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财经研究院近日隆重推出中国阳光私募基金业绩排行榜2008年上半年排行榜。榜单显示,在08年上半年的十年不遇的大熊市中,依托信托公司发行的集合证券理财产品,即俗称的“阳光私募”,其净值损失远远小于大盘跌幅,在公募股票基金净值损失都在百分之二三十以上的惨淡岁月,还有六只阳光私募基金产品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正回报,最多的净值增长超过了百分之十,在数据面前,可以这样说:“阳光私募基金”成为了今年上半年理财市场相对安全的避风港。
第一财经中国阳光私募基金排行业绩榜,是中国信托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第一份全涵盖的业绩榜单,收录了全国三十多家信托公司的近130家私募基金业绩。这次公布的半年榜单,是从中挑出运行时间超过半年的72个私募产品,基本显示了这半年来私募基金的运行业绩情况。
中国股市自去年年底开始,到今年六月末短短半年间,上证指数从5261.56点跌到了2736.10点,跌幅高达48%。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样凌厉的跌幅,只有在新中国股市初创时期的1992年、1994年有过两次,而那时和现在的区别在于那时的总市值只有几百亿元,而我们现在的市值最高逾三十万亿元。所以可以这么说,这么短的时间内,损失近十余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值,在全世界证券发展史上都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跌幅堪比一次全球意义上的股灾。其对于中国国民财富的损失,远远超过了美国的次贷危机。
在这轮股灾中,各种投资力量的损失。应该是巨大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尤其是作为市场主流力量的公募投资基金,其损失尤为重大。而在一片哀鸿遍野的证券类理财产品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股新生的投资力量,小荷才露尖尖角,展示了强有力的生命力。
至2008年6月底,借助信托平台的阳光私募发行总数已经达到了近300家,其中有一半左右是纯粹从事股市二级市场操作,如果以每家私募基金1亿元的资金额计算,大约现在直接运作于二级市场的阳光私募基金市场规模有150亿元的规模。尽管与2万亿元的公募基金规模相比,私募基金的市场份额还微不足道,但是其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
上半年,公募基金的发行随着股市的转冷,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最少的公募基金,一次发行规模已经萎缩到几亿元,而私募基金的募集速度却丝毫不见减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阳光私募基金的募集大约已经达到了每个工作日成立一家的水平,从这点看,阳光私募的市场话语权正在逐步形成。
中国阳光私募基金排行业绩榜,是中国阳光私募基金行业第一份全面反映信托证券投资总体状况的的榜单,收录了全国近三十家信托公司的近130家私募基金的业绩数据。这次公布的半年榜单,是从中挑出运行时间超过半年的72个私募产品,基本显示了这半年来私募基金的运行业绩情况。
私募平均损失远小于公募基金
按照阳光私募基金净值公布的规律,在中国阳光私募基金业绩排行榜(半年榜)中,每个产品都从07年12月到08年6月中截取六个月的时间,按照其绝对收益排名。榜单显示:在所有有六个月连续业绩展示的72家阳光私募基金中,有6家的半年收益率为正数。没有一家私募基金的半年业绩收益率低于大盘48%的跌幅。72家私募产品的平均回报为-21.06%,今年上半年,私募基金的总体平均亏损不仅比同期大盘跌幅(-43.75%)少许多,比同类型公募基金的损失(平均-32.04%)也少不少。
半年冠军是武当
这次半年榜显示,08年上半年的业绩总冠军是由深圳武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武当系列产品,在大盘接近腰斩的情况下,其第一期产品武当一期的半年绝对回报率达到惊人的10.28%,武当资产的掌门人曾是 长盛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同德、长盛同智优势成长(基金同智)、长盛成长价值基金经理的田荣华。事实上,武当系列产品的第二期,从08年1月10日到6月10日,其净值也只损失了2.68%,只是由于操作时间未满半年,而未列入半年排行榜。
而由原公募明星基金经理人江晖操盘的星石系列产品,也排在了榜单非常靠前的位置。另外,新同方这家以几乎全清华毕业生为主力的豪华团队,除了这次上榜的第九名的新同方一期外,其另外一个产品新同方二期从08年3月28日操作至今,也只有0.02元左右的损失,净值还保存在0.98元附近。而在云南信托平台上运作的中国龙系列,总体业绩也很不错。
除了以上几家私募外,排在排行榜中位线以上位置的有塔晶系列、朱雀系列、天马系列和景林系列。
由于沪深股市在今年上半年的一路下跌,就算是所谓的价值型蓝筹股票,跌幅也丝毫不逊于投机个股,所以在上半年的股市操作中,择时策略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择股。在这一轮下跌中,开始市场认为是超涨回调,但是到3、4月间,行情性质已经发生变化,对未来通货膨胀压力的恐惧,对未来微观企业业绩的担忧,开始逐步弥漫到整个市场,所以接下来的几个月,主流机构一致看空,股指单边下跌,几乎没有反弹机会。
这次榜单中排名靠前的私募基金,无疑是对这轮行情的性质早有所察觉,无一不是坚守轻仓原则,适当短促出击,如江晖管理的星石系下的产品,在春节后就几乎一直空仓以待,最后从四五千的山顶一直熬到了二千多点的山谷附近,而死守价值投资的一些私募,在这轮下跌行情中净值折损颇多。尤其是在印花税行情中,丝毫没有反弹减仓的机构,排名相对落伍。
从第一财经中国阳光私募排行版的半年榜单看,相对来说,是由原券商高管或者原公募基金基金经理管理的私募基金业绩较好。
位列前五的产品,除了排名前三的武当产品、星石系产品外和中国龙精选外,原券商渊源和明星基金经理操盘的私募产品,在业绩中位线(即排名36位以上者)还占据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数量,像民森B号(排名第20位),民森A号(排名第21位);朱雀1期(排名第23位)和朱雀2期(排名第24位);还有景林系列的两个产品景林丰收(第28位)和景林稳健(第29位)、塔晶系列三个产品塔晶狮王一号(第17位)塔晶狮王2号(第26位)塔晶犀牛(第31号),天马的两个产品------天马一期(排名第16位)和LIGHTHOUSE(排名第27位)。如果全部计算在内,在业绩排名前一半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私募产品背后闪耀着的是券商人员或者原公募基金经理人员。
中国龙系列,此次排名不错,13家产品中有9家排在前20名,这个产品相对比较特殊,其是云南信托自行发行,由其内部自行操作的一个系列产品,大都为07年成立的产品。
谁落下风
如秉承坚守价值投资理念的两大私募基金,林园投资管理公司的林园一期(此次排名在72家私募中位列63位)、林园二期(第60位)、林园三期(第55位)和但斌旗下东方港湾投资公司的东方港湾马拉松(第65位),在这一轮普跌行情中,也许是没有控制好仓位,相对比较靠后。其他如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三个产品:明达一期(第67位)、明达二期(第57位)、明达三期(第68位),上海睿信投资管理公司的睿信1、2、3、4期,此次排名也相对不很理想,分别只有第56、第69、第70、第71位,在所有72个产品中,业绩几乎垫底。
如果从更加长远的时间跨度看,明达1期,成立于05年的11月28日,成立时的上证指数为1110.81点,到08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为2736.10点,两年半指数涨幅为146%,明达一期原始的100元净值为95.79元,加上期间分红的88元,如果不算投资复利,明达1期的回报率为83.79%,也就是说,明达1期的投资回报率,不到上证指数的60%。明达2期成立于06年10月24日,至08年6月10日公布净值为131.95元,期间收益率为31.95%,而大盘从06年10月24日的1805.18点到今年6月10日的3072.33点,同期涨幅为70.2%,明达2期涨幅约等于大盘涨幅的一半不到。明达3期,成立至今大盘是下跌了12.95%但是其市值却下跌了27.04%。
而作为民间股神的林园,其旗下的三个产品,回报率分别为-8.5%,-41.34%和-40.49%,同期大盘跌幅为1.71%,47.08%,47.56%。凭心而论,如果去掉股神的光环,林园的投资回报率还算基本合格,也没有跑输大盘多少点数。按照成熟证券市场的一般法则,基金长期战胜市场的概率本来就不大。
而此次排名几乎垫底的睿信系列私募,长期业绩就差强人意,其成立的四家产品,其中一家涨幅不及大盘涨幅的五分之一,其余四家的跌幅,都要超过大盘跌幅30%左右。
当然,由于此次评选要求所有私募基金都是成立半年,操作时期都超过六个月。而在此轮大跌中,还有一些股评人士出面成立的私募基金产品,在这半年中,跌幅更加惨烈。
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深圳乃至全国市场叱咤风云的安妮,其开办的银星宝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发行了一款阳光私募产品,从08年1月4日到6月底,100元净值只剩下57.48元。
而在这段时间跌幅最大的私募产品是由号称西部股王的阮杰创立的鑫鹏1号,近半年亏损达到了55.69%,而且这个产品,如果需要赎回,在一年内还必须缴纳3%额赎回费。
私募基金的操作风格和地域风格
在地域分布上,大部分的私募基金的根据地在深圳和上海,连从名称上看似乎是以北京为基地的新同方系列,尽管其现在的主要成员大都是具有清华大学背景的金融精英,但是其招聘广告上的职位要求工作地点还是在上海等地。这说明中国除了沪深外的私募基金市场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在榜单中,以北京为基地的主要是原嘉实基金的基金经理、天相投资研究总监的魏上云和原嘉实主题基金基金经理王贵文担纲的私募。
从信托公司看,所列的72家私募产品,深圳国投和平安信托分别占去了36家和12家,而云南国投平台上仅此中国龙一个系列私募公司产品,就占去了13家,剩下的11家私募产品为中投信托、华宝信托、北京国投、中泰信托、厦门信托、中融信托6家瓜分。
在同一家公司的不同产品中,有一些私募基金采取了风格绝对类似的组合,如江晖管理的星石一期、二期、三期,杨俊管理的晓阳一期、二期,王贵文管理的隆圣一号、二号、三号、四号,景林投资的景林丰收和景林稳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产品应该就相当于一个产品,可能因为已经招满了50位自然人,而分拆成为一期二期三期,其投资决策应该还是集体领导、集体负责,或者核心人物自己操盘。从现在的排名看,这应该是绝大部分私募基金共同的操盘特征。
简单计算各家信托公司承载的产品最终的绝对回报率,云南信托无疑是最优的私募平台,其产品的平均市场回报率远远超越了其他信托。( 报告撰写人:第一财经阳光私募基金数据库课题组)
特别观察:
上半年最佳公募业绩仅为私募平均水平
今年上半年的股市大跌,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谁做得较好,谁的损失较小,市场上一直有不同的声音,随着第一财经中国阳光私募业绩排行榜(半年榜)的推出,用数据说话,解析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谁回报率高,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之所以过去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无法进行业绩比较,比较重要的是私募基金的每月净值公布日不同,随着中国阳光私募基金排行榜半年榜的推出,我们才能相对精确地比较两者的同时期业绩回报率,现在,我们统一设定07年12月20日到08年6月20日,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相对一致的基准日。
其次,在这次比较中,我们只选取私募基金中在信托平台发行,按照规范进行业绩提成(即投资管理人只提取盈利的20%)的私募基金。结构化操作的私募基金、专打新股的私募基金不在此列;对公募基金,只选取从事中国A 市场操作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有持仓限制的混合型基金、QDII基金、货币式基金、债券型基金也不在对比品种之列。
在公募基金中,我们采集到的股票型公募基金有166家,其半年绝对平均回报率为-32.04%,私募基金我们采集了有可靠数据的72家,其半年绝对回报率为-21.06 %,在回报率分布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购买私募基金,去年最大的收益率区间集中在-20%到30%之间,而购买公募基金,则亏损程度可能比购买私募产品高10%。
在半年的操作中,公募基金回报率最高的是华宝兴业多策略成长,回报率为-19.31%,而私募基金有6家产品取得了正回报的骄人业绩,亏损比例控制在20%之内的私募产品有33家,占中统计样本数的46%,换言之,差不多有接近一半的私募产品,成绩超越了公募基金半年业绩最好的产品。在业绩对比中,私募基金明显战胜了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上半年业绩最差的是友邦华泰红利ETF,约为-45.09%;私募基金最差的是深国投发行的尚诚,回报率为-47.63%。在私募基金中,有8个产品回报率低于-40%,占总体样本的11%,公募基金有15个产品回报低于-40%,占总体样本的9%,而且,其中有10个低回报的产品是指数化被动型投资产品,在这一方面,公募基金明显占优。
综上所述,私募基金在回报率上,相对于公募基金,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业绩波动要大于公募基金。
所以,投资者如果要选择私募基金产品,在产品挑选上,要比挑选公募产品,更加重视私募基金的过往业绩回报和行业声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挑选私募产品,只要不去选择一些过往业绩很差的私募,其挑中好产品的概率还是远远要大于公募的。
机制决定私募胜过公募
私募基金跑赢大盘,也许有今年上半年单边市场的客观因素,但是有接近一半的私募基金都跑赢了业绩最优秀的公募基金,其中很难说没有一些必然的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是公募产品的操作限制,股票型的公募基金必须持有至少60%的仓位,这样的仓位在单边下跌市中,是无法规避风险的,何况,今年的大跌还有一个规律,就是价值型股票跌幅一点也不比投机型的股票少,尤其印花税行情后,绩优股的轮番跳水,使得崇尚价值投资的公募基金业绩惨不忍睹。
而私募基金,仓位非常灵活,可以在跌势中完全空仓,也可以在反弹中迅速满仓,这次业绩排名靠前的私募基金,就是在择时上有过人之处,否则在单边下跌世道中,很难会有正回报。
其次,私募基金规模较小,这也是其跑赢公募基金的很重要原因。相对于公募基金动辄上百亿元的资金,一般私募四五千万的资金规模,在市场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很容易在一二天内完成仓位转移和个股调整,尤其是在熊市中,公募基金经理就算是判断正确,也无法抛出看淡的个股,只能坐等大盘下跌。
第三,公司分配机制的巨大差别,国内优秀的基金经理,在07年的牛市中,一般的年薪加奖金为二百万元人民币左右,而一旦他们离开公募基金做私募,同样的付出,收入至少以十倍计。许多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也给有实力的投研人员分配一定的股份。所以私募基金的分配机制能够使得管理人的巨大能量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困扰公募基金多年的老鼠仓问题,因为私募基金的所有制特征,也得到了很好的规避,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大都以民营形式存在,凭借的就是信誉和业绩立身,主要盈利模式是业绩提成,客户的利益和操盘手的利益高度一致,借助老鼠仓损公肥私的行业“潜规则”在私募基金不存在生存土壤。
撰写人:第一财经阳光私募基金数据库课题组
中国阳光私募基金业绩排行榜(2008年上半年)
注:按照阳光私募排行榜的制作规则,半年及其更长周期的业绩,以绝对回报率作为排名依据。
资料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
序号 私募基金产品简称 产品成立日期 绝对净值 同期基准指数 取值 投资 信托公司
增长率 增长率(%) 日净值 管理人
1 武当1期 2007-11-12 10.28% -40.48% 1.1347 武当 深国投
2 中国龙精选 2007-06-15 6.18% -42.71% 1.4114 中国龙 云南信托
3 亿龙中国2期 2007-02-16 5.63% -40.48% 1.8115 涌金 深国投
4 星石2期 2007-07-30 5.40% -43.85% 1.174 星石 深国投
5 星石1期 2007-07-30 5.16% -43.85% 1.1725 星石 深国投
6 星石3期 2007-08-27 4.96% -43.85% 1.1343 星石 深国投
7 亿龙中国 2006-04-18 -2.56% -33.53% 3.0038 涌金 深国投
8 中国龙价值5期 2007-11-22 -3.40% -42.71% 0.9775 中国龙 云南信托
9 新同方1期 2007-07-12 -4.03% -40.48% 1.1548 新同方深国投
10 中国龙增长6期 2007-11-08 -5.92% -42.71% 0.8805 中国龙 云南信托
11 中国龙增长1期 2007-04-30 -6.27% -42.71% 1.7174 中国龙 云南信托
12 中国龙增长5期 2007-11-20 -6.65% -42.71% 0.9399 中国龙 云南信托
13 中国龙增长2期 2007-10-19 -6.73% -42.71% 0.8487 中国龙 云南信托
14 中国龙价值6期 2007-12-04 -6.78% -42.71% 0.9467 中国龙 云南信托
15 中国龙价值2期 2007-07-17 -7.04% -42.71% 1.3582 中国龙 云南信托
16 天马 2006-09-11 -7.25% -33.53% 1.5248 天马 深国投
17 塔晶·狮王1号 2007-09-03 -8.39% -42.71% 0.9155 塔晶 华宝
18 中国龙 2003-08-01 -8.72% -42.71% 4.153 中国龙 云南信托
19 淡水泉成长1期 2007-09-06 -9.48% -42.71% 0.972 淡水泉 平安
20 民森B号 2007-06-25 -9.61% -44.15% 1.2082 民森深国投
21 民森A号 2007-06-25 -10.07% -44.15% 1.1995 民森 深国投
22 中国龙价值3期 2007-09-24 -10.18% -42.71% 0.926 中国龙 云南信托
23 朱雀1期 2007-09-17 -10.33% -42.71% 0.9383 朱雀 深国投
24 朱雀2期 2007-09-17 -10.38% -42.71% 0.9365 朱雀 深国投
25 塔晶·狮王2号 2007-10-08 -11.57% -42.71% 0.8335 塔晶 华宝
26 中国龙价值4期 2007-09-29 -11.70% -42.71% 0.8576 中国龙 云南信托
27 天马LIGHTHORSE 2006-10-09 -12.18% -42.71% 1.7743 天马平安
28 景林稳健 2006-10-31 -13.64% -40.48% 2.3112 景林 深国投
29 景林丰收 2007-3-30 -13.99% -43.85% 1.3449 景林深国投
30 盛海平安德丰 2007-02-08 -14.45% -42.71% 1.3127 盛海平安
31 塔晶·犀牛 2007-07-20 -14.48% -40.48% 1.0734 塔晶 中泰
32 证大1期 2007-02-05 -14.50% -42.71% 1.7219 证大平安
33 以太 2007-07-20 -16.46% -47.76% 1.0141 以太 中融
34 尚雅1期 2007-11-20 -21.22% -40.48% 0.8041 尚雅 深国投
35 金牛1期 2007-01-16 -22.15% -42.71% 0.8916 金牛 平安
36 证大价值3期 2007-08-30 -22.28% -42.71% 0.7684 证大 平安
37 证大增长2期 2007-06-15 -22.66% -42.71% 0.8986 证大 平安
38 中国龙进取 2004-06-15 -22.69% -42.71% 1.1356 中国龙 云南信托
39 道合1期 2007-09-13 -22.99% -43.85% 0.6999 道合 深国投
40 尚雅3期 2007-12-03 -24.21% -40.48% 0.7615 尚雅 深国投
41 隆圣1号 2007-11-07 -24.52% -40.48% 0.7666 隆圣 中投
42 隆圣2号 2007-11-07 -24.78% -40.48% 0.7633 隆圣 中投
43 柏坊龙马1期 2007-11-16 -24.86% -44.15% 0.8029 柏坊 深国投
44 金域蓝湾1期 2007-12-03 -26.73% -42.71% 0.7019 金域蓝湾 深国投
45 证大价值 2007-10-29 -26.83% -42.71% 0.7272 证大 华宝
46 隆圣4号 2007-11-20 -27.29% -40.48% 0.7398 隆圣 中投
47 中国龙价值1期 2007-05-31 -27.50% -42.71% 1.1753 中国龙 云南信托
48 隆圣3号 2007-11-20 -27.53% -40.48% 0.7359 隆圣 中投
49 晓扬中国机会2期 2007-02-28 -28.07% -42.71% 0.8411 晓扬 平安
50 晓扬中国机会1期 2006-10-17 -28.22% -42.71% 1.1339 晓扬 平安
51 塔晶·华南虎1号 2007-10-24 -28.29% -48.00% 0.7365 塔晶 厦门信托
52 启明星 2007-06-15 -28.52% -42.71% 0.8011 柘弓平安
53 价值投资1期 2006-06-12 -34.69% -41.07% 0.656 惠理 平安
54 云程泰增值1期 2007-08-01 -36.84% -42.71% 0.6953 云程泰 北京信托
55 林园3期 2007-09-20 -38.09% -42.71% 0.5951 林园 深国投
56 睿信1期 2007-02-08 -38.09% -40.48% 1.042 睿信 深国投
57 明达2期 2006-10-24 -38.50% -40.48% 1.3195 明达 深国投
58 红山2期 2007-09-06 -38.70% -43.85% 0.6393 红山深国投
59 美联融通1期 2007-10-30 -38.96% -42.71% 0.5963 美联融通 深国投
60 林园2期 2007-09-17 -39.07% -42.71% 0.5866 林园 深国投
61 开宝1期 2007-11-19 -39.36% -42.71% 0.5896 开宝 深国投
62 万利富达 2007-03-20 -39.46% -43.85% 1.1256 万利富达 深国投
63 林园1期 2007-02-28 -39.50% -43.85% 0.915 林园深国投
64 红山1期 2007-09-06 -39.51% -43.85% 0.6299 红山深国投
65 东方港湾马拉松 2007-02-28 -40.84% -42.71% 0.9921 东方港湾 平安
66 道合2期 2007-11-20 -43.22% -43.85% 0.5635 道合 深国投
67 明达1期 2005-11-28 -43.64% -42.71% 1.0274 明达 深国投
68 明达3期 2007-04-02 -43.73% -43.85% 0.7296 明达深国投
69 睿信2期 2007-06-15 -43.88% -44.15% 0.583 睿信深国投
70 睿信4期 2007-07-03 -45.60% -44.15% 0.6157 睿信深国投
71 睿信3期 2007-06-16 -46.65% -44.15% 0.5493 睿信 深国投
72 尚诚 2007-03-28 -47.63% -43.85% 0.8433 尚诚 深国投
平均 -21.06%
2008上半年阳光私募基金业绩大胜公募作者:张师丞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日期:2008-7-5 21:38:06——2008年上半年72家阳光私募产品业绩排行大点评
-策划 《红周刊》编辑部 统筹 江涛
-红周刊特约作者 张师丞
编者按:
继今年上半年主动清盘后,人称“中国私募基金教父”的赵丹阳在6月底又做了一件令人颇感震撼的事情——以211万美元的竞拍价格,获得与“股神”巴菲特共进慈善午餐的资格。尽管这顿饭恐怕要到明年才能吃成,但阳光私募这一特殊的投资群落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红周刊》也适时地推出一份阳光私募的业绩排行榜,对其今年上半年以来的业绩进行评点,有三大特征表现突出。
在此次半年度业绩排行榜公布后,《红周刊》还将在以后的每个月、每个季度予以公布,并对其中的私募明星基金经理进行系列采访,希望通过持续关注阳光私募这一新生的投资力量,让更多的投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工具。
•特征之一•
阳光私募上半年远远跑赢大盘
中国股市自2007年年底开始,到今年6月末短短半年间,上证综指从5261.56点跌到2736.10点,跌幅高达48%。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样凌厉的跌幅,只有在新中国股市初创时期的1992年、1994年有过2次。而那时的总市值只有几百亿元,现在的市值则有几十万亿元。
在这轮股灾中,各种投资力量的损失应该是巨大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尤其是作为市场主流力量的公募投资基金,其损失尤为重大。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除8只QDII基金之外,409只公募基金的总资产共缩水8000亿元。在哀鸿遍地的证券类理财产品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股新生的投资力量,小荷才露尖尖角,展示出其强有力的生命力。
据本次在《红周刊》最新出炉的中国阳光私募基金2008年上半年业绩排行榜显示,在2008年上半年,“阳光私募”净值损失远远小于大盘跌幅。在公募股票型基金净值满盘皆输、平均损失在30%以上的惨淡状况下,还是有6只阳光私募基金产品在今年上半年顽强地取得了正收益,最多的净值增长超过了10%。可以这样说:“阳光私募”成为今年上半年理财市场中相对安全的避风港。
阳光私募渐露尖尖角
中国的私募基金信托化,也就是“阳光化”,应该始于在深圳国投发行的由赵丹阳创立的赤子之心私募产品,由此,深国投成为信托公司当中“第一个吃螃蟹者”,而赵丹阳也被称为“私募基金教父”。
经历了几年的探索之后,2007年上半年,由于股市行情大涨,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高涨,借助信托平台发行的集合证券理财产品,即俗称的“阳光私募”迎来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第二波发展高峰则是在2008年春节过后,以吕俊、何震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
至2008年6月底,阳光私募基金的发行总数已经达到近300家,其中有一半左右是纯粹从事股市二级市场操作的。如果以每家私募基金1亿元的资金额计算,现在直接运作于二级市场的“阳光私募”市场规模有150亿元。尽管与2万亿元的公募基金规模相比,私募基金的市场份额还微不足道,但其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
2008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的发行随着股市的转冷,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有的公募基金首次发行规模已经萎缩到几亿元,而私募基金的募集速度却丝毫不见减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阳光私募基金的募集大约已经达到每个工作日发行一家的水平,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本次发布的中国阳光私募基金2008年上半年业绩排行榜,是中国阳光私募基金行业第一份全面反映私募基金信托证券投资总体状况的榜单,收录了全国近30家信托公司的近130家私募基金的业绩数据。这次公布的半年榜单,包括了72家运行时间超过半年的私募产品,基本显示了这半年来私募基金的运行业绩情况(相关数据资料见本期红周刊P68页)。
此次排行选取的时间是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6月底,按照其绝对收益排名。榜单显示:在72家有连续6个月业绩展示的阳光私募基金中,有6家的半年收益率为正数。虽然其他66家没有取得正收益,但均跑赢了大盘(上证综指同期跌幅为48%)。72家私募产品的平均回报为-21.06%,也跑赢了165只股票型公募基金的平均回报(平均-32.04%)(相关数据资料见本期红周刊第67页)。
武当资产拔得头筹
本次阳光私募上半年业绩排行榜显示,2008年上半年的业绩总冠军是由深圳武当资产公司管理的武当系列产品,在大盘接近腰斩的情况下,其第一期产品武当一期的半年绝对回报率达到惊人的10.28%。武当资产的掌门人田荣华曾是管理过长盛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同德、长盛同智优势成长(基金同智)、长盛成长价值的基金经理。事实上,武当系列产品的第二期,从2008年1月10日~6月10日,其净值也只损失了2.68%,只是由于操作时间未满半年,而未列入本次排行榜。
由原公募明星基金经理人江晖操盘的星石系列产品,也排在了榜单非常靠前的位置。另外,新同方这家以几乎是清华大学毕业生为主力的团队,除了这次上榜的第九名新同方一期外,其另外一个产品新同方二期从2008年3月28日操作至今,其净值还保持在0.98元附近,而在云南信托平台上运作的中国龙系列产品,总体业绩也很不错。排在排行榜中位线(即排名36位)以上的还有塔晶系、朱雀系、天马系和景林系。在股指单边下跌,几乎没有反弹机会的行情下,取得这样的业绩尤显可贵。
由于沪深股市在今年上半年以来一路下跌,就算是所谓的价值型蓝筹股票的跌幅也丝毫不逊于投机类个股,所以,在上半年的股市操作中,择时策略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择股。这次榜单中排名靠前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无疑对这轮行情的性质早有所察觉,无一不是坚守轻仓原则,适当短线出击。如从相关净值表现看,江晖管理的星石系在春节后就几乎一直空仓以待,从5000多点的山顶一直熬到2000多点的山谷附近,而死守价值投资的一些私募如东方港湾马拉松、林园系等,则在这轮下跌行情中净值折损颇多。尤其是在印花税行情中,丝毫没有反弹减仓的机构排名相对落伍。
从榜单看,相对来说,排名居于中游水平的阳光私募产品中,90%以上的私募产品背后闪耀着原券商人员或者原公募基金经理的投资智慧。除了排名前三的武当产品、星石系和中国龙精选外,有券商渊源和明星基金经理操盘的私募产品,在业绩中位线上占据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数量,如民森B号(第20位)和民森A号(第21位)的管理人就是国内第一批基金经理蔡明;朱雀1期(第23位)和朱雀2期(第24位)的管理人李华轮和梁跃军曾是西部证券负责投资自营业务的高管;还有前国信证券总裁助理蒋锦志则掌舵景林系列的两个产品景林丰收(第28位)和景林稳健(第29位)等。
云南信托一枝独秀
在地域分布上,大部分的私募基金的根据地在深圳和上海,就连从名称上看似乎是以北京为基地的新同方系列,尽管其现在的主要成员大都是具有清华大学背景的金融精英,但是其招聘广告上的职位要求的工作地点还是在上海等地。在榜单中,以北京为基地的主要原基金泰和基金经理、天相投资研究总监魏上云管理的云程泰和原嘉实主题精选基金的基金经理王贵文管理的隆圣系。
从信托公司看,所列的72家私募产品中,深圳国投和平安信托分别发行了36家和12家,而云南国投平台上仅发行了中国龙一个系列的产品就达13家,剩下的11家私募产品分别被中投信托、华宝信托、北京国投、中泰信托、厦门信托、中融信托6家瓜分。
在同一家公司的不同产品中,有一些私募基金采取了风格绝对类似的组合,如江晖管理的星石一期、二期、三期,杨骏管理的晓阳一期、二期,王贵文管理的隆圣一号、二号、三号、四号,景林投资的景林丰收和景林稳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产品应该相当于一个产品,可能因为法规所限,每个产品只能招满50位自然人,因此分拆成为一期、二期、或三期等,其投资决策应该还是集体领导、集体负责,或者核心人物自己操盘。从现在的排名看,这应该是绝大部分阳光私募产品共同的操盘特征。
简单计算各家信托公司发行的产品的最终绝对回报率,云南信托无疑是最优秀的私募平台,其产品的平均市场回报率远远超越了其他信托公司(见图2)。中国龙系列此次排名相当不错,13家产品中,有9家排在前20名。不过,这个产品相对比较特殊,是一个由云南信托自行发行,由其内部自行操作的系列产品,大都为2007年成立。
•特征之二•
民间高手做私募 败多胜少
私募基金操盘手的三大来源
从这份相对观察时间较长的榜单中,我们大致可以厘清中国阳光私募基金在这一年的大致回报风格,也可以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投资管理人,即操盘手,可能为投资者带来比较丰厚的回报。
从私募基金投资管理公司的组成人员来源看,私募基金的核心人物一般有三个主要来源:
第一类是一些民间的市场派人士。最早有深圳的刘明达成立的明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最有名的是有“民间股神”之称的林园成立的林园投资,也有上个世纪90年代活跃于证券股评界的安妮女士成立的深圳市银信宝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还有“西部股王”阮杰主持的陕西鑫鹏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他们往往通过股评或者媒体宣传积累了一些名气后,或者代客理财,或者开发炒股软件,等到私募产品信托化后,就借助原来的市场口碑,聚拢来一批粉丝,开始了私募阳光化的过程。
第二类是以原证券公司人士出来创办的一些投资公司,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原君安证券系的一些名角,如君安研究所的才子但斌创办的东方港湾,原君安总裁杨骏和君安资产管理公司的康晓阳,也各自创办了深圳市晓扬投资公司和深圳市天马资产管理公司。他们的眼界、市场号召力和客户资源,相比第一类都更加具有优势。
第三类是原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这是阳光私募基金经理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比较有名的有尚雅、尚诚、道合、隆圣……这批职业经理人一般都是公募基金里面比较优秀的人才,有的是原公募基金中的明星基金经理,有的还是基金公司投资总监一级的高管人员,其优势是年纪轻、学历高、操盘讲究价值投资、组合投资,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普遍经过了于千军万马中拼杀的实战,显示出不俗的功力。比如这次在榜单上非常耀眼的是原工银瑞信基金投资总监江晖主持的星石投资,其所辖的3个私募产品在半年的股市惨跌中均保持了绝对正回报,另外,还有缔造了上投摩根3年辉煌的吕俊、曾掌管过200多亿资金的广发明星基金经理何震,也都在2008年上半年纷纷转投私募。
民间高手水平相对“业余”
从这次排行榜最后结果看,尽管以市场人士为代表的第一类私募基金操盘手的投资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不过与券商、公募基金的专业投资人士相比,他们的水平还是相对显得“业余”了一些,其业绩普遍不如人意。
如林园投资管理公司的林园一期(第63位)、林园二期(第60位)、林园三期(第55位)在这一轮普跌行情中,也许是没有控制好仓位,相对比较靠后。其他如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3个产品:明达一期(第67位)、明达二期(第57位)、明达三期(第68位),以及上海睿信投资管理公司的睿信1、2、3、4期,此次排名也相对不很理想,分别只有第56、第69、第70、第71位,在所有的72个产品中,业绩几乎垫底。
如果从更加长远的时间跨度看,明达1期成立于2005年11月28日,成立时的上证综指为1110.81点,到2008年6月30日,上证综指为2736.10点,2年半以来的大盘涨幅为146%,而明达一期原始的100元净值为95.79元,加上期间分红的88元,如果不算投资复利,其回报率为83.79%。也就是说,明达1期的投资回报率不及大盘的60%。明达2期成立于2006年10月24日,至2008年6月10日,其公布的净值为131.95元,期间收益率为31.59%,而大盘同期涨幅为70.2%,该产品的回报率不及大盘涨幅的一半。明达3期表现更是差强人意,成立至今大盘下跌了12.95%,但是其净值却下跌了27.04%。(见附表)
而此次排名几乎垫底的睿信系的长期业绩更是差强人意,其成立的4家产品中,其中一家涨幅不及大盘涨幅的20%,其余3家的跌幅都超过大盘跌幅30%左右。
相对而言,作为“民间股神”的林园,其旗下的3个产品回报率分别为1.71%,47.08%,47.56%,同期大盘跌幅为-8.5%,-41.34%和-40.49%。凭心而论,如果去掉股神的光环,林园的投资回报率还算基本合格,基本跑赢大盘。因为按照成熟证券市场的一般法则,基金长期战胜市场的概率本来就不大。
当然,由于此次业绩排行榜单要求进入评选的私募基金操作时期都超过6个月,因此今年以来成立的阳光私募产品并未参与评选。但在此轮大跌中,一些由市场人士出面成立的私募基金产品,在这半年中的跌幅更加惨烈。
如安妮开办的银信宝投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发行了一款阳光私募产品,从2008年1月4日到6月底,100元净值只剩下57.48元。而在这段时间跌幅最大的私募产品则是由号称“西部股王”的阮杰创立的鑫鹏1号,近半年亏损达到55.69%,而且这个产品如果需要赎回,在一年内还必须缴纳3%的高额赎回费。
•特征之三•
半数阳光私募业绩超越最牛公募
在今年上半年的股市大跌行情中,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谁做得较好,谁的损失较小,市场上一直有不同的声音。随着中国阳光私募2008年上半年业绩排行榜的推出,用数据说话,解析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谁的回报率高,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过去之所以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无法进行业绩比较,一个比较重要的是各阳光私募基金产品的每月净值公布日不尽相同。为了相对精确地比较两者的同时期业绩回报率,我们统一将2007年12月20日到2008年6月20日,设定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相对一致的基准日。
其次,在这次比较中,我们只选取私募基金中在信托平台发行,按照规范进行业绩提成(即投资管理人只提取盈利的20%)的私募基金,结构化操作的私募基金、专打新股的私募基金不在此列;对公募基金,只选取从事中国A股市场操作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有持仓限制的混合型基金、QDII基金、货币式基金、债券型基金也不在对比品种之列。
在公募基金中,我们采集到的股票型公募基金有165家,其半年绝对平均回报率为-32.04%,私募基金中,我们采集了有可靠数据的72家,其半年绝对回报率为-21.06 %,在回报率分布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私募基金上半年最容易取得的收益率集中在-20%到-30%之间,而公募基金的亏损程度可能比私募产品至少高10%(见图3)。
半数私募业绩战胜最牛公募
在2008年上半年的操作中,公募基金回报率最高的是华宝兴业多策略成长,其回报率为-19.31%,而私募基金有6家产品取得了正回报的骄人业绩,亏损幅度在20%之内的私募产品有33家,占中统计样本数的46%。换言之,差不多有接近一半的私募产品的成绩超越了公募基金半年业绩最好的产品。在业绩对比中,私募基金明显战胜了公募基金。
在私募基金中,有8个产品回报率低于-40%,占总体样本的11%,上半年业绩最差的是深国投发行、由原来明星公募基金经理肖华掌舵的尚诚,回报率为-47.63%;公募基金有15个产品回报低于-40%,占总体样本的9%。其中,有10个低回报的产品是指数化被动型投资产品,上半年业绩最差的是友邦华泰红利ETF,回报率约为-45.09%。从这一方面看,公募基金明显占优。
综上所述,私募基金在回报率上,相对于公募基金呈现出“马太效应”,即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业绩波动要大于公募基金。所以,投资者如果要选择私募基金产品,在产品挑选上,要比挑选公募基金产品的时候,更加重视私募基金的过往业绩回报和行业声誉。
机制决定私募胜过公募
阳光私募基金跑赢大盘,也许有今年上半年单边市场的客观因素,但是有接近一半的阳光私募跑赢了业绩最优秀的公募基金,其中很难说没有一些必然的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是公募产品的操作限制,股票型的公募基金必须持有至少60%的仓位,这样的仓位在单边下跌市中是无法规避风险的。何况,今年的大跌中,价值型股票跌幅一点也不比投机型的股票小,尤其是印花税行情后,绩优股的轮番跳水,使得崇尚价值投资的公募基金业绩惨不忍睹。
而私募基金的仓位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跌势中完全空仓,也可以在反弹中迅速满仓。这次业绩排名靠前的私募基金就是在择时上有过人之处,否则在单边下跌市道中,很难会有正回报的。
其次,私募基金规模较小,这也是其跑赢公募基金的很重要原因。相对于公募基金动辄上百亿元的资金,一般私募四、五千万元的资金规模,在市场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很容易在一二天内完成仓位转移和个股调整,尤其是在熊市中,公募基金经理就算是判断正确,也无法抛出看淡的个股,只能坐等大盘下跌。
第三,公司分配机制差别大。国内优秀的基金经理在2007年的牛市中,一般的年薪加奖金为20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一旦他们离开公募基金做阳光私募,同样的付出,收入至少以10倍计。此外,许多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也给有实力的投研人员分配一定的股份。所以,私募基金的分配机制能够使得管理人的巨大能量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困扰公募基金多年的老鼠仓问题,由于私募基金的所有制特征,也得到了很好的规避。因为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大都以民营形式存在,凭借的就是信誉和业绩立身,主要的盈利模式是业绩提成,客户的利益和操盘手的利益高度一致,借助老鼠仓损公肥私的行业“潜规则”,在私募基金很难有存在的土壤。
“亲密接触”PE 银行“突破”直接融资作者:巫燕玲、朱紫云 来源:中国经营报 日期:2008-7-5 21:32:07
“银行现在非常积极找私募,私募也愿意和银行合作。”兴业银行(601166.SH)投行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信贷额度收紧形势下,掌握了大量信息、渠道和客户资源优势的商业银行早已不甘作壁上观,频频与掌握了大量资金、正在“物色”优质投资项目的PE(私募股权基金)合作,寻找业务突破。
  由此,银行与私募机构的合作不仅止于“分羹喝汤”,而是要开辟银行业务的新“蓝海”。
路径之一:期权贷款
  商业银行和私募的合作姗姗来迟。业内一种期权贷款(也称选择权贷款)正成为打通商业银行与私募“联姻”的通道。
  期权贷款在银行业内做得并不多,由于受《商业银行法》的限制,商业银行不能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但是可以通过期权贷款这种变通方式实现获取股权溢价收益的目的。目前中国银行(601988.SH)、工商银行(601398.SH)、建设银行(601939.SH)等国有控股银行已经开始尝试。
  据悉,这种贷款方式的具体操作是:由银行牵头与私募机构合作组建财团,为借款客户提供服务。首先,在贷款协议签订时,约定可把贷款作价转换成相应比例股权期权,但是银行不能持有期权,而是由私募机构持有,在行权期内行权。
  等到客户成功实现IPO后,私募机构抛售股权,银行与私募按之前约定比例分享客户上市后的股权溢价收益。
  实际上,银行从中获取的利润分成十分可观。“利润分成没有统一标准,由银行和私募基金双方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协商而定。如果银行议价能力强的话,甚至可以得到项目投资收益后20%的提成,这相当于私募基金的业绩提成水平。”上述兴业银行投行部人士说,目前兴业银行正在与客户进行期权贷款的谈判。“银行非常乐意在期权贷款上扮演主导作用,一些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往往是银行推荐给PE的首选。”
  “这是资本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的结合模式,一方面银行有机会分享一级市场的收益,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除了获得贷款之外,还可以得到PE的股权投资,是一种多赢。”兴业银行投行部人士说。
  但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低迷,企业上市速度有所放缓,期权贷款毕竟会占用银行贷款额度,短期内业务量不会很大。
  但兴业银行投行部人士认为,从长远看,未来全社会直接融资比重将逐步上升,间接融资比重逐步下降,银行作为传统的资金融通媒介作用将弱化。有资料显示,当前北美市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大致为5.4:1;从整个贷款占国家GDP的比重看,美国大致是30%,日本大致是70%,我国则超过100%。随着金融市场的发育成长,间接融资的比重必然逐步下降。
路径之二:有限合伙
  除了贷款方式外,银行还通过信托渠道发行私募股权信托计划,曲线进军直接融资。事实上,信托计划参与私人股权投资并不是稀奇的事情,但商业银行此前并未参与其中。
  2007 年,中信银行(601998.SH)与中信信托合作,发售两款私募股权信托计划——“中信锦绣一号”和 “中信锦绣二号”,主要投资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IPO战略配售、定向增发和其他股权投资项目。
  此后,民生银行(600016.SH)、招商银行(600036.SH)、光大银行、工行等均有相关产品发售,但对此类产品的宣传,商业银行表现低调。“这并不是适合大众的产品,虽然收益较高,但风险也较高。”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人民币产品总监郑智军表示。
  中信银行锦绣1号产品的期限为5年,预期年化收益率达6%~25 %。据记者了解,目前银行发售这些产品的期限主要在3到5年,起点100万元以上,主要投资一些pre-IPO项目。但郑智军认为,近期股市不好,“收益率很不好说”。
  此外,商业银行低调的更重要原因在于,此类私募股权理财产品仍存在一些政策桎梏,最主要的风险是退出机制。“目前还没有一家私募股权投资信托作为上市企业的发起人。”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陈巍表示。
  由于目前信托业缺乏有效登记等制度,因此证监会担心信托公司作为发起人股东无法确认其代持关系。证监会对信托公司作为企业上市发起人股东并不支持。
  “现在变通的做法是采取成立有限合伙公司的方式来规避政策限制。”一家股份制银行公司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具体而言,银行先找一家创投公司,联合信托公司募集信托资金;然后成立有限合伙公司,将来以有限合伙人公司身份入股所投资的企业,从而避免使用信托公司的名义。这样,私募股权投资信托可以规避上市审核监管。
  “由于有限合伙公司要求有一名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普通合伙人现在都是由创投公司承担,所以银行要先找一家创投公司。”上述股份制银行公司部负责人说。
  另外,私募股权投资信托可以通过协议转让和购并方式,将股权转让给第三方而实现退出。不过商业银行人士表示,这种方式通常使得信托计划的收益率较低。
PE新“蓝海”
  浦发银行(600000.SH)苏州分行副行长詹定国表示,商业银行可以围绕PE做一些金融服务方案或者提供增值服务,这方面的业务潜力巨大。“就像是银行业务的蓝海”。目前,浦发银行已经和十几个PE基金签订了合作协议。
  据了解,目前商业银行和PE的合作主要在三个层面:一是PE资金托管。单一的PE资金托管费用大约在千分之零点四到千分之一不等,而资金量大相对来说管理费率可以优惠,这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商业银行手头有客户资源,可以起到更好的中介作用。“一方面可以介绍大客户的闲置资金给PE,另一方面有优质的中小企业也可以作为投资项目。当然这种双赢的合作,就不仅仅是收取托管费,商业银行的中介费用可以视情况提高。”某国有银行公司投行部人士表示。而商业银行投行部经常也是作为渗入PE业务的部门。
  此外,银行比较重视有PE进入的企业,并给予一定的配套金融支持。“有PE进入的企业,由于先期做过尽职调查,相当于先替银行进行了体检,因此银行可以有选择的跟进贷款。”詹定国表示。但银行对于合作的PE也是有选择的,“主要是选择有良好投资记录的PE管理人。”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