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李录堂老师:
李录堂,男,汉族,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博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为该校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全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农业科学》杂志副主编,曾任陕西农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西农支部主委,杨凌区第七届政协委员、八届政协常委。陕西省养猪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岗位专家。2001年6月在德国莱比锡进修种子产业中正式组织管理与非正式组织管理;2006年9月起在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一年,进修管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2001年12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在教学方面,近年来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了《管理学原理》和《专业英语》等课程5门,并能熟练地使用全英语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用英语培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历史上位硕士留学生于2010年7月毕业,目前指导外国留学研究生2名。
首先,在教学方面,本人提出“寓教于研究,寓教于乐,寓学于兴趣,寓学于思考,寓学于练习”的教学理念,所谓“寓教于研究” 就是教师要使自己所教课程紧跟理论和实践前沿,在变中求新,新中求变,站在理论和实践前沿以“变和新”吸引学生,用专业技能给学生以希望。所谓“寓教于乐” 就是教师要始终使教学过程保持乐趣,使学生在愉快和艺术性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并提升能力。所谓“寓学于兴趣”就是学生要在社会需要的指导下按自己的兴趣学习,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发现兴趣、培养兴趣,深化这种兴趣,并通过思考和练习使之成为学生将来服务社会的谋生能力。
其次,老师还有责任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就像指纹一样因人而异。我们找不到学习方式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速度、节奏和注意广度,如果将不合适的学习速度、节奏和注意力广度强加于学习者,学习效果一定很差,只会引起学习者的厌烦和抗拒”。老师如何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呢?在现有教育制度下,学生被分成60或30人一组的大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发现变得困难了,小组讨论、课堂提问课外活动等是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但授课老师的个别辅导则更重要,根据英国剑桥和牛津等大学一直保留着一种叫“个别辅导”的教育制度,所有注册主讲教师课程的学生,必须得到该老师的三次个别辅导,其做法一般是学生写好一篇专题论文,老师先阅读然后共同讨论,在这种共同讨论中老师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进而引导其兴趣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个别辅导过程同时也是强化师生感情和联系的过程。
第三、老师的核心责任是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和培养训练他们的灵感思维能力。有人说,灵感主宰生命,没有灵感生命就会被淘汰,灵感是创新的起动器。由此可见,灵感对人是多么重要。
在科研工作方面,自己曾提出了关于建立不可规模化农地使用权市场和可规模化农地统一经营权市场、农地人力资本化家庭承包经营、一村一场(家庭农场)制和农户分类管理”等观点,近两年率先提出的“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农地产权比例化共同所有”等概念和理论,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大家认为这些是一个新的、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领域。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竞争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华农科教基金项目“农业企业化经营实证研究”、陕西省软科学项目“陕西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支持问题研究”、“杨凌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科技部“十二五”农村科技支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近年来共获奖励7项,农业部何康奖一项(独立获奖),校级二等奖一项(主持),论文奖二项(独立获奖),经济管理学院最早的陕西省博士论文奖获得者、《一种新的农村改革思路》获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跨世纪的选择》获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本人为参加)。2008年民进陕西省委参政议政先进个人;2008年陕西省社科联合会论文三等奖;2009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先进个人;2012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本人与所指导的博士合作创造了三年发表37篇文章的历史记录(其中15篇为CSSCI)。累计在《农业经济问题》、《人民日报内参》、《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中国农村经济观察》、《陕西日报》和《人民文摘》等报纸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多篇为英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CSSCI公开转载,出版专著3部(独著2部,合著一部),主编教材2部。2009年主编出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管理学原理》一部。
在管理推广工作方面,2009年作为副院长分管研究生期间成功申请了国家MBA办学资格,拓宽了学院的办学渠道。2013年作为副院长分管科研期间创造了学院科研项目申请10项国家基金的历史记录。2010年成功承办了全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学研讨会影响显著。曾主持完成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校级建设任务,受到学校表彰,为申报该专业省级专业打下了基础。2005年成功组织校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与校成教学院、陕西电视台村里村外节目合作举办了“新农村建设论坛”,该论坛由我本人主持,邀请省地市县领导和我校研究生参加。论坛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村民主完善乡村治理,农业产业化怎样推动新农村建设,农村民主法制机制和市场机制怎样有机结合,如何将村干部、农村经营能人、“土专家”三结合提高其积极性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等问题,现进行问答研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此外,近年来经常应邀到省内外乡村、学术单位、陕西电视台、杨凌电视台等宣讲农村政策和作学术报告。2012年分二十五期为陕西全省乡镇党委书记和镇长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受到好评。近年来深受社会 各界欢迎的《管理学》讲座如下:
①管理的重要性: 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干好事,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干坏事¾¾从哈耶克到《白毛女》,再到邓小平
②社会科学真理永远有例外: 事实真理和概率真理¾¾以股份公司制度为例
③管理的哲学本质: 效果与效率¾¾泰勒试验如何解决效果与效率的矛盾?
④战略与战术: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
⑤管理与技术之间的关系¾¾从“三个和尚没水吃”谈起: 管理与技术的替代、集体行为的失败
⑥价值观对人决策及行为的影响¾¾以爷孙骑驴的故事为例
⑦管理中人性的一般形式及具体形态¾¾以《西游记》中的人物为例
⑧管理中“变”与“不变”的关系¾¾以《西游记》中的哲学思想为例
⑨管理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¾¾恰到好处的夸张:艺术;恰到好处的抽象:科学
⑩管理机制与绩效¾¾以面馆经营管理为例
⑾道德的力量与市场经济的局限¾¾从四川雅安地震来看
⑿公平、公正与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冲突¾¾从抢亲故事说起
⒀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业经营体系创新¾¾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