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创业投资是我国发展自主创新的驱动力  在第十六届“高交会”期间,由深圳市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和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于2014年11月19日9:00-18:00在深圳圣廷苑酒店三楼锦绣厅联合举办的“创业投资:科技创新创业的新引擎高峰论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经济学家陈清泰发表了重要演讲,其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讲关于经济转型的问题,向创新驱动转型应该说是我国面对的不可逆转的一种大势,但要怎样理解和把握这种形势?陈清泰提供了四点思路供大家分享:
  第一、追赶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较长时期以来,我们处于经济发展的追赶期,主要的任务是发展基础设施、能源、基础原材料、基本生活品和基础制造业。这期间有几个特点,这是重复工业化国家经历的过程,有现成的模板可以模仿。所需要的是成熟技术,可以从国际市场多渠道买到。这些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涉及到国土空间规划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很强的相关性,政府有一定的信息优势。这些产业和产品的投资规模特别巨大,规模效应特别明显。这些特点就使得政府主导、举国体制、依托国有企业的这种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使我们较快的走过了经济发展的追赶期。由于向创新驱动的转型相对迟缓,很多产业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在既有产业持续的过量投资造成产能超常规过剩。二是很多产业已经进入了前沿,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引进和模仿,继续前进已经找不到方向,这是任正非曾经讲过的。多数企业没有像华为以自主创新来引入,这就使他们陷入泥炭,或者转向房地产或者虚拟经济。
  创新驱动和投资驱动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需要不同的发展环境,因此深刻的理解创新增长的特点十分重要,其归纳了几点:1、创新是基于市场导向,有企业家精神推动的增长。创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政府无法预知未来,不是规划、审批、集中决策应该涉及的范围,只能由市场主体分散独立决定自己要做什么。2、竞争性市场是创新的平台,市场为创新提供导向、激励和议价变现的通道,它会消化试错成本,并分散失败的风险,尽管创新可以造就像谷歌、苹果、华为、阿里,但更多的创新应该承认它却以失败而告终。可是市场的强激励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冒着失败的风险潜心创新。3、创新是试错的过程,创新的方向无法准确预判,谁能成功无法预知,只能在大量进入者竞相探索中日渐明朗,并使成功者脱颖而出,因此创新应该是鼓励而不是限制新的进入者。4、创新意味着创造性破坏,革命性的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它会引发新旧替代,既会加速产业和企业的兴与衰,也会加速劳动力的流动,还会加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此时,一成不变的标准、规制和游戏规则将成为障碍。5、中小企业是创新的生力军,大公司试错成本高,中小企业试错成本低、决策机制灵活,他们承担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探路者的角色,并为大公司的技术集成不断提供技术要素。6、创新的风险性使它更加依赖直接融资而非间接融资,灵活的融资方式、活跃的资本市场是创新的助推器。当前紧迫的任务是改变那些适合投资驱动的发展环境,向更加适应创新驱动转型。
  第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只有创新可以构筑持续的经济增长,核心是在竞争的触动下,将更多的资源投入研发领域,依托技术进步不断创造高效率的部门,并使全社会的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和存量资产动态的流向这些部门,也就是说不断的更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使高效生产力不断取代低效生产力,高效企业不断取代低效企业,高效率就业岗位不断取代低效率就业岗位。如果说在经济扩张阶段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各个企业增加值组合的话,那么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则是高效率产业和企业的产生和扩张,抵消低效率产业和企业的萎缩和关闭滞后的增量。竞争是效率的源泉,尽管竞争可能造成重复投资和企业的倒闭,看似浪费,但竞争会激励创新,并使高效企业脱颖而出。同时加快淘汰落后的企业,正是创新所引发的创造性破坏,使新的创新不断取代旧的创新,才能保障经济效率的持续提升。例如,苹果智能终端的出现,顿时使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巨型公司从皇冠上坠落,但却引发了一场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移动互联的信息革命。因此,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就要创造条件,鼓励既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兴企业的崛起及扩张,同时为曾经辉煌但已经落后的企业的退出开辟通道,目的就是要使失去竞争力的企业他们所占有的有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土地等流向高效能部门,确保全社会资源的平均效率始终处于上升之中。就是说高效生产力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和退出,将成为常态。此时,生产要素的可流动性至关重要,只有建立起生的顺利,退的顺畅的产业生态才能保持经济的活力和持续增长。
  第三、应弱化产业政策,强化竞争政策。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是改变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局面,重新定位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通过调控市场来引导企业,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自主决策并承担创新的风险,市场则为政府调控市场提供平台,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动力和施展的舞台。并使成功的创新获得超额利润,为形成这种局面我们还面对诸多体制机制的变革。当前,一个应该提上议事日程的是对产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产业政策是政府以行政的力量干预产业的各种政策的组合,实质是政府主导和部分替代市场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从我国的实践以及日韩台湾地区的过程、经验看,经济追赶政府有一定的信息优势,通过产业政策对产业的布局和投资进行指导产生了正面的效应,它的历史功绩应该充分肯定。政府通过产业政策配置资源主要有三个途径:1、直接管理如土地、利率、汇率、信贷、矿产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价格。2、推行产业规划并以规划为依据进行市场准入、投资许可等行政审批。3、随意性很大的直接干预,包括大量非对称性的优惠设定行政性垄断,区域市场壁垒以及对企业点对点的干预等等。产业政策没有准确的定义和明确的边界,但是它的目的是将社会多数资源按照政府的意志规划调配到政府认定的产业,这种做法跨过一定时期,超越一定范围就产生了诸多的负面效应。重要的是企业自愿和不自愿再被政府牵着走,弱化了市场引领企业的作用,埋没企业家精神。随着追赶期的过去,产业政策逐渐悄然易变成保护行政垄断和强化所有制歧视的工具,而在一些地方,则成为政府无规制、无边界的干预市场、干预企业的依据和手段。相应的,政府与企业勾肩搭背,涉足寻租的事情处于高发期。创新是企业为获取超额利润内生的将更多资源投向研发的行为,是分散决策的过程,因此市场和竞争是激励创新的基本因素,当前应该考虑逐步淡出产业政策,转而强化竞争政策,重点推进建立完善的法治市场经济,尊重企业的不利地位,尊重企业家精神,消除市场壁垒,保障竞争的公平性,打破市场风格,消除行政垄断和所有制歧视,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使市场成为所有居民创新、创业的舞台,并对他们一视同仁,使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创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依靠和政府的关系。现阶段,政府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推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仍不可少,但推进的方式应当更多的采用普适性政策,借助金融工具,发挥市场的力量,大幅度减少点对点的扶持。
  第四、构建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美国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危机后,一些巨型公司哄然倒下,如雷曼兄弟破产、通用汽车破产重整等,经过这轮的调整,加上脸谱等新型公司的产生,和智能移动终端、页岩气等新兴产业的星期,美国产业的竞争力反而得到了上升。期间,美国政府没有太多的干预,即便那些巨型公司破产和重组也未对社会造成大的震荡,重要的是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承接企业生生死死的基础设施,形成了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约束十分强劲,明显进入了边际效应的递减阶段,倒逼经济转型的力量已经形成。但是,困扰我们的是,现在的产业生态还不适应新旧模式转换的需要。近年,我国淘汰落后产能如此艰难,不是态度不坚决,而是没有建立起保障产业生生死死的产业生态,建立使企业生的顺利、退的顺畅的机制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绕不过去的重要问题。近来,企业生的问题有所改善,但产业退出仍然十分困难,包括投资人员、存量资产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特别是跨区域、跨所有制低成本流动、重组都有极大的障碍,阻碍了低效率的资源顺畅的流向高效率,这是必须重视解决的一件大事。实际上有怎样的发展环境,多数环境就会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少数企业不创新是它自身的偏好,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则是发展环境存在问题。当前的问题,不是政府再要求企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是要加强自身的改革,将主要精力转向改变发展环境,创造好的创新产业生态。完善法治的市场环境,放开准入,鼓励竞争,保护知识产权依法监管,使市场成为所有居民创新创业的平台,并对他们一视同仁,使所有人通过学习和创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推进教育体制改变,办好大学,办好研究生项目,源源不断的为全社会提供新知识、新人才,持续的丰富创新要素。三是巩固社会保障的底线,保障人员必要的流动性,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使下岗人员有再就业的机会,使创新创业失败者始终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使创新创业的不同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融资支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出现了好的形式,使我们对此更加充满信心。
  陈清泰最后表示,种种迹象表明深圳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城市,如果说30年前,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尖兵,引领了中国一轮强大的改革潮的话,那么30年后的今天,深圳又为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深圳的经验如果能被各个城市所借鉴,必将加快全国转型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