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爱读书的人,包括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很多都是高寿之人。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实践和感悟,告诉人们:读书有益健康。
孔子终生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美国加州一位老人巴鲁玛, 105岁还坚持在成人学校学习,她说她永葆青春的秘诀就是“每天学习新东西”。美国还有一位叫哈里·利伯曼的老人,80岁开始学画,他在 101岁举办其22次个人画展时说:“我从74岁退休到80岁学绘画以前,是我一生中最难受的六年,无所事事,烦躁无聊,这样,会加快衰老,人便死得快。我想告诉那些认为自己老了的人,别总想你有多大年纪,只去想你要取得什么新的成就,马上干,努力学,这就是生活。”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为什么读书有益健康呢?这要从读书与大脑、大脑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研究。
“心为元神之府”(李时珍),“心为己帝”(皮日修),都是讲大脑是人的精神的司令部,是人体的主宰。脑健康与否,关系到人的整个肌体,心理盛衰与生理盛衰直接相关。大脑衰退,会直接影响全身各器官系统,导致外在的肢体的运动障碍和内部脏腑协调作用的紊乱,导致对环境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减弱,从而引起各种疾患,产生一系列衰老征兆。
德国解剖学家格尔贝特·豪,长期致力于老化过程的研究,先后解剖了各年龄段的尸体 160具,他认为人老脑不衰。这一结论是否完全正确,有待科学发展来验证。人脑的衰退并不都是生理因素在起作用,应该说与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许多养生家把健脑作为争取健康长寿的根本之计。怎么健脑?一条是养,“养生莫若养心”;一条是用,“用进废退”。而正确的用,积极的用,也是养。读书正是对大脑养用结合的一项最佳选择。
读书可以使人聚精会神,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活动。“眼前直下三千字,脑内全无一点尘。”这是明代于谦描述他在读书时进入的一种宁静专一的境界。晋代陶渊明说他集中思想读书时,“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许多人都有这种体验,读一本精美深邃的书,可使大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庄子)。这就有助于达到《内经》所说的:“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读书可以调节“七情”、涵养心性。人都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正常情感。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但突然遭遇强烈刺激,或持续时间长,形成沉重的精神负担,就会影响人的心理机能,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发生。读书具有调节情志的强大的功能,可以增添人的情趣,丰富人的感情,稳定人的情绪,净化人的心灵,使心理经常处于平衡美好的状态。清代养生家李渔说:“予生无他癖,唯好读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除。”宋代文人韩驹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苏轼历遭罢官、坐牢、流放之苦,仍然保持豁达的心境,他的办法就是“八面受敌”苦读书。对于读书能调节人的精神状态,治疗心理疾患,英国作家赫兹里特一语中的,说是“书能攻心”,有的人干脆叫它“书籍疗法”。
读书能使人智能发达,既是养生之道,也是求知之道。对这一点,历来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哲学家卢克莱修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汉·刘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普希金
书籍是思想发动机。——法格
一个人只要心智灵活,青春就不会离他而去。——心理学家朗姆士
勤读书,不但可以丰富知识,而且能够使脑保持清醒灵活。有的人年岁一大就不读书,结果头脑很快就迟钝糊涂。——作家孙犁
德国图卢滋老年大学有这样一条座右铭:“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之时。”确实,读书之于心灵,犹如体育之于身体。美国有位博士把读书视为“精神上的跑步”,很有道理。21世纪是“科技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相信会有更多朋友以更大热情投入读书这项精神上的“跑步运动”。
我们有必要重新拾取“读书精神”。
从一些图书所记载的美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时代来看,在那次长达10年的历史上最著名的经济危机中,音乐、电影、体育,尤其是阅读等休闲方式,帮助美国人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美国图书馆协会曾有过一个统计,当时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而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有的读者对图书管理员说:“没有图书馆我早疯了。”
历史真是惊人地相似。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许多人又把目光投向阅读。人们渴望从阅读中借鉴历史,找到解决面前新问题的启示,发现烛照未来之路的经验。全球范围内已经在经济圈、金融圈和大众读者中掀起了重读马克思《资本论》的热潮。这是我们人类在面对危机中时一种自助、自我改善和自我拯救。我们需要在这种阅读中发现一种肯定的力量,一种激励而追求的力量……
“阅读,跃起的力量”,是第17届台北国际书展的主题,主办方希望在这个经济低迷时期,通过书展带动社会的阅读风气,“别的钱可以省着点,买书的钱不能省,愈是在这不景气的时候,愈是要多看书。”
物质、财富和金钱,在金融危机中失去了,但人们感到精神和灵魂的富有不能失去,精神生命不能贫困。如今,人们重新拥抱阅读,难道是金融危机的别样所赐?
是的,这是一种守望。守望的是一种“读书精神”,是一种文化精神。这种守望,使我们庸常的生活具有了一种价值,使我们沉湎在物质与欲望中的人性和精神具有了一种尊严,是我们对于人类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的一种坚持。这是一种抵抗。抵抗的力量来源,就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