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红顶商人,清ZF赐予一品顶戴,和他相比,我们熟知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只是二品大员;他是那个时代的华人首富,财产比清ZF国库都多,是同时代胡雪岩的4倍,可谓真正的“富可敌国”;他怀实业兴邦之志,一生先后在国内创办几十家企业,其中最负盛名的张裕酿酒公司辉煌至今;他做客白宫,受到美国总统威尔逊接见,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他就是著名爱国侨领,客家八贤之一,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在那个时代,世人皆知:南有胡雪岩,北有张弼士。
结识巴城总督
张弼士遇事能屈能伸,善于权变,对人仁义宽容,如同水浒中的及时雨宋江一般,广泛结交华侨和当地豪绅,尤其是与巴城(巴达维亚的简称,即现在的雅加达)的总督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对其飞黄腾达起了关键作用。据说当时有一个荷兰青年军官到他的酒吧喝酒,经常不付钱甚至还无理取闹。张弼士对他非但没有冷眼相看,而且既不要酒钱,还对他以礼相待。未曾想,若干年后这个青年军官竟成为了巴城当地的总督,对张弼士的事业发展帮了大忙。
由垦殖开始进军实业
接着,他把目光投入了垦殖开发。当时,荷属东印度殖民者为开发与掠夺鞭长莫及的岛屿资源,曾放手让华侨组织垦殖公司,张弼士发现欧洲市场大量需要印尼特色产品,便大力开垦荒芜的土地,大量投资种植业。1866年,他在荷属葛罗巴埠创办了裕和垦殖公司,大规模地开垦荒地,专门种植椰子、咖啡、橡胶、胡椒、茶叶等热带经济作物,并在垦殖区间种杂粮,获取了极大经济效益。1875年,他又在苏门答腊的阿齐创办了新的垦殖公司。1877年和1878年,他在荷属怡厘创办的裕业垦殖公司、爪哇日里创办的笠旺垦殖公司就有橡胶园八处,雇工近万人。
成19世纪末华人首富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30多年间,张弼士经营的企业风生水起,涉及印尼、马来西亚的许多重要行业,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获得了惊人的利润。据张弼士的堂侄、交通银行总核稽张赞成估计,张弼士早在光绪年间的个人财富就折合白银有8000万两之巨,比清ZF当年的财政收入(7000万两白银)还多1000万两白银,比当时江南首富胡雪岩的财产多出5000万两白银以上,成为富甲南洋的客家侨领,当之无愧的华人首富。
开启梅州人连任槟城领事的传奇
1894年,时任新加坡总领事的黄遵宪应诏回国,张弼士被委派代理新加坡总领事一职,而其调任所致的槟榔屿副领事出缺,张弼士推荐了张榕轩继任。正是由他举荐张榕轩继任槟城副领事一职,开启了清代5位梅州籍侨商连任槟城副领事的历程。张榕轩卸任后,职位由他的松口同乡兼亲家谢荣光继任,第四位的副领事则是谢荣光的女婿、梅江区三角镇人梁璧如,梁璧如之后另一位大埔人戴春荣接任副领事一职。民国成立后,槟榔屿副领事已改为正领事,又由戴春荣的儿子戴培元担任一段时期,可谓影响深远。
中国葡萄酒之父
张弼士受盛宣怀之邀,到烟台商讨兴办铁路、开发矿山事宜。发现此地具备种植酿酒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天然条件。于是在1892年,拿出300万两白银,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葡萄酿酒公司张裕酿酒公司。由于烟台当地葡萄品种不多,酿出来的葡萄酒也味道不佳,张弼士先后从欧美国家引进124个品种约120万株葡萄苗,经过反复试验,并与国产葡萄嫁接,终于栽培出上好的葡萄酒酿制原料。为了酿出上等美酒,张弼士曾三易西方酒师、最终聘请得奥地利的拔保为张裕酒师。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经营,张裕酿酒公司终于成为中国最早采用现代科技酿造葡萄酒的大企业,其规模堪称远东第一。至1908年,该厂已经出产葡萄酒二十多个品种,酒味醇厚,风行全国,远销海外,与贵州茅台酒等并列为中国八大名酒。
张裕葡萄酒一鸣惊人
民国成立后,1912年8月21日,孙中山莅临烟台,参观张裕酿酒公司,特地题赠“品重醴泉”四字给张裕酿酒公司,表示对张弼士品格为人的赞赏。1915年,张弼士担任“中国游美实业团”团长,黄炎培任秘书,一行50人参加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此次万国博览会上,张裕产品最后压倒众多欧洲老牌葡萄酒,产自中国烟台的“可雅白兰地”、“红玫瑰葡萄酒”、“琼瑶浆”和“雷司令白葡萄酒”一举荣获4枚金质奖牌,一鸣惊人。
中国远洋行业鼻祖
1911年,张弼士与周金箴、沈仲礼等人与美国船王罗伯特·大来合资创办中美轮船公司,股份中美各半,为显示中美合作,所有船只一律悬挂龙旗。大来洋行自备700吨级轮船三艘,不定期航行于上海和旧金山之间,后接管了美国提督轮船公司经营的上海到西雅图航线。美国ZF授予大来洋行以大西洋、太平洋、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的航行特权,成为美国在华最大的航运公司。有人评论中美轮船公司说: “高悬龙旗,行驶欧美各国,为中国航业第一次发现于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印度洋之创举”。
热心公益
1900年,黄河决口,清ZF委任张弼士督办直顺赈捐兼办河南南郑工赈,张弼士目睹灾区惨状,忧心如焚,急回南洋募捐百万两银款赈灾,清ZF为此赐其“急公好义”牌匾,竖其故乡大埔。1904年又为东海海防捐筹巨款。据《盛世危言》的作者、张弼士的好友郑官应在《张弼士君生平事略》记载:“……计前清、民国以来,君输款助饷、筹赈、募捐、公债各项,综计亦不下二三百万焉。”所以,郑官应对张弼士评价说:“济人利物为怀,民生国计为务,当世称大实业家、大慈善家,必首数君焉。”
深谙政商之道的九头鸟
张弼士深谙政商之道,在其纵横商界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左右逢源。清光绪帝、慈禧太后三次召见,赏一品顶戴,同李鸿章、盛宣怀等人更是交从甚密,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同时他又出任袁世凯总统府顾问、工商部高等顾问等官职。然而实际上,他一直暗中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不仅多次为孙提供巨额资金支持,甚至让儿子张秩捃参加同盟会。张弼士游刃有余的穿梭于不同政治势力之间,多头下注,这是其能够在乱世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核心保障。
免跪慈禧的红顶商人
清廷对张弼士极其重视,慈禧和光绪在1898年至1904年间三次召见,次次加官进爵。张弼士在清朝先后担任过清ZF驻新加坡总领事、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闽粤两省农工路大臣、钦命头品顶戴、光禄大夫、太僕寺少卿、侍郎、粤汉铁路总办、佛山铁路总办等职,官至一品。更因其在慈禧过寿时,献了30万两寿银,见慈禧太后时享免跪特权。而当年张謇中状元时则要跪在雨水中迎驾,连看都没被看一眼。
比胡雪岩更成功
张弼士成为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同时期唯一可与他相比的是路人皆知、比他年长18岁的胡雪岩,但张弼士却做得比胡雪岩更成功,他先后在清朝、民国历任多个要职,在清朝则被授一品顶戴,胡雪岩则只官至二品。当1885年胡雪岩在凄惨中结束自己一生时,张弼士正矗立在人生事业的最高端。而张弼士在1916年逝世时,他同样享有与胡雪岩天壤之别的待遇:当他的灵枢自巴城经过新加坡、香港时,英、荷殖民ZF都为之下半旗致哀,港督则亲往凭吊;当由汕头溯韩江而上时,两岸群众均摆设牲仪致奠;甚至于孙中山先生在得知噩耗后,还特派代表送挽联:“美酒荣获金奖,飘香万国;怪杰赢得人心,流芳千古。”
商业帝国倾塌
1916年农历八月十五,76岁的张弼士在巴城离世。令人惋惜的是,他毕生费尽心血建立的商业王国,在此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冰消瓦解。对于其中的原因,一是张弼士生了八个儿子,各房子孙,坐享其成,对于各项企业绝少过问。二是张弼士逝世后,挂沙人(即企业的全权代理人,但权力比总经理大)与主权人、债权人与债务人、张氏各房兄弟间,聚讼纷纭。中国人对财产继承分割,很早就采取继承权平分的传统,并且当时张弼士的企业还没有完善的股权制制,以致造成继承人的内耗分拆。争执的出现不可避免,部分企业在经营不善下消亡或被贱卖给挂沙人。庞大的产业,只有其长房儿子张秩君掌管的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保存下来,成为著名的民族乃至世界知名品牌。
2014.11.10 网易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