复,自由之路同时也是牺牲之路,也意味着要付出代价。当旷野中的以色列人探知迦南之地的人民身强力壮、城池坚固时,他们绝望哭号,甚至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我们回埃及去岂不好吗?”人民的意志总是薄弱而涣散的,他们一遇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他们就象流水一样总向地势低洼处流去,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有英雄才能以坚强的意志逆流而上,以乐观的精神和过人的智慧来领导人民走出困境。在这关键时刻,摩西走上了西奈山,花了整整40天时间,在山上制作石板,他要为以色列人带来新的寄托:你们想到那流着“奶与蜜”的膏腴之地吗?那就接受“十诫”的律法吧!从此摩西创立了犹太教,成为现代民主思想的根本基础。<br/>在出埃及的长征中,以色列十二支派所环绕的是上帝的会幕,那会幕里不是端坐着一个战争的领袖,而是放着上帝的约柜(上帝吩咐摩西以贵重木材制成的方柜,柜内藏两块刻有“十诫”的石版)。当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在旷野漂流的时候,摩西有巨大的权威,但他没有立自己为王。他总是看着天上,他认为自己只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正是这种向上看的价值取向,使他不专权而采用了分权制,他把治理百姓的权力与责任分给有才能、敬畏上帝的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他们忍饥挨饿40年,在矿野里的那一代人都死光了,连精神领袖摩西都死在矿野里。经过40年的寻寻觅觅、重建认同之后,才进入迦南美地。<br/>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中流浪、再到迦南,这是人类历史的缩影、是自由历史的缩影。这段历史的象征意义直到今天还强烈地存在着:今天,世界上有的国家已进入迦南之地,而多数国家还在旷野中流浪,找不到进入迦南之地的途径。《出埃及记》告诉我们:只有那些拥有摩西、拥有《十诫》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进入迦南之地,享受自由的果实。而那些没有摩西、没有十诫的国家和民族,他们要继续在旷野中流浪或深陷法老的桎梏中。<br/>几千年来,每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时,都可隐约地看到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影子。只有那些经受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敢于付出惨烈牺牲的民族,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由的民族。<br/>考古证明黄河流域原是原始森林、水土肥美,却被我们的民族搞得样千疮百孔、黄河断流。为什么同是灾变环境却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因为中国人只相信“物”,不相信“神不灭”。100多年前有人说世界上有两个不幸的民族,他们是中国人和犹太人,中国人只有躯体而没有灵魂;犹太人只有灵魂而没有躯体。今天,犹太人的灵魂在以色列的土地上安息了;而中国人仍以木乃伊(爱默生语)的形式存在着,中国人的灵魂仍在风中流亡。<br/>在中东那样一个环境极端恶劣的地方,并没有产生一个只为吃的文化,却产生一个直指灵魂、真理的信仰文化。在古犹太人心目中,学者的地位要高于国王。犹太人对书本有一种由衷的尊重和狂热的追求。自孩子出生后就把一本抹了蜂蜜的《圣经》拿给孩子舔,意在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是甜蜜的。犹太人把书放在床头,放在床尾就是对知识的极大不尊重。<br/>1948年以色列复国时,以色列的那个地区还是一片沙漠,短短40年的时间里,以色列硬是把一片沙漠变成流奶和蜜之地。这期间还不停的发生战争。有人说这是因为以色列有美国的支持。如果一个民族精神出了毛病的国家,即使有上帝的支持,也是“扶不起的阿斗”!<br/>
附件列表
寄上.zip
大小:802.62 KB
马上下载
本附件包括:
- 引论.doc
- 第一章农业社会结构范式.doc
- 第四章 未来社会.doc
- 第三章 我国民主化和平改造研究.doc
- 第二章全面自由历程.doc
- 规律和原理.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