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5233 7
2014-11-15
作者:岑嵘
来源:南方都市报

dcb9ad2dgx6BIrcxbZ0ca&690.jpg

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当我们把眼光朝着某个历史事件望过去时,常常被某个庞大的身躯所遮挡,而这个身躯,往往来自该事件最著名的叙述者。当我把眼光投向郁金香事件时,也撞到了一个人的背影,那个人就是苏格兰人查尔斯·马凯。

“郁金香狂潮”是指在1637年底到1638年初,荷兰的郁金香在交易市场上暴涨暴跌的事件。而马凯是历史上第一个记录郁金香泡沫的人。他在1852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惊人的幻觉与大众的疯狂》的文章中,研究了200年前发生的这一案例(为何整整200年历史对此是一片空白?)。

马凯并非学者,而是个新闻记者。为了推销他的新闻故事,他可能仅凭着耳食之言,参考了一些讽刺炒家而带有夸张之词的小册子和歌谣,写下了这篇影响金融史的报告文学(或许称为野史更恰当)。他的文章只有7页纸,不仅提供的数据不全,还没有指出所引用数据的来源。不过之后的几百年研究历史,基本就在他的基础上抄抄改改。

那为什么这篇报道影响如此之大呢?这在于马凯讲的故事太生动了。比如一颗广为流传的故事写到,一外国船员带一口信给某富商,富商送了他一道红鲱鱼做早餐,海员告辞出去时看见客厅有一个洋葱模样的植物,他便顺手牵羊,带回了码头和着鲱鱼吃下。而这颗郁金香球茎价值3000弗罗林,相当于一艘远洋轮全体水手一年的薪金总和。

马凯另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是一个植物学家在某荷兰富商花园里看到一颗“洋葱”,他掏出铅笔刀将它切成两半,并打算拿回去做实验。球茎的主人发现后怒不可遏。当被带到市政官面前时,植物学家这才获悉,那颗球茎竟然价值4000弗罗林。

马凯这种拍案惊奇的文风让他迅速赢得了读者,连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在他的著作《非理性繁荣》中,也曾借用了马凯关于郁金香的例子来反驳有效市场假说。那么郁金香狂潮真的存在吗?

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的历史学家安妮·高德嘉对此表示了怀疑,她花了整整一年,在荷兰各地的图书馆和公证行查找一手资料。安妮试图避开马凯的身影还原历史的真相,在公证人档案中,她从当年买卖单据中惊奇地发现,在阿姆斯特丹从事郁金香交易的人,总共不过一百来人,包括了酒商、保险经纪人、花卉商人、艺术品经纪人、艺术家、皮草商等。

安妮认为,这些人数和马凯所谓的“贵族、市民、农民、技术工人、海员、脚夫、女佣甚至烟囱清洁工和年迈的洗衣妇全都下海来玩郁金香,各色人等,不分高低贵贱”,即全民疯炒郁金香相去甚远,并且这些投资者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不可能出现无理性的疯狂行为。

事实上,当我们阅读马凯关于荷兰郁金香故事时,能感觉这更像是一部通俗小说。比如关于海员吃天价球茎的故事,其实是来自布兰维勒的《游记》记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16 09:14:47
一个典型的案例而已。
是不是事实有那么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16 11:07:41
泡沫一直都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16 19:03:08
whiteice 发表于 2014-11-16 09:14
一个典型的案例而已。
是不是事实有那么重要?
经典的“假”案例太多了。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如果连事实都不是,那就是故事了,怎么能算做案例。像南海泡沫那种应该既是经典案例也是事实了,当年甚至很多名人都栽了,留下无数吐槽记录。。
很多所谓经典,后来考证不都是假的么。比如华盛顿砍樱桃树,牛顿的苹果,比萨斜塔试验什么的。。。
其实有些算是“浪漫的谎言”吧,但是学术应该严谨。你不能说,因为07年股市疯狂过,所以当年打顶到底是6千还是1万不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16 21:22:47
事实不是事实不重要,说明了问题就行了

完全可以这样写,从前有个国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17 01:22: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