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喜欢陈教授的,不过刚才看了《南风窗》2008年7月8日刊出的一个采访(http://www.e-economic.com/info/13722-1.htm),发现他车轱辘倒来倒去说的是ad hoc理论。想到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二》说物体重量为什么减少的例子,可把我逗坏了。
是那里面一大堆说的“为什么中国近30年的经济成就特别突出呢?”
陈教授说“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成熟的现代工业技术和自由贸易体系之上”。那么古今对比:清末没有,现在有,正确。
他当然会意识到“印度、俄罗斯、越南等国也拥有这些条件”,却没有发生经济奇迹——这本该就意味着他的解释不对了。可他还有办法补救,还得因为“在这轮全球化初期的国情和条件的不同,使它们各自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至于具体是什么路径呢?一,中国78年之前制度太糟,糟无可糟了,从而改革阻力小。二,相比之下,印度制衡制度下的左派势强,从而阻碍了市场化、全球化的改革路径。三,印度人均比中国富有,所以“改革动力显然没有中国充足。”
那么根据他的说法通盘一看,为什么中国近30年的经济成就特别突出呢?——建立在成熟的现代工业技术和自由贸易体系上,国情上比别人穷,本身的制度运行到了糟无可糟,没有制衡制度下的强势左派,所以近三十年的成绩特别突出。
没完,接下来还有外生型、内生型......
然后我们又可以回头通盘一下了:中国近三十年获得突出经济成就?——建立在成熟的现代工业技术和自由贸易体系上,国情上比别人穷,本身的制度运行到了糟无可糟,没有制衡制度下的强势左派,并且选择了外生型的增长模式......
之所以觉得逗,是因为我怎么看,这都是在说:“有冰寒,有电扇,有斜板,有高度,物体的重量果真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