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危机管理体系
巨能钙风波等事件引论企业安全讨论
“企业处理危机最好的办法不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去想怎么办,而是能够在日常的管理中就有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美国中国发展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郝中军博士认为,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这一课。
郝中军是28日在中国企业发展安全高峰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在王均瑶英年早逝、巨能钙风波的敏感背景下,由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主办本报等单位承办的是次论坛,吸引了众多目光的注意。这种较高规格的讨论,也代表了舆论和企业界对企业如何安全发展有了更多的关注。
2000年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中国私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年,远远低于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而导致这些企业“短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对安全发展的重视不足。
参加论坛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程路表示,目前,中国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宏观经济体制、市场主体、市场环境都已经不同,企业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郝中军认为,引发企业危机的诱因很多,他列举了六点:一,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危机;二,新法规和新标准引发的危机;三,竞争引发的危机;四,企业内部矛盾引发的危机;五,公共关系危机;六,经营管理引发的危机。如果处理不善,这些危机都会给企业带来重创。
一些意见认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和基业常青,只有在长久持续安全的大前提下才能实现。强调企业发展中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任何企业的头等大事。研究企业健康基因,就要规避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一个个陷阱,就要积极探索确保企业安全发展的解决方案。
《中国经济周刊》总编助理马世领等来自媒体的代表,也从企业如何更好处理危机公关等方面给企业提出了一些建议。营销专家华红兵、中国人民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解树江博士也从不同角度谈了看法。
在论坛上,平安保险、招商银行、春兰集团、国美电器、新希望、蒙牛等100家“最具生命力企业”受到表彰。此外,神州数码、浙江好汉电器分别摘取“科技动力奖”和“最具潜力奖”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