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42 1
2008-07-13
我同意“思想领域的分歧,来自于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矛盾”,正如经济衍生出政治,政治衍生出军事,经济+政治又衍生出更高层的“文化”,四者之间又反过来互相促进互相作用。
  确实,限制游行,强化“稳定压倒一切”,是目前情况下唯一可行的“治标”的方法,而解决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根本矛盾,才是“治本”的方式。我理解中央的做法,也是实出无奈:目前不“治标”则争取不到时间来“治本”------ 美国时刻都在想着动乱中国。
  关于“国民对于国土的权益”的问题,我觉得世界各国不可以一概而论。各国的历史、国民成分、经济构成完全不同,国民对于国土权益的思考也不同。
  我举几个其它的例子,你作为参考吧。
  中国,对于领土的得失,非常看重,“寸土不让”。因为我们经历了清末一百多年的割地屈辱史。对领土特别敏感。但是中国极度欢迎外来投资。
  印度,对于外来投资,异常敏感 (华为想在印度设厂受阻)。因为当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贸易公司,渐渐演变成统治印度的殖民地政府几百年,让印度人深深的痛,所以印度的国史中,经常有反省的文章,说的就是外来投资如何一步步侵蚀印度的主权。印度人对于外国投资的近乎变态的敏感程度常常让中国人很不理解,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段历史,所以对外来投资是很欢迎的,唯一不欢迎的是干涉内政(主权),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历史痕迹。
  法国,对于领土异常敏感,因为历史上法国多次割地赔款给德国,丢失国土给英国,我们中国的教科书都有这个文章。
  英国,对于领土就没有法国,中国那么敏感,除了英伦三岛,其它的领土都是它抢来的,后来没有了,也就没有了。不会象法国中国那样耿耿于怀,誓死恢复国土(我不是贬义中国法国呀,是说一种民族态度)。
  美国,美国人对于国土的态度,比英国人更宽松。例如二战战胜日本,美国也没有说要日本割让领土。苏联就有,要了北方四岛(其实是要千岛群岛回归苏联,当时的北方四岛被计算在千岛群岛之中,后来日本以发现北方四岛是北海道的陆地延伸而不是千岛群岛的延伸为由而反悔)。因为美国的领土,少部分是从独立战争中打出来的,大部分是自由加入的,一部分是美墨战争抢来的,还有就是阿拉斯加是花钱买来的(最终沙皇还没能拿到钱---冤大头呀,美国事实上等于一分钱没花“买”下了阿拉斯加)。而且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除了精英阶层,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关心政治和领土(领土是国有跟居民无关,邻居是外国人,跟中国人的村完全不同),所以美国人对待国土,以及国土产生的权益和经济利益,看法和中国人不同。这一点,你仅仅按照中国人的想法或者说有历史厚重感的民族的想法来分析,会有失偏颇。
  ………………………………………………………………………………
  关于上合组织,各位仁兄从军事攻势和政治攻势的角度分析得很透彻了。
  我按惯例,从经济攻势的角度分析它。呵~~~。
  美国经济一超独大,造成一个局面:即使任何人伤到了美国的核心利益----经济,那么其自身也要受损。因为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引擎,美国如果经济垮了,在目前的状态下,各国(包括中国)的经济也必然下滑。所以美国才能如此肆无忌惮的挥舞它的经济武器----美元----来掠夺世界各国的财富。
  既要从根本上杀伤美国----破坏它的经济能力,又要自己不受伤----中国经济不会因此而剧烈动荡。那么解决的途径就是,发展新的经济贸易区。把中国的经济重心,向东南亚、中亚、西亚转移(未来扩展到非,拉地区)。以中国经济作为这些地区经济的引擎,使得它们可以在美国经济下滑时,一来依赖中国经济这个引擎而生存,二来维持中国经济的发展。上合组织,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北约在这方面,是先天不足没得救的。中国给世界提供了一个脱离美国经济体的可能,世界反过来就给了中国一个帮助。
  正所谓“给中国一个希望,还世界一个奇迹”。中华民族的“世界大同”思想,很有生命力的。
  ………………………………………………………………………………
  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移民社会之间不是因果关系。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制度以及国民对待科技成果的态度之间是因果关系。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是移民国家,为什么他们就不出科技成果?
  美国的社会制度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它的社会制度非常适合把科学、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市场商业利益,极大的满足科技人才的“地位和金钱”欲望。欧洲,西方白人自古对科技的国民态度确实比中国人强。西方科技人才,大多数都因为科技创新而被皇族授以爵士封号。这种贵族荣誉,是对科技创新能力的一种极大肯定。反观中国,毕升不过是个干粗活的,而古登堡却被德国皇帝授以爵士。
  但事物皆有正反两面。这种贵族荣誉,却反过来阻碍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为什么?因为贵族是世袭的,一旦得到爵士、伯爵等封号后,这个科技人才就会反过来阻挡其它科技人才的冒头---通常这就称为“权威”。因为科技是不断发展中的,后人的研究经常会比前人更好甚至推翻前人的研究。导致这些已经得到封号的科技人才,以其专业技能极力的阻挡新人才的出现,来保住自己的地位和面子。很多原本在欧洲发芽的发明最终在美国长成大树就是这个原因。
  而美国的社会制度,恰恰就解决了西方各国的这个悖论问题。早期美国还有授爵士给科技人才的制度,后来没了,用什么呢?商业利益!你是科技人才,你把你的创新转化为商品,你就能获得巨大的金钱利益。从欧洲国家的“荣誉鼓励”为主转向了“金钱鼓励”为主。而这种制度下,同样存在前人阻挡后人的“权威”,但形式变了,变成什么了?“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约定以50年为限。这样就使得科技人才的先后之间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极大的促进了美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但现在新问题又出现了。早期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前可以一个人或者两三个人就搞出来,但现在不行了,没有昂贵的设备和他人的研究基础,不可能出成果。那么专利怎么计算?知识产权算谁的?Linux和Windows,就代表了这两种态度。如何让科技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两者再次达到新的平衡点,就是需要我们创新性思考的地方了。
  中国目前还没到这个程度。就是说,还没有出现大的“科技贵族”群体,因专利而拥有既得利益的群体还不够庞大。所以各类人才完全可以脱颖而出,抢占制高点。但作为国家专利局,则要提前思考10年后如何平衡科技创新和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
  90年代国外的风险投机资金刚刚进入中国时,我虽然对它们冠冕堂皇的投资理由持怀疑态度(原因只有一个:俺祖先告诉我从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但能力所限,我也不知道它们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能否认赚钱是它们的一个目的)。后来看到华为的遭遇,以及其它一些国有的大型技术公司的遭遇,我开始觉得不对劲,任正非的这个谈话,证实了我的猜想。
  当年以通讯、科技为主的IT领域,曾有“巨大中华”四家企业。“巨人”倒下了,有政府背景的“大唐”现在举步维艰,私营成分更多的中兴和华为却成功了。如果按照风险投机资金所说的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话,它们为什么不投资于“巨大中华”这四家更有实力更有成功可能性的公司?而投资在全是个人创业的小小公司。有人曾对我说,这些风险投机资金在美国就是专门面向个人创业的小小公司的,说我多虑了。但我反问一句,中国的“巨大中华”的销售额,在美国能排上大公司行列吗?不是和美国的小小公司销售额接近吗?其技术含量不是和美国的小小公司类似吗?如果我是风险投机资金的老板,我一定选择更有成功可能的“巨大中华”,而不是除了李一男的智力外连根基都没有的港湾公司。
  美国的“大企业”,岂是我们中国的“大企业”可比的,其拥有的技术、资金、销售额,使得风险投机资金当然没有机会可以插足,所以只能插足美国的小小企业、个人创业公司。但是中国的华为,中兴,当年可以说,其技术能力、资金和销售额连美国的小小科技公司都不如。风险投机资金,更应该投机的方向是华为而不是港湾。今天经过数年的血战,我们才终于看清楚了风险投机资金的目的:毁坏中国的科技研发能力!
  这些风险投机资金,专门拉拢有技术含量的公司里的内部员工“自立门户”,专门拉拢军工企业的技术人才“出去创业”,分崩离析中国的科研团队力量同时盗取中国的科技专利!一箭双雕呀。
  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美国核心利益---经济,的命门,美国人确实是非常清楚的。中国经济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华侨精英回中国创业(风险投机资金也是这时候进来的),导致的美国人才外流,早已经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采取了措施:风险投机资金!这些回国的海龟,大多回到美国争取风险投机资金来创业,那么其技术就是向美国政府公开的。而同时,这些风险投机资金亲自来到中国“甄选新科技”来投资,瓦解中国的科研团队,盗取中国的科技专利,阻碍中国的科技发展,其目的今天已经大白于天下。
  在创造性的使用“攻击型经济力量”方面,美国确实做得比我们强,毕竟它有200多年的资本历史,如何防范以及如何反攻,我们需要加倍的努力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7-13 10:05:00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历史分析法是最好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中,呵呵,不错,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