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次发帖《期货走过三年,一点小感悟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27165&page=1&from^^uid=414849》写一些感悟是两年前了,两年的时间里,期货行业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个人的投资理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最近参加了一些CTA与资金方的对接洽谈会,会场上进行路演的私募们使出全部本领,一展风采,但是有个现象很是奇怪,进行路演的私募们几乎都是采用量化投资的方式,有高大上的海外投行派,有说一句中文夹带几个英文单词海归派,有IT高手转行的纯技术派,就缺极少甚至没有采用供需分析的基本面派。看到这里,心里总是会想一个问题,是基本面派被这个市场淘汰了,还是市场的聚光灯没有打在这些人身上。
这一两年量化投资的市场热度十分高涨,总觉得不带点量化的东西都不敢拿出来见人。有个问题值得深思,那就是量化投资的逻辑在哪里?量化投资的生命力有多长?做量化投资的人,应该都知道美国文艺复兴基金的西蒙斯,他的业绩和历史我就不细说了,我个人认为他的逻辑在于发现市场短期不合理,迅速出击然后恢复平静,类似壁虎吃蚊子,我觉得这样的获利方式也是市场存在的必要手段,未市场提供了很大的流动性。但是继续发展下去,量化投资的生命力是什么呢?怎么维持盈利的持续性呢?我想就是不断提高门槛,让对手难以复制自己的模式,这个门槛一个是算法模型的升级,一个是硬件投入的不断加大;说到硬件投入,西蒙斯的硬件投入可谓吓人,他的基金日均交易量占到美国股票市场日均交易量的3%,他的底下机房使用的硅用量比美国的太空总署还多。看到这里,想想以后国内的量化投资是不是也是走这条道路呢?不断加大机房投入,不断招聘IT高手,把下单速度进不到微秒毫秒级别。我大胆的判断,量化投资在交易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历史片段,就好像以前从人工喊价下单过渡到电脑下单一样,技术的不断进步并不会改变投机交易的本质,而投机交易只要是人参与,那就无论什么样的技术手段,都是体现了人的意志,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国内CTA行业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有趣现象就是资金和私募的合作方式,国外目前的对冲基金基本都是2/20的模式,也就是2%的管理费和20%的业绩提成。而国内目前大多数都是结构化,优先劣后、保本保收益,这些种种的资金合作方式都是风险的转移而已,也正式目前国内私募雨后春笋般涌现造成的资金方强势的体现,个人判断再经过两三年的时间,这一现象将逐步转变,背负这杠杆的一些私募被逐步淘汰,资金方与私募方力量逐步平衡,走向2/20的模式应该会成为主流。
投机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并存,总有一些东西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