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创造力的凝结物,知识产权在推动发展的大潮中功不可没。细分知识产权的所有者,不乏名声在望的科学家、实践出真知的企业家,他们的创造力起点大多指向了高校。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是孵化知识产权的早期场所、密集区域。因此,关注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做是关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另一种思维和角度。
就目前而言,“舶来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转化在中国仍在探索阶段,集智力孵化于一身的高校则是“重灾区”。无论是相关机构缺位、经费供给不足的外部环境,还是申请目的功利性、专利质量较低的自身缺陷,都折射出“产学研用”脱节下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重重藩篱。
国内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现状如何与暴露出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专利管理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以同济大学来说,在校教师有上千人,在校注册学生有5万人之多,但是知识产权办公室专职员工只有2—3 人,几乎没有人来把关和决定教师和学生提交的专利是否应该向专利局申报,这导致所递交的专利直接送到专利事务所,并形成专利申请文书。因此,能够想象得到,在缺少一个应有的审核过程和标准的前提下,送到专利代理事务所的专利质量良莠不齐,授权量也很低。这个现象普遍存在,说明国内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应当配备的资源严重缺位。
另外,专利事务所的工作效率也很大程度左右了专利申请结果。由于高校能够付给专利代理事务所的费用远比不上一般企业和国际大公司,与高校签立代理专利的事务所的办理效率、撰写能力自然不如那些收费高的事务所。一般来说,外企公司聘请的专利事务所的办理周期普遍很短,通常情况下从递交专利到上交专利局最多花费两个星期完成。相较之下,高校聘请的事务所则落后很多。拿我的亲身经历举例,曾经我的几个专利交到事务所,折腾了9个多月后才最后上交专利局,并且事务所的专利工程师撰写的文案往往还不令专利发明人满意。
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拨出较多经费使得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相对薄弱的成因
在国内高校,对于论文的重视程度都在水准以上。相对来说,论文要求更加严格,与国际接轨要好一些,有许多鉴定的标准可用。但在专利这一块,因为教师或者学生本身申请专利的目的不是基于研究的成果有必要保护起来,而是为申请专利而申请,作为完成项目的一项指标、毕业或评定职称的工具,并不考虑所申请专利是否有用,再加上学校并没有像公司那样配备专门的专利工程师审核专利质量,使得高校专利申请的质量较低。这就会造成多种资源的浪费,一方面学校需要拨出资金来维护这些专利,另一方面这些专利的引用率很低,无法起到专利应有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
结合国外经历,完善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体系着手方面
一是要严把质量关,需要有专门的专利律师或者第三方机构来说审核专利的申请。高校应该学习国内外大企业的做法,聘请专门的专利工程师,或者交给第三方机构对教师和学生提交的专利进行最初的审查,去看是否提出的想法有可检测性,是否具有一个专利所具有的的特征,是否有可能产生实际的应用价值。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鼓励高校老师和学生利用相关专利去孵化高科技公司。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科技人员创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还需细化和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具体到高校实施更是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专利发明人在孵化公司技术入股占比的合理划分?孵化公司效益如何在发明人和高校之间划分?在实施的哪一环节会涉及到国有资产的流失?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专利管理中给出答案。
高校与企业的对接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专利转化才刚刚起步,主要问题表现在:学校和企业没有一个共同的平台展示自己,提出相应供需内容,学校找不到合适的企业来应用这些专利,企业也不了解学校到底都有些什么样的专利。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从高校角度来说,所写专利不一定适合相关企业的需要,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或提升企业的产品及研发能力;从企业角度来说,由于中国企业的创新原动力不足,遇到问题并不是马上想到从高校这个平台来寻求帮助,而是首先想到同行业的国际公司,这样造成高校的专利成果没有转换渠道。
今后高校和企业都要从自身问题入手寻求解决方案。首先,高校应该更关注一些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和专利,多和国内相关领域的企业和公司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闭门造车,提出的专利实用性差;其次,对企业来说,要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就要更关注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生产和仿制阶段,需要主动地寻求相关的技术和专利,要有意识地到产业链上游的高校和研究所寻求帮助,而不仅仅是盯着本行业的大公司,一味模仿。
看“山寨市场”火热现象
山寨市场也称为小商品市场,山寨市场的存在和我国目前专利保护不力有关,我国对侵权的打击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了我们缺乏原创的成果,企业创新的原动力不足,影响我国整体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山寨市场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土壤,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山寨市场的出现可以使得各个阶层的大多数可以享受到高科技产品带来的好处,大大扩大新产品的辐射范围,加速了新产品的推广。但从长远看,山寨市场还是弊大于利,必须根除,否则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
对于产学研用四者的关系,
“产学研用”是一种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自循环生态合作系统。,四者互相依赖,互相依存。从学校方面讲,重点在于“学”这个环节,即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产”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所以“产学研”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用”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指“应用”和“用户”。用户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不仅能够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产学研用的本质,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
对于高校来讲,在“学”的这个环节上,关键是要了解到“产”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哪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对于推动“产学研用”有何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对高校资金投入的力度很大。具体到人才培养,现阶段高校已经形成了分阶段、分层次的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各种人才培养计划非常多。例如:在国家层面上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高层次项目,上海市推出启明星计划、东方学者、浦江人才、曙光计划、攀登计划等等,高校本身也有较多的人才计划。这些计划名目各异,也涵盖了人才的不同发展阶段。一般来讲,获得这些计划的老师,都会有相应的科研经费、生活补贴、以及房屋补助等方面的优惠。
这些人才计划的作用下,高校在“产学研用”中“学”的部分得以更加强化。由于这些人才计划的实施,高校教师的来源呈现多样化趋势:不仅有刚刚毕业的博士生、其他高校转来的教师,更有一批海外高校特别是工业界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加入。这些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产业化工业研究背景,更懂得知识在实际中,特别是实际产品中如何得到应用。他们经过多年再回到高校,更知道如何从“产”的角度来看待知识结构,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学”的这一环节如何学习和思考。
对于未来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期待
决定国家或者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根本在于专利的质量,而不在于专利的数量,在于核心专利技术的具体掌握和应用。而在这个问题上,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专利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要。高校是集聚人才的战略高地,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培养各类知识产权人才。
基于“产学研用”系统的特点,在专利的管理上,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充分调研企业和应用急待解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引人高校的“学”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后又实际促进理论的良性循环。教师也要从“产”这个环节理解到那些技术是需要转化的,也是有可能转化的。能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往应用方面去思考,考虑研究的技术成果有那些应用场景。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考虑数学和理论的问题,不考虑应用场景,使得提出的算法和系统经不起实际应用的考验。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促进和参加企业或者第三方专利的交易平台,使得社会和企业对高校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进一步促进企业在改造产品和技术进步的欲望和信心。
作者赵生捷,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文《“产学研用”脱节下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源自千人智库——高端猎聘,EWW141120CYX).