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得无聊!

1-3,“无法生产某种物品”可以理解为“生产这种物品需要花费无限长的劳动时间”很多时候,人们需要的物品是自己根本无法直接生产的,例如,当一个人想飞往德国时,他根本无法为此去制造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但是,如果把“无法生产某种物品”理解为“生产它需要花费无限长的劳动时间”,那么,交换仍然是为了节约劳动,上述分析仍然能够成立
。(一个别的生产者是不会拿自己的物品和一个未来的需要花费无限长时间生产才能出现的产品进行交换的。但是有人会说现在有些人会预先付一些钱给另一个生产者,采购未来的产品,这样一来就会和刚才我们说的不一样了。其实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一个是产品的生产没有确定的时间,一个是必须要在一定的时间里生产出来。就是按照黄佶的说法,商品交换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节约劳动,但是我们还是要问,对于原本没有商品该做如何解释呢?难道花费了大量的气力,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所研究的新的产品也是节约劳动吗?) 1-4,研究消费者自己生产所需物品的情形,是为了理解消费者为什么不自己生产所需物品。渔夫去打鹿,即使是偶尔为之,也必须学习有关技术、准备专用的工具,可能还必须长途跋涉,到远离渔村的深山里去。由于他打鹿是为了满足自己偶尔的少量需要,并非经常或者大量地打鹿,所以这一切基础性的劳动无法分摊在大量产品上。尽管猎人打鹿也必须付出基础性的劳动,但是因为他专业
(一生下来就是专业的吗?)打鹿,这些劳动可以分摊在大量鹿身上。所以,渔夫打两头鹿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猎人打两头鹿平均花费的时间。上述分析同样适合猎人。猎人难得需要海狸,因此学习技术、制造工具等基础性的劳动无法分摊在大量海狸身上。花费在一头海狸上的劳动,肯定远远超过渔夫花在每头海狸身上的平均劳动时间
。(象这样的错误,我们在前两节里已经一而再地指出了。只看到差别看到不到统一,而且这种差别是如此的绝对,什么都是想当然。)实际上,专业生产者花费在每件产品上的劳动远远少于非专业生产者,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客观事实
。(黄佶这里所说的专业生产者如果换成是用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进行生产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是即使这样也只是对了一半。黄佶把这样单指生产方面的情形绝对化就是不正确的了,因为商品的完成还要经过流通环节。专业生产者虽然生产的每件产品的劳动远远少于非专业生产者,但是如果他的产品不能够销售出去,那么他的这些产品反面是劳动的巨大浪费。专业生产者比非专业生产者节约多少劳动,如果不能销售出去,那么在商品的交易中就损失多少劳动。)人们早已习惯了用自己作为专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去和所需物品的专业生产者进行交换(在现代生活中加入了货币作为中介,人们在某个行业的某个具体职位上进行自己的专业化劳动,然后用工资向其他专业生产者购买商品。但是问题的本质没有变化),所以,人们早已忘记了还存在着自己生产所需物品的可能性。但是作为研究者,绝对不能忘记这一点
。(但是黄佶先生一再的忘记在生产中协作这一事实,同时他也忘记了自动化和机械化生产这样的事实,在这两种生产方式中个人的的差别已经被忽略了,个人在这里是作为平均的个人来说的,人的劳动是平均的劳动。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一节里就已经向黄佶指出了。但是黄佶先生由于在学习西方经济学里,只看到了两个假定的自由人,而没有看到人是受限制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劳动的这个事实。) 为了正确认识一个现象的本质,我们必须研究一切可能的情况,即使这些情况由于种种原因,很少发生,甚至从来没有发生过
。(黄佶先生总是忘记了许多可能性。比如,同样是生产汽车,我也可以购买其它厂家生产的车来满足我的不同需要。但是在黄佶的眼里,只有两个孤独的个人,而且这两个人一生下来一个就只能是渔夫,另一个只能是猎人。)通过研究某一事物全部可能状态中哪些状态出现了,哪些状态没有出现,某些状态为什么出现,某些状态为什么很少出现,或者根本不出现,可以使我们发现这一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就象我上面所说的,看到生产就忘了交换,看到交换就忘了生产。) 如果因为某些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就拒绝加以考虑和分析、不和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我们就会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迷惑,不仅无法了解事物的本质,反而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黄佶先生啊,你知道为什么有些生产效率很高的企业会破产吗?这些企业的劳动为有多少浪费呢?你之所以看不到这些,是因为你的那两个人不是社会中的人,他只想着自己的专业生产,但是没有想到猎人在很多时候是不需要渔夫的海狸的。) 1-5,分工节约生产者的劳动,交换节约消费者的劳动
(分工可以节约劳动,黄佶在这里看到了这一点,其实这就是协作,但是黄佶没有看到的却是这些方面,两个渔夫共同进行劳动比一个渔夫进行劳动可以节约劳动,那么如果不是一个渔夫,而是10个或者20个渔夫,那么劳动的节约更为明显。同样这样的协作还可以用在猎人身上。协作可以节约劳动,这就包含了一种可能,在某个结合点上,一定数量的猎人和一定数量的渔夫就是彼此互相交换劳动的对象--我们假定这种交换可以自由的进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渔夫打猎,猎人捕海狸,单纯的这种人员的结合也可能使每个人的劳动相等,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交换一点也不节约消费者的劳动。更不要说我们上面一再提到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经常用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生产了。在分工与协作、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的条件下,都节约也就是都不节约。黄佶用他的分工的说法,首先打了自己一个耳光。但是还不够响,我们再往下看。) 前面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节约劳动”是发生商品交换的根本原因。
(前面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节约劳动”不是发生商品交换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分工也可以节约劳动。那么,“分工节约劳动”和“交换节约劳动”有什么区别呢? 上面例中的渔夫,在捕杀海狸时,既要操纵渔船,又要和海狸搏斗,难免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如果他和另外一个渔夫分工,一人操纵渔船,一人猎杀海狸,显然从容得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平均捕杀一头海狸的劳动时间缩短,例如从原来的两天减少到一天。这就是“分工节约劳动”。 根据我们上面的假设,渔夫直接去打两头鹿需要四天时间,如果他用一头海狸与猎人交换两头鹿,可以节约两天劳动。这就是“交换节约劳动
”。(我在上面已经分析了交换节约劳动是个什么东西了。) 显然,渔夫作为海狸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分工节约劳动;而他作为鹿的消费者,可以通过交换节约劳动。 因此,“分工节约劳动”和“交换节约劳动”之间的区别可以归纳为:分工节约生产者的劳动; 交换节约消费者的劳动
。(从我们上面的批判也可以看出,这些都是黄佶的一派胡言,只是表明了黄佶思维的混乱。个人的生产与多个人协作生产的区别没有看清,同样,个人的劳动在协作中可以平均化这个事实也被黄佶片面的应用到一方,而没有应到另一方,或者虽然应用到了另一方,但却是以专业化和非专业化生产的对立来说的。他忘记了你可以专业化,同样我也可以专业化生产,因此产生的后果只是一些人只能生产某一种东西,而不能生产别的一些东西。所以我们虽然可以看到一些人在这个生产中进行协作与在那个生产中进行协作可以花费同样的时间这个事实,但是在黄佶那里却什么也看不到了。) ---------------------- 第二章:仅仅劳动时间一个因素,不能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 2-1,“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比例”:一个未经证明的断言 “在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一般地说,狩猎民族捕杀海狸一头所需要的劳动,若二倍于捕杀鹿一头所需要的劳动,那么,海狸一头当然换鹿二头。” 如果这是一个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一部分,他的成绩肯定是不及格。因为写第一句话时他还很不肯定,使用了“似乎是……”这种很犹豫的口气,但是未经任何证明,他就在紧接着的第二句话里给出极其肯定的结论:“海狸一头当然换鹿二头”。
然而,两百多年来,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1776年初版)中的这段话(中文译文见:《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42页),作为一个影响波及全人类、至今还在决定中国人命运的理论的基础,似乎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疑问
。(先生把斯密推崇得也太高了吧,但是斯密却是至死也没有真正的搞清楚什么是劳动,什么是价值。他有时说1小时劳动值多少价值,有时又说价值是生产一种商品所消耗的人类劳动,他的许多说法有时是同义反复,有时他把质的东西和量的东西混作一谈了,但是多少年来,人们对这个问题并没有认识到,还在重复着斯密的错误,正是马克思首先澄清了这个概念――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85-5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