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一个懒于动笔之人,去年准备并参加了博士入学考试,虽最终倒在冲刺线前但是仍然成功进入复试,回来之后很想对考友们讲讲自己的体会,于是就着万千感慨写了篇帖子“考博的五个‘不要’”,受到了热烈鼓励。今年笔者趁热打铁,再战狼烟江湖,参加了两所学校的博士入学考试,结果侥幸过关,同时被两所学校录取,结合当前高校博士就业的形势,对考博问题自己又有些新的体会与感想,在此抛砖引玉,跟各位朋友交流。
一是关于考博的目的。当今考博的目的很多,诸如改变命运、搏击政坛、披金镀银、跟风从流、提升自我等等。笔者认为,动机不纯,结果可堪。越是高层次的教育,国家的投入越大,博士教育是真正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每年投入巨资目的就是为了科教兴国,为了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广阔视野的科学研究人才。有不少考友出于盲目跟风,单纯为了考博而考博,实在是于人于己均无益处。现今博士毕业之后一个重要去向是高校和一些科研单位,就笔者观察,近年来随着博士扩招,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日益深入,博士就业问题已经日益显现,高校招聘的要求水涨船高,大部分高校不再是看到博士学位便招单全收,而会进行严格的考核,没有真才实学的博士求职日益艰难,且该趋势只会强化而不可能弱化!2005年时候广州毕业的博士还可以留校教书,而现在,博士毕业直接去当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情况已非鲜见,今年浙江某高校招聘12名思想政治辅导员,最终录取名单当中就有3位博士,其中不止一位来自国内名校。
二是学校和导师的选择。首先讲讲公平问题。很多网友大呼哪个学校怎样黑暗,怎样不公平,甚至带有强烈情绪。笔者不想卷入此类争论,只是建议大家进行换位思考,即如果让你当博士生导师,面对你以前的得意门生,面对上司打过招呼的考生,你会如何处理?强烈建议:要采取积极进取和建设性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发发牢骚!笔者今年报考的两所学校当中,A校导师名声很大,笔者电话联系时表示出因报考人数太多而会不会受到“后门”影响的担忧时,导师明确表示不受干扰从优录取,结果确如此言。而B学校的导师本人没有电话联系,只是在报考前通过EMAIL询问是否同意报考,征得同意之后即没有任何联系,直到复试时笔者才知道自己是几个上线考生当中初试分数最低的(当然分差并不大,只有3分),复试并不很严格比较轻松,自己以为一定只是陪太子读书时,居然收到了拟录取通知。须知,排在笔者前面的两位考生均未入选,而且其中一位本科和硕士均是该校毕业。其次,选择学校时考友们必须注意招生名额。一些单纯的财经类学校的招生名额很少,比如一个导师招一个,这种考试竞争激烈,又易受到外界干扰,考取的概率自然下降,而一些综合性大学,由于博士点较多,有的点比较冷门,到时会出现一些多余指标进行调剂,考取的概率大大增加。另外,选择导师时应该慎重考虑,一般忌讳报考同一所学校时反复更换导师。
三是关于准备工作。博士考试一般是三门课,一门英语和两门专业课。关于英语复习,很多在职考生均非常担忧。其实除了少数名校和北京地区的学校之外,一般学校的英语并不难,笔者感觉并不比考研英语难。建议须重视阅读理解,进行一定强度的模拟。需要强调的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提高成绩的是作文部分,选择几十篇有代表性的范文熟练背诵,应付考试大有好处,不是有古语“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吗?关于专业课,强烈建议通过各种关系获取往年考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当然,专业课的问题并不是简单地看书可以解决的,考生必须关注平时科研和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即对本领域研究趋势的把握非常重要,如果自己平时就注重专业修养,或者有一定份量的论文发表当然更加有优势。
四是关于信心问题。很多朋友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会问某某学校好不好考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博士考试不是全国统考,由各校自己命题和复试,加上指标的限制,因此并不是过关考试,而是一个互斥考试,难或者不难主要体现在跟你报考同一专业的考生之间的竞争程度,也即往往是一个考场之内考生之间的竞争。除了努力提高自己水平之外其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降低困难的办法。当然,由于学校具有分层的特点,不同层次的学校考生的总体素质还是有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考生对自己有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另外,也常有考生总是因为没有复习充分而把考试时间一再推迟。事实上,永远不会有完全充分的考试,既然作了决定,马上就要开始选择学校联系导师并尽早进入实质性复习阶段,优柔寡断是兵家大忌,博士考试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