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不成熟的学科,本科层次所要培养的是一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兼备的管理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旅游人才市场却存在市场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的矛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很难在旅游业人才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就业工资偏低,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都流失了;另一方面,各大旅游企业又说旅游人才十分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重复,理论支撑不足
旅游管理学科体系尚不成熟,许多课程科目都存在相互交叉的知识,自身的理论少,而更多的是直接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无深度可言,课程内容的重复也会占据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旅游管理是一个涵盖面广、涉及范围多的专业,它不仅包含历史、政治、文学、艺术、鉴赏、财务、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还涉及到社交礼仪等公关知识与技巧。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课程内容重复量大,就会占用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
2.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我国旅游院系大都设置在管理学院、地理学院、外语学院和历史学院之下,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所在学院的特点,有的偏重经济管理学、有的则偏重语言类的学习、有的偏重于地理、历史文化的学习等等。不少学校盲目的开设旅游课程,随意的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分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和人文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偏少。同时,由于旅游管理学科的不成熟性和专业教师的层次较低,旅游管理学科的教师普遍旅游学知识素养不高,多是照本宣科,或是缺乏丰富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仅仅是基于课本知识而没人任何拓展,这样也就造成了课程的不深入、不系统。
3.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脱节
目前我国很多旅游高等学校都存在课程设置死板,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脱节等问题。在课程设置时仅从本院系的教学人员、教学设备和经济利益当方面考虑,课程的功利性和不按学科专业的要求设置课程的情况十分明显,课程设置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显得零散而不系统,与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难以对路。同时,目前旅游高校教育的脱节现象还与高校领导与教师对于旅游企业需求的把握不准确相关。很多教师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并且其对旅游企业的需求一无所知,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对旅游研究与旅游实践都没有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