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内容是黄佶《资本异论》的第一章第一节,括号外面是黄佶说的,括号里面是我说的。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后面还有第二节、第三节的评论呢。 下面就请大家看一看黄佶的表演吧!记住,这只是第一节,而且是草稿。因为黄佶一类的人,我说他们以为马克思出现错误的地方,马克思在他的有些文章里已经解答了,但是由于他没有看到,或者由于不能够理解,而执意的进行批判马克思;我还告诉他们,评论马克思要了解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他就叫嚷着说难道这一点就是错误的,后面的还用看吗?其实,他们只是看到点而忘记了面;看到了树木,忘记了森林。所以我先让他看一看树,然后再告诉他森林。
--------------------------------------
第一章:商品交换的的根本原因不是“你有我无”,而是为了“节约劳动”
1-1,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渔夫无法用猎人那么短的时间捕捉到一头鹿,
猎人也无法用渔夫那么短的时间捕捉到一头海狸
(一、渔夫是什么时代的渔夫,猎人是什么时代的猎人?这是一个问题。二、渔夫和猎人首先不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是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或者说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人,因此他要局限于由他的生产生活条件所限制的一定的地方,局限于他进行生产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正如现在我们进行交往也离不开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条件一样,渔夫和猎人也不能随随便便的就在别人的土地上劳动。三、一个人的条件确实不同于另一个人的条件,但是在现代的社会里我们却能够越来越清晰的看出,尤其是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的地方,个人与个人的区别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如果条件允许,一个人可以很方便的在另一个工厂里用和别人同样多的时间生产同样多的东西。退一步说,即使我们处在仍由个人的能力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的时代,我们也不能认为一个人生产一样东西可以绝对的比别人用的时间短,因为这里的人是会发展的,只要他通过刻苦学习,是能够掌握捕鱼或者打鹿的技巧,甚至能够超过原来比他技术好的人。这里我们还没有说到协作,就已经可以回答黄佶先生的妙想了,但是我们是绝不能忘记在人类的生产方式中,不仅有分工,还有协作。对于协作的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中,只要把5个人分为一组,他们的劳动就会趋同,也就是说,只要有5个人共同劳动,他们的劳动产品平均起来和另5个人的产量基本相同。5个人是一个最简单的协作,如果把成百上千人的协作算在内,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再也看不到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黄佶思维的浅薄。)
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首先要研究“交换”。 (错误总是无处不在,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首先要研究的不是交换,而是生产,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交换、分配等。因为在人类还没有进行交换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生产了,交换只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交换,生产仍然能够进行,但是没有生产,交换却根本不可能进行。但是为了照顾黄佶一下,我们就按照黄佶自己的说法,从“交换”开始研究。)
人们为什么要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呢?从表面上看,相互交换可以互通
有无,使每个人都得到自己所需的物品。但是,事情的实质和表面上看到的并不
一致。
一个渔夫用自己捕获的海狸和一个猎人交换他猎杀的鹿,从表面上看,是因
为渔夫需要鹿,却只有海狸;同样,猎人参加交换,是因为他需要海狸,却只有
鹿。
但是,既然渔夫需要鹿,为什么他不直接去打鹿,反而要去捕杀海狸,然后
再来和猎人交换呢?同样,猎人需要海狸,为什么不去捕杀海狸,而是先打鹿再
去和渔夫交换呢? (简直糊涂透顶,同样,我们可以问一下黄佶先生,为什么你不去当企业的老总呢,或者为什么你不是美国人呢?因为企业是别人的,因为你是一位中国人。这样的想法,只能在梦里才能实现吧。黄佶的发问表明黄佶的思想一点也不具有独立性,只有奴隶性。因为他在这里一直把渔夫和猎人当做一个绝对自由的人,一个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人,他既可以随便离开他的生活领地,也可以随便的更换他的生产工具,但是就连一个三岁的小孩子都很清楚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的黄佶先生却把这当做一个能够向马克思挑战的问题来提出,真是可笑极了。)
自己直接捕杀所需要的猎物有很多好处,例如质量比较有保证,不必担心猎
物是病死或者被别人毒死的,(或许我还要担着生命的危险呢,因为森林里不仅有鹿,还有老虎什么的凶猛的野兽,啊,那可太危险了。猎人心里想,如果有可能生活在海边,捕海狸多好啊,可以不必担心这么多野兽的突然袭击了。)还可以
免去把猎物运到市场上、在市场上等待交换对象、讨价还价、交换之后再把所得猎
物运回家等等麻烦。(我们稍加思考,便可以看出,黄佶先生还是一个一生只吃海狸或者只吃鹿的人,不然的话,为什么会这样想呢?我即使很喜欢吃一样东西,但是我还需要很多东西呢?我需要小麦,那么我就要到平原上去直接生产,我需要吃大象,那么我还可以随便的到有象的地方去进行捕杀,真是太好了。但是实际上,一个神智健全的人从来不这样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我们现在的经济制度下,不仅一个人不能随便的就到别人所有的土地或工厂里进行生产,而且还在于一些商品的生产以一个人能力来说,就是让他长生不死也不能生产出来。)
他们舍弃那么多好处,宁愿承受那么多麻烦,(这些麻烦,只是说明了黄佶这个一生中只吃海狸或者只吃鹿的人所产生的麻烦。一个有着多种需要的人当然只能在自己一生下来就只能存在的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而且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某一项生产。况且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产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是为了多挣钱,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追逐金钱才是资本的目的。)说明问题并不象看上去那么简单,下面我们来
仔细分析一下。(这些都是黄佶自己找的麻烦,自己给自己提出一个错误的前提?前提是错误的,那么结论也不会好的哪儿去,所以下面的分析只是一个稍微具有数学知识的人都会推算的,但是一个具有正确前提的人是绝不会得出这样一个公式的。所以下面的内容再辨论下去本来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于象黄佶一样的自找麻烦的人,仅凭我们上面的评论,他有可能看不懂,而且他也不会很服气。因为要改变一个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假设一个渔夫捕杀一头海狸要花费两天时间,一个猎人捕杀一头鹿需要一天
时间(见下图,线条长度表示花费的劳动时间):
猎人捕杀一头鹿 --- (1天)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猎人可以用一天时间捕杀一头鹿,那么渔夫捕杀一只鹿需要多少时间?显然
只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渔夫打鹿需要的时间比猎人短。
例如,渔夫可以用半天的时间捕杀一头鹿,他捕杀两头鹿只需要一天,请见
下图(符号*表示渔夫实际需要的物品):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渔夫捕杀两头鹿 *--- (1天)
猎人捕杀两头鹿 ------(2天)
如果是这样,渔夫就会选择直接去打鹿。因为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猎杀两
头鹿,他肯定不会先用两天时间捕捉一头海狸,然后再去交换两头鹿。
第二可能:渔夫打鹿需要的时间和猎人一样长。
渔夫也需要用一天的时间,才能打到一只鹿,猎杀两只鹿,需要两天时间,
请见下图(符号*表示渔夫实际需要的物品):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渔夫捕杀两头鹿 *------(2天)
猎人捕杀两头鹿 ------(2天)
如果是这样,渔夫也会选择直接去打鹿。因为能够用两天时间猎到他需要的
两头鹿,就不会花费两天时间去捕杀一头自己并不需要的海狸,然后再运到市
场,等待猎人来和他交换。
第三可能:渔夫打鹿需要的时间比猎人长。
例如,渔夫打一头鹿需要两天时间,打两头鹿就需要四天时间,请见下图
(符号*表示渔夫实际需要的物品):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渔夫捕杀两头鹿 *------------(4天)
猎人捕杀两头鹿 ------(2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渔夫用一头海狸和猎人交换两头鹿,等于只用了两天时
间就打到了两头鹿,和自己直接去打鹿相比,可以节约两天劳动时间。
渔夫没有直接去打鹿,而是先捕杀海狸、然后和猎人交换鹿,充分说明对于
渔夫来说,直接打鹿不如捕杀海狸后和猎人交换合算,因为渔夫打鹿需要的劳动
时间比猎人长。
显然,同样的分析也适用于猎人。猎人没有直接去捕捉海狸,充分说明他捕
杀一头海狸需要的劳动时间比渔夫长。如果假设猎人捕杀一头海狸需要劳动五
天,那么,猎人用两天的劳动成果(两头鹿)和渔夫交换一头海狸,就可以节约
三天劳动(见下图,符号*表示猎人实际需要的物品)。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猎人捕杀两头鹿 ------(2天)
猎人捕杀一头海狸*---------------(5天)
以上分析均忽略了运输和交换所需要的劳动。实际上,渔夫猎鹿花费的时间
要比猎人多得多,猎人同样如此,因此,即使考虑运输和交换中的全部麻烦,通过交换
他们也可以节约大量劳动。
(以上的所有分析,全部来自于假设,我们可以问,黄佶怎么就会这样肯定的认为呢?为什么渔夫猎鹿的时间要比猎人多得多呢?人与人的差别真的就是这样大吗?黄佶可以设定三种可能,但是却最终选择了最后一种可能,看来黄佶先生一生下来就应该是一种样子,而不应该是现在的这个样子,因为他在这例子中首先就忽略了人类经过学习是可以掌握某种技能的,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的。如果黄佶这里说的不是这种一个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而掌握他原先并没有掌握的技能,而是一个一生下来就只能会使用自己原始本能的技能的来说,我们可以在简单劳动上勉强同意他的上述说法----之所以说勉强,因为严格的来说,就是在简单劳动条件下,个人的差别在集体的共同劳动时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在现代,在信息化、机械化生产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真的是太小了,在相同的时间内,一个人可以和另一个生产的产品一模一样多,而不管这个人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
以上分析说明,“你有我无”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
因为我可以设法自己生产原来没有、却又需要的东西。只有在自己生产对方的产
品时,花费的劳动比对方多、和对方交换可以节约自己的劳动,我才会考虑和别
人交换;对方同样如此。(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如果你的钱没有足够多,那么你要想生产自己原来没有、却又需要的东西,恐怕是不可能的。比如汽车。进行这种生产,不仅花费的劳动比对方多,甚至不可能到对方的地盘上去进行生产,张五常先还牢记着自己的产权理论,并从这里出发,但是我们的黄佶在学习西方的经济时,完全没有自己的脑袋,他只是看到了西方经济学常的先假设两个人,在这里黄佶是指一个猎人和一个渔夫,而不是象鲁滨逊飘流记里所写的鲁滨逊和星期五或者流传最广的亚当和夏娃)
也就是说,“你有我无”只是发生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人们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你有我无”,而是为了“节
约劳动”。(错误的前提总是得出错误的结论。都节约劳动也就是都不节约劳动,实际上还是等价交换,这里黄佶只不过是用另外一种方式间接回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上来,但是这个本来就十分明确的问题,由于被黄佶找的这两个没父没母,不知道男女(如果说女的不能打猎或者不能捕鱼,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歧视吧),一生下来就是猎人或者渔夫的人给弄得混乱不堪了。)
隔一段时间见。
分析的不错,用"一个错误"为标题,还是很谦虚的。
对于漏洞百出的言论的评论,本人是不情愿的,但有时却要不得已而为之。打个比方来说明这种处境,就象面对一堆牛粪,你认为是牛粪,而其他人可能会认为是大饼,这时你不得不在上面跺一脚,让它的臭气散出来,以警示来者。跺的次数多了,免不了脏了自己,因此是不情愿的。
袋子
以下是引用乾坤袋在2005-7-19 10:00:45的发言:
对于漏洞百出的言论的评论,本人是不情愿的,但有时却要不得已而为之。打个比方来说明这种处境,就象面对一堆牛粪,你认为是牛粪,而其他人可能会认为是大饼,这时你不得不在上面跺一脚,让它的臭气散出来,以警示来者。跺的次数多了,免不了脏了自己,因此是不情愿的。
袋子
这是本版最正确的话之一,也可以看着是对本版最恰如其分的评论之一。
看来先生一直都是认为别人与自己的认识不同的理解及批判都是臭狗屎,如果您是一位博学的人,这些词从您的笔下流淌出来,真有点让人怀疑您的学术及道德水准。
要说就说,何必说一些没用的话呢?您不同意别人观点都是用这一类的话吗?
本人认为,黄佶的观点略显偏激,但何妨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黄先生的<资本异论>固然有不少的错误,但作为读者,需要看待其论点的完整性以及是否局限?
本人曾有文章对黄先生的<资本异论>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补充阐述,<论信息资源在资本论中的意义>,请指点.
‘商品交换的的根本原因不是“你有我无”,而是为了“节约劳动””的确有小错,不过我认为“节约劳动”是交换的众多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
我从哲学和生物学上分析发现,交换的目的在于维持群体存在。当然这里的交换是广义的,包含商品交换。
“渔夫是什么时代的渔夫,猎人是什么时代的猎人?这是一个问题”
劳动价值论是从亚当斯密那里发展过来的。亚当老先生就是以渔夫和猎人进行交换的例子,导出“交换比例取决于各自的劳动生产时间”。
我从渔夫和猎人开始分析,是想说明:亚当先生关于“商品按照劳动时间交换”的结论本来就是错误的。如果亚当先生错了,那么以他这一观点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自然就错了。
——如果条件允许,一个人可以很方便的在另一个工厂里用和别人同样多的时间生产同样多的东西。
嘿嘿,“如果条件允许”,当然可以,可是偏偏这条件就是不允许。
你能够去电脑厂用那里工人的效率为自己生产一台电脑吗?然后再去电视机厂为自己生产一台电视机?再去家具厂为自己生产一套家具?再去服装厂为自己生产一件衣服?……
你和马克思一样,用“如果条件允许”来忽悠读者。
黄先生好可爱呀!
你不相信现实中也有这样的情形,那你就算了吧。
不过你的《资本异论》这一段时间确实没有兴趣看,都是继承了无知和错误。
任何交换理论都是以所有权存在为前提的,马克思并没违背这一点。不知“所有权是影响商品交换比例关系的因素之一,这是正确理解劳动价值理论的前提。”从何说起?
任何交换理论都是以所有权存在为前提的,马克思并没违背这一点。不知“所有权是影响商品交换比例关系的因素之一,这是正确理解劳动价值理论的前提。”从何说起?
我看我给你的那本书(《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你根本没有看,现在摘录该书第17-19页的内容如下:
几乎所有的对马克思《资本论》一卷第一篇进行研究的学者,都困惑他在该篇研究的是简单商品呢?还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呢?这绝不是偶然的。尽管这些学者也并不理解,所有权关系不同,对商品之间的交换会有不同的影响,更没有折算劳动价值理论,但他们都直觉地认识到,这里面存在着矛盾。其实这种直觉是对的,商品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所有权经济,只存在劳动所有权下的商品经济,和资本所有权下商品经济,和社会及国家所有权下的商品经济,绝对不存在没有所有权的商品经济。象马克思及其支持者所想象的,所谓的不存在所有权的“简单商品经济”,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是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商品经济,很显然存在如下的因果关系:劳动要素的同质性+劳动所有权的等同性——对劳动产品占有权的等同性——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的等同性——表现为等量劳动时间的产品等价交换,好象耗费劳动价值理论成立,这时由于产品全归劳动者,所以分配比率为1,折算劳动量和耗费(投入)劳动量相同。至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我们在第三节已经研究过了,在此条件下,折算劳动价值量和耗费劳动价值量是不同的。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第二篇第十章中有这样的论述:既然商品总价值调节总剩余价值,总剩余价值又调节平均利润率,则价值规律调节价格。在这儿,马克思的总价值等于社会总劳动。对这个论点,庞巴维克也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但他并不知道马克思之所以会犯此错误的原因,仍如上述:马克思不知道所有权关系的不同及其对商品价值的影响。
很显然,如果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话,则商品的总价值及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的确与耗费劳动(折算劳动量和耗费劳动量相同)有直接关系,并与劳动量(还有工资)有关系,表现为商品价值与劳动成比例。注意,我们在此研究的商品是投放资源可增加的产品。但在存在劳动所有权土地所有权、资本所有权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商品之间的交换,只与其各自投入的折算劳动成比例。这时生产价格,不仅与工资相关,而且与地租、利润相关,从而这时劳动耗费只是决定商品生产价格的因素之一,只是通过工资才间接影响生产价格的。除劳动耗费外,还有工资率水平,利润率水平以及地租率水平及资本、土地的各自投入量,从而还有五个决定因素,他们和劳动量一样是决定生产价格的因素。
马克思解决不了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之间的矛盾,因为马克思没有折算劳动价值理论的最中心的环节,而这又是因为他不理解所有权关系对商品交换比例的决定作用,当然也就不知如何进行劳动折算了。如果依据我们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显然不存在由劳动价值理论得出的商品价值与现实中得出的生产价格不一致的问题。只是对于耗费劳动价值理论来说,才会存在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不一致的问题。
所以,确切地说这一小节是名不符实了:因为马克思并没有本节严格意义上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当然也就不存在混淆了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和耗费劳动价值理论的问题了。正确的说法应是:马克思因对所有权关系不同如何对商品交换比例有巨大影响这一点不理解,所以没有能力运用分配关系,折算不同经济分配形式及其投入量,进而构成折算劳动价值理论,而因此犯了一系列错误。
(3)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之分的问题。对于折算劳动价值理沦来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工资,也就是总产品中分配给劳动者的部分,根本不存在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及分为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问题。只有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因为解决不了商品价值由耗费劳动决定,及商品价值不仅与劳动耗费成比例,而且受工资率、利润率、地租率及投入的资本量、土地量影响之间的矛盾,才不得不提出这两概念,是企图运用语言和语义上的歧义,解决这种矛盾的努力和尝试。实际上,使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破产的两大问题,马克思一个也解决不了,因为马克思并不知道所有权关系对商品价值决定的意义及由此意义构成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
(4)商品价值构成分析。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等于c+v+m,其中c等于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m为剩余价值。其实这个价值构成式本身正是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和折算劳动价值理论的合成(马克思并不知道这种合成带来的结果)。其中v和m按马克思的说法是由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也就是由耗费劳动决定的,但是c却不同,因为c有两部分来源,一部分是流动资本价值的转移,一部分是固定资本价值的折旧补偿,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只能看成是对资本所有权要求的满足,因为它们显然不能只与其生产时耗费的劳动成比例,而且还要受其它要素和收益率的影响,纵使假定固定资本只是由活劳动生产的,折旧也不能只和活劳动成比例,至少还要和一般利润成比例,如果这种商品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出来的话。因此,凡是进行下列推理的,都是犯了前提不清的错误:假如产品(A),由固定资本(B)和劳动力生产,而固定资本(B)仅由活劳动生产,则产品(A)的价值等于耗费在(B)上的劳动的转移(假定一年折完)加上活劳动的投入或耗费。原因很简单,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个大前提下,固定资本(B)不仅与活劳动成比例,而且至少与一般利润有关系。略去了一般利润,就等于否定了资本所有权的存在,即改变了研究的大前提,这是古典学派中常见的错误,马克思亦不例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8 19:56:05编辑过]
你那书我的确没仔细看,但是就你上面回答而言,还是我以前说的:
一、你的价值与马克思的价值不同,你对马克思的批判是不当的。你的价值实际就是价格,你的陈述不过是成本论而已。
二、马克思不是没考虑所有权,而是考虑的方式与你不一样。你可以批判他考虑不周,但是不可以批判他没考虑。更不宜以你的价值所建立的陈述来批判马克思以他的价值建立的陈述。
就我定义的价值(财富量)而言,所有权是肯定影响价格(分得财富的量)的,但是不影响价值。建立起分配理论后,分析所有权对价格的影响比你的折算论要精细得都。
hj58:你能够去电脑厂用那里工人的效率为自己生产一台电脑吗?然后再去电视机厂为自己生产一台电视机?再去家具厂为自己生产一套家具?再去服装厂为自己生产一件衣服?……
yjg30:你不相信现实中也有这样的情形,那你就算了吧。
-------
嘿嘿,如果你能够告诉我现实里哪里存在这样的情形,我就相信你。
第一章纯属不着边际的论述!商品交换为什么会产生与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内部活动规律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根本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畴。这就好比一个生命的内在的活动规律与生命产生的原因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一样。商品交换究竟是出于社会分工,还是节约劳动或者是由于上帝创造的,这些与《资本论》研究的东西没有任何关系。商品交换一经产生,它就遵循着与产生它的过程完全不同的规律。一个婴儿的生命活动过程和创造他的父母的性爱过程是完全不同的过程,他们分别遵循不同的规律。除非这位黄佶先生认为他们是同一过程,遵循同一规律,否则,在反驳《资本论》的文章开头写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就显得匪夷所思了。
第一章纯属不着边际的论述!商品交换为什么会产生与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内部活动规律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根本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畴。这就好比一个生命的内在的活动规律与生命产生的原因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一样。商品交换究竟是出于社会分工,还是节约劳动或者是由于上帝创造的,这些与《资本论》研究的东西没有任何关系。商品交换一经产生,它就遵循着与产生它的过程完全不同的规律。一个婴儿的生命活动过程和创造他的父母的性爱过程是完全不同的过程,他们分别遵循不同的规律。除非这位黄佶先生认为他们是同一过程,遵循同一规律,否则,在反驳《资本论》的文章开头写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就显得匪夷所思了。
有道理!
黄先生由于衣食无忧,所以不用想着象一个打工的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就去跳槽的习惯。你如果体会不到打工者就是这样,今天在这里制造电视,明天就有可能到电脑工厂装配电脑了。如果黄先生还体会不到,那么你就到工厂里看一下他们是如何招工的和如何让工人进行生产的吧。
先生很是崇拜亚当·斯密,可惜的是你不知道马克思是如何评价斯密的猎人和渔夫的。
黄先生由于衣食无忧,所以不用想着象一个打工的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就去跳槽的习惯。你如果体会不到打工者就是这样,今天在这里制造电视,明天就有可能到电脑工厂装配电脑了。如果黄先生还体会不到,那么你就到工厂里看一下他们是如何招工的和如何让工人进行生产的吧。
先生很是崇拜亚当·斯密,可惜的是你不知道马克思是如何评价斯密的猎人和渔夫的。
马克思说斯密商品价值决定存在二重性问题,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正是因为抽象掉了资本所有权对商品价值决定存在的经济形式(利润),所以犯下了一系列错误.这些错误及由此导出的伦理观,至今还拘束着这个时代的人类行为.
黄先生由于衣食无忧,所以不用想着象一个打工的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就去跳槽的习惯。你如果体会不到打工者就是这样,今天在这里制造电视,明天就有可能到电脑工厂装配电脑了。如果黄先生还体会不到,那么你就到工厂里看一下他们是如何招工的和如何让工人进行生产的吧。
呵~~~呵~~~~~
我们现在来看看黄佶先生文章的第二章,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出黄先生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
黄先生文章的第二章的标题是:
第二章又分成如下几个小节:
2-4,交换比例范围的确定:双方劳动时间相差越大,这个范围就越大
2-6,商榷:傻瓜不傻 ”
我想,凡是看到这些标题的人总不免会产生一些期待,期待着黄先生为我们至少提出一个除劳动时间以外的另一个标准。结果,我们总不免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因为黄先生在这个章节里除了把劳动时间颠来倒去的说来说去、算来算去以外,根本没有提及到劳动时间以外的另一个标准。
黄先生说:
“我们作为此例的编造者,清楚地知道他们双方捕获猎物所需要的时间,但是,例中的两人并不知道对方捕捉猎物所需要的实际时间”。
看来,黄先生似乎非常注重现实。但是,黄先生又说:
“但是,我们在第一章里已经分析过了,只有在双方都能够节约劳动的情况下,交换才会发生”。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在现实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是否是以自己有的东西去换自己想要的而自己又没有的东西呢?不管黄先生把交换的双方的心理活动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总归是交换者以“有”换“无”。
黄先生接下来说:
“因此,当猎人提出用三头鹿交换渔夫的两头海狸时,渔夫发现这一交易可以使自己仅用四天的劳动就能得到原来需要六天时间才能捕捉到的三头鹿,也就是说,通过这一交换,自己可以节约两天的劳动;或者说,对于渔夫来讲,三头鹿的成本是三头海狸,现在只需要两头海狸。因此,他完全可能接受这一交换比例”。
我请读者朋友们再用黄先生的“现实的”思维方式想想,如果猎人真的要与渔夫一样,在市场上成为海狸卖者,或者渔夫真的要与猎人一样,在市场上成为鹿的卖者,那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结果只有一种,猎人被挤出了海狸的市场,渔夫被挤出了鹿的市场。根本的原因也只有一种,猎人捕杀海狸的个人劳动时间和渔夫捕杀鹿的个人劳动时间不能被社会承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他们就被他们的同行挤出了他们各自的市场。这些都是我们经常碰到的经济现实!所不同的是黄先生不愿面对这个现实。黄先生有着一个叫做阿Q的人的典型的思维方式,阿Q在被人打了后,自我解嘲的骂一句“妈妈的,儿子打老子”,黄先生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当代的文明人,他比阿Q聪明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提前预见到自己会被打,所以在碰到打他的人之前,就知趣的提前撤走。他与阿Q相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也同样为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安慰自己-------“节约劳动”,“妈妈的,为了节约劳动,我不生产与你们一样的东西”。
其实,如果我们按照黄先生有关节约劳动的思维方式去想问题,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黄先生不愿承认又极力反对的结果。我们知道,现代工厂的生产基本上都是大规模的、由微机控制的机器化大生产。机器化大生产把原来复杂的工艺、手艺等等的复杂劳动变成了简单操作,工人们只需要相互协作着控制生产流程上的几个按钮就可以操作整个生产过程。请问:在这样强大的机器面前,人们还会说“为了节约劳动”我不生产这个吗?同时,我们知道,机器大生产总是以大规模的生产为前提的,用机器去生产一两双袜子,要比用手工生产一两双袜子贵得多,而用机器生产几百万或者几千万双袜子就比用手工生产同样数量的袜子要便宜得多。所以,机器大生产就逼迫着资本家不得不把产量保持在某个定额,一个资本家是这样,两个资本家也是这样。供大于求,这是我们经常碰到的事实。一方的节约总是建立在社会财富大量的浪费的基础上的,请问黄先生:你的节约劳动又在哪里?因此,或者是黄先生一改初衷放弃他的节约劳动的想法;或者是黄先生彻底贯彻他的节约劳动的想法-----改变这种浪费的生产方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 21:09:22编辑过]
27楼: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在现实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是否是以自己有的东西去换自己想要的而自己又没有的东西呢?不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人们为什么有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我请读者朋友们再用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这
例子:你拥有cenet网站的100积分,你想兑换1000论坛币,那么你可以通过QQ与admin联系,完成这次兑换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