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498 1
2008-07-13


萨科齐上任后的政绩工程:法国申请重返北约

作者:范存会

新华网6月26日发布了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孝泉的一篇文章“法国为何决意全面回归北约?”,得出的结论是“…….,那么今天法国决意重返北约同样是出自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可以说,40多年来的时代更换和局势变迁是法国这一战略调整的根本原因。”沈研究院的结论也和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不谋而合,正如经济学假定每个自然人都在寻求理性决策,每个国家的政府或者统治阶层也都在寻求理性决策。当然这个理性决策反映的未必是每个公民的理性选择,可能只是统治者或者政府管理者本身的理性选择。如何实现大多数公民的理性选择和统治阶层的理性选择相一致,则取决于政治体制。一般来说,大多数民主政治国家的统治阶层或者政府管理者的理性选择能够和广大人民保持一致;而完全独裁的体制下,往往只是独裁者个人的偏好决定了国家的理性选择,未必对于整个国家全体公民的命运有好处。

法国的政治体制
一提到法国的政治体制,很多人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是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实际上从政治角度,法国历经5次大革命,最终是戴高乐总统建立的第五共和国,选择半议会制半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制这一政体管理国家,总统有极高的权利。戴高乐说:“总统是唯一的国家权力掌握者和代表者。”这些规定使法国带有总统制的色彩。
法国的行政组织有共和国总统和政府两部分组成。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直接的、普遍的选举产生。宪法没有对总统的政治责任做出明确规定。
在法国的政治传统中,共和国总统的地位是最基本的。实际上,共和国总统监督宪法的遵守,他通过自己的仲裁,保证公共权力机构的正常活动和国家的持续性。总理和政府的其他官员都是由政府任命。而且,总统负责主持内阁会议。与总理共同决定会议日程,签署内阁会议通过的法令。共和国总统任命国家的文职人员和军职人员。总统的产生方式以及总统享有的广泛权力使得总统在法国议会制度中处于关键地位。
政府包括总理、各部部长,在必要时,还设有国务秘书。总理由共和国总统任命,各部部长和国务秘书经总理提名,由共和国总统任命。一经共和国总统的任命,总理和政府无需国民议会的确认。然而,政府必须获得国民会议的信任,否则,议会将会提出不信任案或者是以总理失职为由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以此解散政府。政府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政府的活动由总理领导。
法国共和国的总统享有排他性的特权并有权主持内阁会议,这里面隐含着总统与政府之间的某种合作关系,这种关系随政治环境而不断改变其形式。
如果总统能获得国民议会多数支持,他就能通过对政府一般事务与一般行动的安排有效的控制政府。他的任务主要集中于外交与国防事务,在这些领域宪法赋予总统广泛的特权,甚至可称之为“保留统治权”。如果共和国总统没有在国民议会中获得多数支持,政府也必须考虑总统的权力和他的影响力,这些是在某些事务上能够改变政府地位的因素。
法国总统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并直接向人民负责,不受议会弹劾;总统无需经过议会讨论和认可即可认命总理和政府的其他成员;无需受总理和议长的意见约束即可直接解散议会;根据形势的需要直接采取必要的措施和举行公民投票等重要权力;而且,殖民地、军事、外交等问题是总统亲自过问和决策的“三大特权领域”,他人不得染指。法国总统不兼任政府首脑,但在行政、立法、司法方面都握有重要的权力,拥有内政、外交、军事大权,是法国政治的中心。但是,法国政府成员一般还必须从议会多数派中挑选,政府必须向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或否决政府的信任案推翻政府等,这些又带有议会制的体制特征。

萨科齐的理性选择
萨科齐作为新任的法国总统,当然很清楚自己的权力有多大,作为他人不得参与,完全由总统过问和决策的殖民地、军事和外交等问题的 “三大特权领域”,肯定要有所作为。并且萨科齐上任不久,今年4月份法国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受访法国人认为,尼古拉·萨科齐出任法国总统近一年来,法国社会各方面状况未能获得改善,萨科齐民意支持率跌至36%。相信萨科齐总统对此也有所知觉。在是否加入北约问题上,作出一个新的姿态,摆脱戴高乐路线,可能也是萨科齐巩固个人总统位置的一个理性选择,并且这个原因可能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当然,萨科齐做出这个决策也要有一定的依据和民意支持。否则,即使自己认为合理,广大法国公民未必买账。

北约的历史与戴高乐主义
北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简称,该组织成立于1949年,当时法国是12个创始国之一。成立北约目的是西方国家在政治和军事上结盟,遏制当时的苏联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集团。西方诸国通过北约,借重美国军事实力确保自身安全,而美国在对抗苏联的同时,也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美国在北约中居于首位。美国牵头组建北约实现了双赢。
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统后,对美国的独断专行十分不满,认为法国在北约中充当了“驯服角色”。他建议在北约内建立美、英、法三国执政的领导体制,以争取法国得到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地位。但是,这个建议由于美国的阻挠经过长达三年的讨论最终不了了之。于是,戴高乐从1959年开始采取报复措施,并逐步有限地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1966年2月21日,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这一决定意味着,法国虽然继续留在北大西洋联盟之内,但是离开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的三个核心机构:军事委员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和核计划委员会,成为北约内一个“不完整的成员”。  在当时东西方对峙的状况下,戴高乐的这个决定使得法国在美苏两大对立阵营之间采取独立外交立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国的国家利益,因而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声誉。于是,“退出北约”成为戴高乐主义的典型标志。

美国的态度和法国重提加入北约的主要原因
随着苏联的解体,北约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作为北约领头羊的美国希望扩大北约的作用范围,实现北约全球化,进而成为世界秩序的维护者,并在维护世界秩序的名义下,实现本国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在欧洲具有重要军事和政治地位的法国,曾经是美国的盟友,如果能够将法国重新吸收进入北约,无疑将进一步扩大北约的势力范围,进而加大美国对于欧洲的控制力度,因此美国必将欢迎法国加入北约。实际上,根据新华网华盛顿6月17日电,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德罗17日发表讲话,对法国有意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表示欢迎。
法国加入北约并非是突发奇想。早在希拉克总统在位时,就曾经启动重返北约的历程,但是由于法美之间在南欧盟军指挥权问题未能达成一致而搁浅。
法国实际上希望能够建立欧洲共同防务体系,使所有欧洲国家的军事理论团结起来,形成合力,而美国对此均衡军事力量的出现有顾虑。如果重返北约,就可以使得美英等国减少顾虑,有利于欧洲共同防务体系的形成。
另外,虽然法国已经脱离北约核心,但仍然是一个不完整的成员,并且参加了北约的许多军事行动,既出人也出钱,但是没有决策权,这当然是不划算的。如果能够重回北约,并且能够获得决策权,法国参加北约军事行动就更加名正言顺了,并且能够进一步向美国乃至所有西方国家表明,自己与其他西方国家具有相同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实现重返西方世界。终于又找到组织了,^_^。

对于法国要求重返北约结果的预测
本文下面采取博弈的分析方法,对于法国要求重返北约这一事件进行分析,并尝试对于结果进行预测。
法国只要是申请重返北约并且付诸行动,肯定是要付出成本的,为了便于分析假定预期支付为-e (>0)。当然,如果最终没有付诸行动,支出将是0。

北约如果接纳法国,势力范围将得到加强,因此将具有正的收益r (r>0);如果拒绝法国,北约将保持当前的势力,因此收益为0。

因此得出以下博弈支付矩阵:

                                    北约
                                接受  拒绝
法国  申请加入          -e,r  -e,0
        不申请加入        0,r  0,0

这个矩阵的行动是法国申请加入在先,由于r>0,因此北约必然将选择接受。实际上,根据这个博弈矩阵的数值,即使法国选择不申请加入,支出为0,那么由于r>0,北约也将愿意接受法国重返北约,并且法国这种情况下将处在主动地位,预期支出为0。当然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萨科齐的主动行为:利用民意和公共支出获取个人利益的政绩工程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即使法国不要求重新加入北约,北约处于利益考虑,迟早也是要考虑约请法国加入的。萨科齐正是利用了法国民众的这种心理,花费数量为e的公共支出,为自己树立政绩,正可谓一箭双雕。
这里数量e包括三部分:法国不是主动申请重返北约,而是等待北约邀请重返的时间成本;法国为加入北约主动表现的成本(多参与北约军事行动,向法国境外派兵等),以及为萨科齐谋取个人政绩而支付的其他相关成本(如游说、宣传等费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20 14:41:46
用博弈论分析,挺好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