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读书人最讲究精神。鲁迅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从何而来?当然靠读书。鲁迅读出了“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此“三味”,铸就了他一身硬骨头精神。宋朝宰朝赵谱,读半部《论语》而治天下。关云长秉烛夜读《春秋》,其忠义精神使华夏儿女崇拜。林语堂“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上,取而读之”(《生活的艺术》),方能“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自联)。当年国学大师梁漱溟备受批判,造反派问及感想,答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正如海明威所言:“人可以被打倒,但决不可以被打败!”《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凭此精神大战凶猛的鲨鱼。海明威将“硬汉”精神推到了极致。
时下人讲风度。风度又从何而来?还是读书。西装革履、穿金戴银、靠商品包装出的风度,毕竟是短的。风度是外观的,精神是内守的。读书人有了内在的精神气质,总会在不经意间透出一股儒雅风度。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由内在精神外化而为潇洒之风度。一袭长衫,两袖清风的中国知识分子,练就一身“修齐治平”之内功,承载“内圣外王”之道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阮籍“使气以命诗”(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留下的八十余首《咏怀》诗,“响逸而调远”(《文心雕龙·体性》);嵇康“师心以遣论”(《文心雕龙·才略》),留下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和《广陵散》绝响,惊天霹雳,发聋震聩!嵇、阮超拔脱俗之精神,放达不羁之行为,乃魏晋人之风度。冯友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乃“现代中国哲学最有名望的思想家”(张岱年语)之风度。一代宗师钱钟书当年在清华外文系,以“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气魄博览群书,建起一座文化的昆仑,其人格坦诚、淡泊,其人有风度,其字有风度,文章更有风度。他留下的《围城》、《谈艺录》、《管锥编》,永策后人!大师们用文字超越了死亡,突破了自然法则。文字是他们永恒的坐标,永远的风度。
读书是一个民族和时代的精神路标。
一个民族对书的态度,是这个民族素质的基本反映,一个不读书的民族就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
常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说“可以食无肉,居无竹,不可居无书”。俄罗斯之所以是个伟大的民族,与其全民读书的良好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比如一节列车上118个座位,得有100个俄罗斯人在捧着书读,但俄罗斯ZF觉得感觉不够,还在地铁站、公交车站免费发放报纸和刊物。在俄罗斯经济困乏的时候,人们在寒风中排队买面包,相距一米远,秩序井然,或看报,或读书,排到跟前,饥肠辘辘,面包没了,然后扭身就走,不拥挤,不加塞,不牢骚,不咒骂,这种良好教养正是其全民读书所营造的文化氛围的体现。
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注定没有前途的民族。改革开放了,中国人有了最好的读书机会:第一,绝大多数人吃饱了肚子;第二,有了赋闲的时间,多少有了买书的零钱,而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多元化,文化禁锢解开,可读的书越来越多,而阅读的方式有网络、报纸、杂志、图书,也越来越方便于人们读书。
但是,现在人们精神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远远不如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来得更加急切,本应该是一个日趋成熟、深刻、平和、沉稳、有深度的时代,却变得浮躁、浅薄、无知、短视、急功近利和庸俗。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
世界上任何一个优秀的民族和富强的国家,首先都是精神上的发达、文化上的发达、情感上的发达,而后才是物质财富的丰富。现在人们或者不读书,或者是出于标新立异、包装、做作,这种心态本身就不对。这是舍本而逐末,是一种悲哀。
一个时代如果没有普罗大众积极地读书,即是一个贫乏的时代,是一个茫然的时代,是一个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时代。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人能够在思想的深处行走,没有人能够到达文化的峰巅,并且有众多的人追随着向思想的深度探寻,向文化的高峰去攀登,那么这个时代也是一个灰暗的时代,其物质生活的繁荣也是一种不能持久的假象。
中国的教育、文化、资源、社会结构、三农问题、国际关系等干洗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不应该仅是中央ZF和执政党高层思考的,它应该是整个民族每一个受过相应教育的公民普遍加以思考的问题。但几十年间,几千万大学生,没有几个人有这种思考能力,人们只为了自己顾自己谋一口饭,读书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负担。
1978年—1981年间主要是报告文学在起着作用,报告文学是一个社会的良心和良知,也是时代的一个精神灯塔;1981年—87年间,是小说引领时代的灵魂;1987—1989年间,一些理论文章进行着思想深处的思考,起着社会良知作用;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一些报告文学、新闻、小说、纪实文学之间的变异文体;等到1995年以后,再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
究其根本:好书太少了。好书太少是因为好的消费者太少,也就是好读者太少。没有好的消费者是不会有好的商品供应的,生产者的水平是受消费者水平来制约的。我每年送出几十部连环画,每套连环画都是一大箱子,卓达骨干员工的小孩一到七八岁,我都送连环画,目的很简单,一是培养其阅读兴趣,二是将来他长大读经典和原著的时候感到不陌生,似曾相识,有兴趣深读。同样读一部经典,其他孩子孩童时期没接触过连环画,感到每一页、每一章、每一句都是陌生的,可是他却知道,这对其信心的鼓舞作用是莫大的。
从来读书长精神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徜徉书海,就犹如拥有了整个世界:楚辞的风骚,汉赋的酣畅,唐诗的俊逸,宋词的雄阔,元曲的典雅,明清小说的厚重,以及异邦文学的新奇,尽收眼底。斗室之所,思接千载;方寸之居,畅游万里。此中乐趣,又岂是三言两语所能讲得清的!
从来读书长精神,愿将此身常伴她。书之与我,此生恐怕再也难离开半步了。
每当捧读那承载着人类智慧的书卷,都会感到有一种力量在传递,有一种精神在升华。在我眼里,唯有读书才能让你的思想更加深刻,让你的性情得到修补,让给你的精神得到给养,让你的人生得到充实。一句话,从来读书长精神。
读书有助于感受生活。在书中我们可以足不出户,神游天地,体验到趣味之上的趣味,风景之外的风景,生活之中的生活。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忆江南的秀美;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看北国的风光;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感受大草原的辽阔;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中,感叹祖国山河的壮丽;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壮怀人生的豪放;在“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中品尝人生的洒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体味人生的甘甜;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深思人生的责任。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心灵的家园,情感的皈依,让优秀的文字充实头脑,使奋发的激情保持长久,让平和的思绪浸润生活,给奔腾的心灵一个诗意的栖居。
读书有助于提升境界。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之所以读书有这种功效,主要在于读书给人以正气,给人以学问,给人以情感,给人以境界。好书字里行间闪烁着人类的实践,人的境界。格言警句让人警醒,至理名言让人彻悟,风趣的语言让人愉悦,优美的描写让人赏心,壮烈的故事让人感奋,生动的情节让人舒怀,凄婉的叙述让人牵情,幽默的文字让人会心一笑,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又获得人生的滋养,无形中塑造着人生的品德和人格,使境界得到提升,精神得到升华,道德得到净化。
读书有助于健身养性。于谦有诗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半点尘。”在以书相伴的日子里,字里行间,细品书香、书魂、书韵,静享怡然、泰然、淡然之情趣,于是就有了一个好的心境。用纯洁的心灵去感受培根的博大、蒙田的淡泊、卢梭的休闲、海明威的沉静、川瑞康成的优美和鲁迅的深刻。这时会顿觉风生袖底,用到心中。好似面对面地与智者“对话”,接受“良医”体检,加强心理“护理”,及时修身“排毒”,进行灵魂“洗涤”。去私心、少邪念、拼浮躁、弃忧郁,让心态变得理性成熟,思想变得宽厚大度,人生变得更加灿烂。
从来读书长精神,但愿书籍伴终生。
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高尚的精神境界要读书
梁衡先生说过,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观思维,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读书是否在为自己打底,打精神之底呢?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柱有思想的芦苇。意谓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置人于死地。可即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一个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是能够思想的。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肉身生活的力量,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差异,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追求高贵,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高尚的精神境界,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市模范教师苏立康说得好:书籍是作为精神劳动的产物。书籍所负载的经验、知识、情感态度……所有这些都是作者精神的产物。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用己有的经验和知识去理解、接受作者的经验和知识。书中的东西,有的会引起我们的共鸣,有的会使我们产生新的见解,有的可能会和我们发生碰撞,在碰撞中我们可能会更深入地理解它、接受它。阅读的过程其实是阅读者精神劳动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的东西同样也是我们精神劳动的成果。从这点上讲,阅读也就改变了我们的精神,我们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因而,阅读使我们进入一种新的精神状态。
如果说,读书尤其是阅读经典,有助于我们打好精神底子的话,那么,我们自须勤奋阅读、系统阅读、深入阅读。要知道,阅读就是一个长期浸染和积淀的过程,这种东西浸染得多了,接受得多了,量的变化就会带来质的变化。佛教有一个说法:一棵参天大树能长多高,不取决于它往上努力的程度,而取决于它的根往下能扎多深。对人读书而言,其精神有多高贵,不取决于他往上努力的程度,而是取决于他在心理上往下沉潜的深度。越能耐得住寂寞,越能经得起诱惑,越能潜心读书,便越能接近高贵、臻于高贵。
如上所述,读书不是打气筒,它不可能打一下就能明晃晃看到轮胎的一次鼓胀,读书对人的作用是潜滋暗长的,但它总是有益的,届时一定能够实现精神升华。想起丁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它是非洲大地上生长得最高的毛草之一,但是它的生长过程十分怪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但在半年之后,在雨水到来之际,尖毛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疯长,三五天的时间,它便会长到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科学研究表明,在那看不出成长的六个月里,尖毛草其实一直在长根部。它的根部已经超过28米!当蓄足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后,尖毛草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一下子长成了草地之王。读书亦然,其厚积薄发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打精神底子,提升精神境界的角度而言,经常读好书,读经典之书,其实就像尖毛草的成长一样,有多年深厚、扎实的根基积累,其必有能量快速、有效的释放——它体现在待人接物细节的完善追求上,它体现在对假恶丑与真善美的甄别上,体现在对大是大非问题的处置上,或许它难以定量,但必能定性。
世上没有奇迹,刨开“泥土”,看那些超群植物扎的根,你就会知道奥秘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