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水土不服,怎么管?</p><p><br></p><p>1991年6月29日第 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到今年的6月29日,已经实施17周年了。这个法律实施以后,对于减少我国的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本文试图从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讨论如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p><p>水土流失的概念与水土流失的必然性<br>根据水土保持法第2条的规定,本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这个概念表明,水土流失包括由于自然因素带来的水土流失和由于人为活动带来的水土流失。自然因素包括刮风、降水、自然河流冲刷等,只要自然界存在着这些活动,就必然会带来水土流失,因此水土流失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br>实际上,自然因素带来的水土流失也不完全是坏事情。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主要成因就是由于河流导致的上游水土流失,于是在河流的下游,由于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而下游的地势一般都比较平坦,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尤其当河流发生水侵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p><p>实际上,基本上任何河流在下游都会有沉积现象,尤其是一些较长的河流导致的上游水土流失更加严重。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是亚马逊平原,就是由于亚马逊上游的泥沙冲积而成。中国的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亦属这一地形。宁夏平原也是典型的冲击平原,宁夏平原的土的主要来源于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流失的黄土。.</p><p>治理水土流失的观念和制度建设<br>因此对于水土流失首先要认识到水土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只要存在人类活动,就会增加水土流失。作为负有水土流失治理行政管理职能的各级水务部门,不能把水土流失治理的目标确定为0,那是完全不现实的。政府部门需要做的是在适度水土流失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种均衡,使得水土流失的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br>某地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该县富产一种浅层铁矿,非常容易开采,普通的挖土机只需要挖2铲,就可以挖到铁矿砂,这些铁矿砂的价格为每吨600元,一辆载重量5吨的普通载货汽车,就可以在几分钟内装满价值3000元的铁矿砂,于是当地的许多人开始从事非法开采铁矿砂的活动。<br>这个县的铁矿砂虽然名义上归集体所有,但是由于产权并没有完全明确到具体的单位,于是许多人乘机发铁矿砂财。过分的狂采滥挖,使得当地许多有铁矿石的山坡千疮百孔,由于山体植被遭到了破坏,水土流失当然也非常严重。<br>因此,许多地方水土治理地区的产权或责任主体不明确,往往成为导致人为水土流失加重的主要原因。后来,一位县长为了能够治理这个问题,经过调查研究,采取了一项新的措施,规定对于矿山采取属地管理,由当地乡镇政府负责治理当地铁矿山的无序开采问题,哪个乡镇出问题,就由当地乡镇政府领导负责。后来某乡镇发生了矿山偷采事件,当地镇长和派出所长被免职。这项明确矿山产权和责任主体的政策果然发挥了作用,此后再也没有发生矿山偷采的事情,并且矿山的使用和管理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化。<br>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水土流失问题背后往往有一系列其他原因,政府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其中明确水土治理地区的产权和水土治理的责任应该是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p><p>水土流失的成本和效益分析<br>治理水土流失是需要花费资金的,并且能够带来一定的收益。人类活动往往是以水土流失为代价的。如果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小于人类活动带来的利益,从经济角度看这样的水土流失是可以被接收的。反之,则需要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进行必要的限制。当然,如果能够在达到特定目标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减少水土流失,将更能够保证人和自然和谐共处。</p><p>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展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虽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水土流失,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项活动带来的水土流失是划算的,因为通过大生产运动,不但解决了延安根据地面临的粮食困境,而且为以后完成抗日大业乃至解放全国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样看来,造成的所谓水土流失远远低于带来的收益,因此这样的人类活动是合理的。</p><p>再如,历史上三国时期就曾经实行过屯田戍边,就是平时让那些士兵开垦土地,种植粮食,战争时期则恢复战士身份,并且把生产的粮食作为军粮。这些人类活动都会不可避免的带来水土流失,但是与人类活动带来的收益相比,水土流失带来的收益要更大一些,这些水土流失是可以被接收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继承了屯田戍边的传统,先后成立了新疆建设兵团、内蒙古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建设兵团等,把戍边部队转变为从事耕作的劳动大军,不但有效保卫了边疆,而且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粮食,虽然这些活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水土流失,但是这些水土流失都是有价值的。</p><p>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基础上,快速发展,但是相应的生态环境也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br>尤为突出的是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这一地区生态恶化。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分布着大面积的雪山、冰川和高寒湿地,是世界上独特的生态圈之一,这一地区的水土保持对维系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流域的生态平衡以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面积也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不但导致了三江源地区水涵养功能大大降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还使得这一地区泥石流发生频繁,地质灾害严重。这一地区人为的水土流失成本远远高于带来的收益,因为得不偿失,并且后果严重,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刻不容缓。<br>为了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2002年我国将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抓住粮食库存较多的有利时机,在两年多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实行“退耕还林、开仓济贫”的政策。经过6年来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p><p>水土流失的科学治理与政府支持的方向<br>水土治理过程也要讲究科学治理。传统的治理方式以工程治理为主,不但投入资金量大,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国内外都得到肯定的生态治理是一个更好的选择。<br>某区曾经采用生态土壤袋,治理水土流失。这种袋子内部装有污泥处理以后的土壤,这些土壤如果得不到利用,还需要再花费资金填埋,但是这些经过处理以后的土壤,完全可以用来种植植物。这种袋子是用可降解的聚乙烯编制而成,袋内装土以后,再撒入菜籽。把这些袋子以品字形堆砌,用于护坡或者堤岸防护,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水土流失作用。一年以后,就可以形成绿色草丛覆盖的水土流失防护带,不但能够防治水土流失,而且可以提高周围的景致。<br>政府支持水土治理工作就需要考虑到治理以后的效果,根据治理的政策目标要求,确定招投标的标的,然后向全社会发布,根据规范的法律程序,选择合适的机构,完成水土治理任务。</p><p></p><p></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