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争夺商品期货定价权
2008年07月10日10:02
亚洲一直是过去五年里大宗商品市场繁荣的主要推动力,现在,亚洲正争取在决定全球原材料价格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话语权。
预计印度的一家商品交易公司周三将公布在新加坡推出商品交易所的计划,旨在提供包括贵金属、粮食到碳信用额在内的形形色色的期货。
此前,香港在上个月公布了推出香港商品交易所的计划,将为中国内地市场提供燃油合约的交易机会。
在中国,上海和大连的期货市场正将交易范围分别扩大至钢铁和生猪期货。郑州的一个市场正在向政府申请开设大米期货交易。
亚洲城市都希望能利用对各种大宗商品的这股投资热潮。在亚洲高速发展带来需求增长等因素的推动下,这类商品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
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商品衍生产品的全球成交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2%,达到了4.89亿份合约。
许多亚洲市场已经在进行几种期货的交易,而且现货交割方面也很活跃。但排在全球最大期货市场行列中的还是纽约、芝加哥和伦敦。
亚洲城市的努力还面临着很大的变数。全球的商品交易所在开发新的基准商品合约方面都陷入了困境,原因之一在于在流动性未经验证的情况下,交易员对大规模交易新合约犹豫不决。
各大交易所近年来也在拓宽电子交易品种,使得全球的交易员都能参与交易。
新加坡商交所多年来一直难以扩展橡胶期货以外的业务。几年前,Nymex Holdings Inc.旗下的纽约商交所在新加坡推出了中东高含硫原油期货合约,但由于缺乏流动性,13个月后这项合约被取消。
广告新加坡商交所和日本的东京商品交易所在2002年11月也曾推出此项合约,但仅仅过了1年就被迫取消。
Financial Technologies (India) Ltd.将负责运营印度在新加坡新设的交易所。该公司创建者、董事长Jignesh Shah说,市场将从以往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吸引来他所说的“合适的会员和连通性”。他称,目前亚洲的时机绝对正确。
这次的周边环境因素也比较有利。美国和其它地区的一些政策制定者称,商品交易的混乱推动了油价的上涨,他们呼吁加强监管,这可能会把一些交易员推向海外。投资额的大幅增加也会增强商品交易的流动性。
全球最大的现货商品交易所纽约商交所对新设立的这家亚洲交易所不予置评。
休斯顿大学鲍尔商学院(Bauer College of Business)金融学教授克雷格?皮龙(Craig Pirrong)说,人们的感觉是对能源交易的需求非常巨大。而且,在许多方面,亚洲市场发展得还非常不够。目前的定价基准并未真正反映亚洲的市场状况。
分析师称,即使亚洲交易所定制的合约更准确地反映了地区状况,恐怕也很难从现有交易所引来流动性。
同新的香港交易所一样,上述新设立的新加坡交易所虽不由政府控制,但也须经过政府认可。它们也都不是本地股票交易所的附属公司。
Financial Technologies控制着印度大宗商品交易所(Multi Commodity Exchange),它是亚洲商品期货市场希望和困难的双重象征。4年前,印度推出了从事商品期货交易的全国性交易所,此后,它的3家交易所的发展速度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但由于担心市场中的投机者会大肆拉抬价格,这一市场可能会面临政府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