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3016 7
2008-07-22

应版主发帖有奖征贴之举,发此贴。大家赶紧跟贴,一起领红包。

在论坛某经济学栏目讨论中,经常看见有人说五常怎么认为,某某名人怎么认为,或者某本教科书怎么认为……言下之意,既然权威或者专家这么认为,汝等小辈就不要争论了。看见这样的发言,我不由想起华主席的“两个凡是”。在学术研究中,这样的讨论风格不是学者的风格吧,估计顶多是个教书匠的风格,研究者应该具备怎么样的素质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2 15:45:2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7-22 16:15:00
看来看去,只有马克思经济学栏目似乎有一群真正的卫道者,不管白天黑夜的,为了某些认识上的问题可以争论不休,可以无视威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3 18:33:00

强烈支持,顶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3 18:45:00

哈哈,楼主说的即是,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朱子语类》中的“为学篇”。只看了一页就已经是哑然失笑了,书中说读圣贤的著作就应该努力使自己向圣贤的思想去靠拢,如果你与圣贤所想的不一样,那么就说明你的思想还有点问题,你应该不停的自省,抛掉自己的想法去与圣贤保持一致。照这么看来,那我们看书根本只用眼睛就好,不用用脑子了,不用去辨别、思考、加工,一代一代做个思想的接力者就可以了,这样直接复制思想就好,根本不用发展了,甚觉可笑!不过这里面讲的一些看书的方法倒是不错,比如看书时就应该“如刀锋在后”,要有紧迫感,不可像看杂志似的玩玩打打的去读,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就像有人拿着藤条在侧,如果稍有懈怠就会遭到抽打一样。

所以我觉得“为学”是“做学问”,而书里所说的却与“做学问”差太远了,“为学篇”叫“读书方法论”还差不多。楼主所说的大师也是一样,理是越辩越明的,学问也都是在不停的发展的,有对立者才能有改进、有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3 19:26:00
“怎样做学问,做怎样的学问”的却是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3 21:36:00
起码应该明确要讨论的对象的具体定义,针对问题而不要针对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