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原理
管理者要给员工机会和时间在“现实的自我”与“期望的自我”之间进行相应的调整。
自我认同又称自我同一性,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松人格理论中的一个专用术语。他认为,所谓自我认同是指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一致。当我们进入青年期后,个体意识分化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并达到统一。为此,要么努力改变现实自我,使之与理想的自我一致;要么修正、改变理想的自我,使之符合现实的自我。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他以前发展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有直接关系,如果顺利地完成了以前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就容易建立,并顺利地进入成人期。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前期的任务,自我同一性就难以建立,就会导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乱,以致妨碍人格的正常发展。
社会认同是指员工作为社会成员进入企业后适应组织价值观的过程。该过程中要进行是非判断,判断标准之一是看这里的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符合企业期望行为的时候。
下面这个故事讲了承诺一致原理,其核心是社会认同。
林则徐“制怒”
清朝时,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有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但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挂在墙上时,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他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
试想,如果没有仆人在场,仅仅是条幅能使他有意识地来管理自己的情绪吗?不可否认,条幅起了一定的作用,这是“社会认同原理”在起作用——在仆人眼里,林则徐应该做到条幅上写的“制怒”,为了保持自己真实的行为与仆人期望的那个林则徐相一致,他就必须表现得尽量符合仆人期望的样子。这叫“承诺一致原理”。因为,仆人对他的期望,是他的座右铭“制怒”告知的,就像给了大家承诺。林则徐摔了杯子后的第一反应是——这里的人怎么看待这件事情?他的行为必须与大家期望的一致,在大家眼里才正常,这是外界对他行为的约束。因此,在企业中,管理者有意识地做些承诺或让下属公开地做出承诺,对推动、开展工作是有利的。
管理者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员工在企业中有一个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调整过程。管理实践中,员工认为其他人如何期望他的表现,他就会努力表现出与自己一致的行为,因为他认为大家对自己的期望是自己平时的表现形成的。每个人都期望在别人眼里有个相对稳定的表现。工作中,管理者要给员工机会和时间在“现实的自我”与“期望的自我”之间进行相应的调整,甚至要给予主动的沟通机会、相应的支持条件等,员工才会使“现实的自我”向“期望的自我”转移。
(www.earm.cn/田成杰/ 2014-11-9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编自《员工情绪管理》,余玲艳/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