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的实践训练场所[2]。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部分[3]。
  (一)校内实践基地现状
  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实训基地在民办高校教学工作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民办高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根据笔者对郑州市民办高校的了解,目前大部分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民办高校都有比较完备的校内实训室,如导游模拟实训室、中西餐服务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前厅实训室、模拟酒水酒吧实训室、校园旅行社等,且实训室的设备质量好、科技含量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实训系统。
  (二)校外实践基地现状
  校外实践基地相对于校内实践基地而言,面对的环境更复杂,可控性不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校自己做主,可控性强,实施起来力度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对象是不同的旅游企业,而旅游企业不欢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到岗实习。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实践的时间短。第二,为了保证实习生的工作质量,还需要进行培训。第三,同样需要支付实习生工资。所以,对于高校来讲,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相对来说存在一定难度。但校外实践又具有不可代替性,企业的现实经营环境在校内是无法模拟的,如何让企业积极与民办高校合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实践基地现状
  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对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都非常重视,但是却忽略了对教师实践基地的建设。学生的实践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指导老师就必须有丰富的旅游企业实践阅历。在前面我们分析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特点,该特点也决定了建立完善的教师实践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构建
  实践教学对于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建立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基地的发展模式,建设更完善、科学的实践基地,以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笔者认为,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模块:一是教师实践模块;二是学生实践模块;三是保障模块;四是反馈模块。教师实践模块。教师实践基地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与学校有合作的各旅游企业,二是社会上针对教师举行的各种专业培训。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重视任课教师尤其是实践教学老师的实践工作,加强对其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实践模块。
      学生实践模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为校内实践,即根据每门课程的实际需要,在课程中安排实践或结课后集中实践,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必要的服务技能,为校外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为校外实践,主要是学生到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强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为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校外实践基地可以分为两个小模块,第一是校企共建的企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旅游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学校或与学校隶属于同一个经济集团,这种旅游企业是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另一种形式是“订单式培养”,高校的学生和企业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企业在高校内部开办相应的学习班,企业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资助,学生毕业后要为企业服务一定年限。比如,2012年郑州华信学院管理学院与郑州裕达国贸酒店合作在郑州华信学院开办裕达班,裕达班学生的校外实践基地即为郑州裕达国贸酒店。这类的合作企业会是稳定的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
       第二是非校企共建的企业。这类企业与校企共建企业相比,易出现变动。与这类企业合作要抓住企业的需求,让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比如,学校可以把学生的实践时间安排在旅游旺季各旅游企业比较缺人的时候。保障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是为了保障教师实践和学生实践的良好运行,包括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两个方面。制度保障是指为适应实践基地建设需要,民办高校应该建立和健全各项实习基地建设的管理规定,使之科学化、制度化,从而建立完善的实践管理体制,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4]。进一步规范实践管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资金保障主要为教师实践和学生实践提供资金支持,如教师实践的经费、校内实训室建立和实训设备购买的费用,这是实践基地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反馈模块。这个模块主要的作用是反馈控制,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教师、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标准》、《教师、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办法》,随后依据这两项制度,对每次的实践活动总结得失。教师实践模块的良好运行可以指导并促进学生实践模块的更好运行;保障模块的建立可以保障教师实践模块和学生实践模块的良好运行;反馈模块的建立可以找出每次实践活动的成绩和不足,更好地促进下次实践活动的进行,从而提高整个实践教学的质量。本文来源:发表文章www.qikan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